颍上花鼓灯与群众文化
|
17-09-05 09:24 |
颍上花鼓灯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经过几百年来的传承与发展,产生和积累了千姿百态的舞蹈动作,给我们提供了宝贵的精神财富。
所谓群众文化,是指群众艺术文化活动。就是人民群... |
标签: |
徽剧同京剧是什么关系
|
17-08-08 10:03 |
清乾隆五十五(1790年),弘历皇帝80岁生日,浙江盐务大臣征集徽剧三庆班人都祝寿,随后四喜、启秀、霓翠、和春班、春台徽班亦相继进入北京演出。徽班进京之后,徽腔逐渐取代当时流行于北... |
标签: |
“京剧之源”话徽剧
|
17-08-08 10:02 |
在中国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中,“徽剧”这一传统戏曲项目意义重大且隽永。这是因为它不但是一种有着300年历史、面临濒危困境的安徽地方剧种,更因为它孕育了我们的国剧——... |
标签: |
徽州文化系列谈——徽州古戏台
|
17-08-08 10:01 |
祁门余庆堂古戏台
徽州戏剧演出活动源远流长,东晋时期就有“宴会辄令倡伎作新安人歌舞离别之辞”的记载。明万历二十八年三月,徽州府邑城东郊迎春赛会上,有戏台36座,在这些戏台... |
标签: |
从“罚戏碑”看徽州的戏曲文化——徽州文化系列谈
|
17-08-08 09:58 |
笔者近期到古徽州(今黄山市)祁门县考察,发现那里保存有清代的“罚戏碑”。
被当地人称为“目连村”的彭隆乡环沙村“叙伦堂”堂外西墙上还有一块“嘉庆二年十一月”立的石碑,碑文... |
标签: |
徽俗最喜搭台看戏——寻找徽戏的踪迹
|
17-08-08 09:57 |
徽州人善歌舞。明万历年间,当过歙县县令的傅岩在《歙纪》中说:“徽俗最喜搭台看戏”。的确,徽州人与戏有缘。无论男女老少,都以聊戏看戏品戏自乐。村落古祠傍,精致的戏台,虽平时有... |
标签: |
徽派戏曲:东晋时新安歌舞已蜚声海内
|
17-08-08 09:55 |
徽州人善歌舞,东晋时新安歌舞就已蜚声海内。明代徽州人对戏剧的嗜好尤甚,各地族社每借祭祀仪礼、婚丧喜庆之际,聚众演戏,甚至在诉讼之后也有罚戏的习俗。徽州在外埠的富商,常以声伎... |
标签: |
大型徽剧《徽班春秋》介绍
|
17-08-08 09:52 |
“花戏楼起星斗,看青史梨园一页徽班春秋。”昨晚,由安徽省文化厅监制,安徽省徽京剧院、安徽省徽剧研究院出品的大型徽剧情景剧《徽班春秋》,在徽京剧院“梨园剧社”进行了连排演出,... |
标签: |
我们经历的安徽话剧
|
17-08-08 09:50 |
金秋十月,安徽省剧协和安庆市文化局在安徽话剧发源地之一的安庆联合举办“百年话剧”庆祝活动,是很有意义的。我们因为事先有其他相约,不能赴会和朋友们相聚,很为遗憾,特致信祝贺,... |
标签: |
徽州戏曲历史渊源与现状
|
17-08-08 09:50 |
徽州戏曲产生的渊源,背景十分复杂。以商业为纽带,明代徽州东连浙江,西结江赣,北通两京,南系闽粤,经济地位十分重要。在这条商业交通线上,徽州联系着余姚、海盐、弋阳、苏州等著名... |
标签: |
寻找徽戏的踪迹
|
17-08-08 09:49 |
徽州人善歌舞。明万历年间,当过歙县县令的傅岩在《歙纪》中说:“徽俗最喜搭台看戏”。的确,徽州人与戏有缘。无论男女老少,都以聊戏看戏品戏自乐。村落古祠傍,精致的戏台,虽平时有... |
标签: |
"淮河三花"之一——歌舞并茂的花鼓灯
|
17-08-04 09:16 |
秀丽的淮河,从桐柏山发源,曲流宛转,滋润着中原大地,哺育着两岸儿女。千百年来,引得文人荟萃,诗文繁衍,更造就了优美的民间艺术。“淮河三花”,恰似淮河岸边浓香四溢的幽兰,以它... |
标签: |
戏剧文化详解:安徽四大剧种都是什么
|
17-07-05 09:29 |
说起安徽文化大家一想到的估计就是是黄山还有就是那素有“东南第一山”的九华山。还有什么呢?当然还有中国五大戏剧中的黄梅戏。那么大家知道除了戏剧文化中的黄梅戏,安徽四大剧中还有... |
标签: |
“四大徽班”是指哪四班?
