唱好大小戏倾心惠民生
——获得感更实在,徽字牌更响亮
更好满足人民群众精神文化需求,让百姓共享文化发展成果,始终是文化强省建设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将当地干部群众脱贫攻坚的士气鼓舞起来,将广大文艺工作者助力扶贫的积极性调动起来,将当地丰富的文化资源展示出来,今年,省委宣传部联合市里共同开展“文艺扶贫携手小康”惠民演出活动,组织省市县三级文艺工作者为10个国家级和省级贫困县献上10场大型演出。4月23日,演出在岳西县拉开帷幕,5月5日,文艺工作者们又走进亳州市谯城区。
省信用担保集团派驻谯城区魏岗镇大陈村扶贫工作队队长瞿光普说:“打赢脱贫攻坚战,不仅要物质扶贫,更要扶德扶智。小品《送彩礼》弘扬了勤俭节约、崇德向善的新风尚,乡亲们看后深受启发。 ”首场演出总导演刘磊说:“脱贫攻坚战,没有局外人。扎根人民、服务人民,原本就是文艺工作者的天职。我们有责任有义务为老区人民送去丰富的精神食粮,用文艺的力量助力脱贫攻坚。 ”
文旅相融,产业扶贫。 4月27日,省属文化企业助推六安革命老区扶贫攻坚对接落实会在金寨召开,一批有针对性的文化扶贫项目在深入对接中“实化”“细化”。
百姓办春晚,“民星”走红毯。新春佳节,宣传文化系统推动开展基层群众性“村晚”4700余场,近260万名群众参与其中,“村晚”成为凝聚乡情的文化符号。
“从一条路、一小巷,一盏灯、一棵树、一块砖做起,我们把文明创建工作做到群众家门口,做到群众心坎上,让群众感受到‘获得感’。 ”省文明办相关负责人分享我省文明创建成功经验时谈道,“我们始终把群众的利益摆在文明创建第一位,动员群众参与、依靠群众支持,让群众在共建中共享、在共享中共建。 ”
只有创作生产更多有筋骨、有道德、有温度的优秀文艺作品,才能更好地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我省积极引导和推动文艺工作者聚焦时代精神、关注百姓心声,到基层和群众中进行“采、创、种、送”,不断提升作品的生活温度和思想深度。近日,国家艺术基金管理中心公布“国家艺术基金2017年度资助项目立项名单”,安徽再芬黄梅文化艺术股份有限公司的黄梅戏《邓稼先》、马鞍山市艺术剧院有限公司的民族舞剧《李白》等25个项目入选,共获资助金额1590万元。
继续打好徽字牌,经久唱响黄梅戏。 5月22日,第28届中国戏剧梅花奖、第22届曹禺剧本奖揭晓,省徽京剧院青年演员汪育殊凭借在徽剧《惊魂记》中的精彩表现喜摘“梅花奖”,得票排名第一位;安庆市黄梅戏艺术剧院创排的大型黄梅戏《大清名相》捧回曹禺剧本奖。目前,我省共有16位演员17次摘得“梅花奖”殊荣,其中,著名黄梅戏表演艺术家韩再芬为“二度梅”获得者。
徽剧《惊魂记》作为唯一受邀参演的中国传统戏剧,亮相国际戏剧协会第35届代表大会;纪录片《大黄山》在哈萨克斯坦哈巴尔电视台播出;黄梅戏《大清名相》参加第15届中国戏剧节展演;大型民族舞剧《大禹》亮相国家大剧院……一部部精品力作如一张张文化名片,诉说着江淮大地的独特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