|
17-01-23 09:38 |
清乾隆五十五年(1790年),徽剧三庆班、四喜班、启秀班、霓翠班、和春班、春台班相继人京。不久,因演出力量分散,把六班并为四班,即三庆、四喜、和春、春台。其余启秀、霓翠两班中专唱... |
标签: |
徽戏在中国戏曲史上的地位
|
17-01-23 09:36 |
在中国戏曲发展史上,徽戏起过承前启后,继往开来的作用。
如前所说,京剧是经过徽班在漫长的岁月中孕育而成的。清乾隆五十五年(1790),四大徽班陆续进京演出,在嘉庆、道光年间同... |
标签: |
绩溪县伏岭镇——徽剧发源地
|
17-01-23 09:34 |
安徽省民间艺术之乡——绩溪县伏岭镇是徽剧发源地。这里有句俗语“锣鼓响,脚板痒”。这句话,说明了徽剧艺术在伏岭群众中的文化艺术魅力。伏岭村300多户人家,家家能唱徽剧,年长者80多... |
标签: |
回首和县庐剧团的风雨历程
|
17-01-19 10:42 |
1955年7月1日,经县文教局批准,将原“得胜”、“人民”两个民间剧团改编成立了和县庐剧团。艺人江保本任团长,演职员均为民间艺人,演出、分配方式依然是旧模式。为了加强党对文艺工作... |
标签: |
安徽传统戏剧——庐剧
|
17-01-19 10:21 |
庐剧的起源是以大别山的民间歌舞为基础,受湖北花鼓戏的影响,并吸收了安徽当地的一些民间小调,逐渐形成了自己独特的风格,从形成到现在已经有二百多年的历史。庐剧讲究“三小”即小生... |
标签: |
凤阳花鼓的现状与展望
|
17-01-18 09:52 |
凤阳花鼓源于明代,又称花鼓、打花鼓、花鼓小锣、双条鼓,是一种历史悠久的说唱艺术。明末江苏吴县画家顾见龙所作的一幅《花鼓子》的图画,现藏于美国波士顿博物馆。画面上男子打锣,女子打... |
标签: |
花鼓灯应不仅是广场艺术
|
17-01-18 09:39 |
淮河花鼓长期以来,一直被人们作为“广场艺术”给予了很高的评价。但,笔者以为如果把淮河花鼓灯仅仅只看作是“广场艺术”未免稍欠准确,因为淮河花鼓灯不仅仅只是“广场艺术”,而是具有相... |
标签: |
非物质文化遗产:门歌
|
16-01-12 15:45 |
门歌是安徽土生土长的曲种,源于凤阳花鼓,唱腔的基调是秧歌,表演和伴奏形式均为花鼓小锣,因唱门子而得名。所谓唱门子,就是逃荒行乞丐时站在东家门前的演唱。
门歌分为上、中、... |
标签: |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凤阳花鼓
|
16-01-12 15:45 |
申报单位:滁州市凤阳县
凤阳花鼓又称花鼓、打花鼓、花鼓小锣等。是集歌、舞、演奏、表演为一体的民间艺术。主要分布于凤阳县燃灯、小溪河等乡镇一带。
花鼓原是凤阳民间礼乐... |
标签: |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二夹弦
|
16-01-12 15:45 |
申报单位:亳州市
二夹弦是我国的一个稀有剧种,它起源于皖北、苏、鲁、豫、冀相邻间。距今已有一百多年的历史。由最初的纺棉小调后吸收花鼓丁香、大五音和四根弦等剧种的艺术元素... |
标签: |
国家级非遗花鼓戏包括淮北花鼓戏和皖南花鼓戏
|
16-01-12 15:45 |
申报单位:宿州市、淮北市、宣城市
宿州市、淮北市(淮北花鼓戏)
淮北花鼓戏流行于苏、皖北部边界以内,至宿州、浍河以北这一较小区域。是极具民间特殊演唱风格的稀有剧... |
标签: |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坠子戏
|
16-01-12 15:45 |
申报单位:宿州市
坠子戏是安徽的稀有剧种,四十年代初起源于宿州萧县。它是以民间说唱的单口坠子为基础,经过大扬琴、道情班和曲艺剧的过程发展而成。坠子戏以其主奏乐器为坠子而... |
标签: |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文南词
|
16-01-12 15:45 |
申报单位:安庆市宿松县
文南词,又名文词腔,流行于池州市的东至县、安庆市的宿松县等地。剧种名称,取其主要声腔(文词)、(南词)首字组成,原系湖北黄梅一带渔鼓小调,清末由逃荒... |
标签: |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贵池傩戏
|
16-01-12 15:45 |
申报单位:池州市
池州傩戏源于原始宗教意识和图腾崇拜意识,主要流传于中国佛教圣地九华山麓方圆百公里的贵池、石台和青阳等县(区),尤其集中于池州市贵池区的刘街、梅街、茅坦等... |
标签: |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徽州目连戏
|
16-01-12 15:45 |
申报单位:黄山市
目连救母的故事最早见载于佛家经典,到了明代,祁门清溪人郑之珍,为借戏曲宣扬佛理,劝人为善,以正社会之风气,在这些杂剧、变文、传说的基础上,于1579年撰写... |
标签: |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泗州戏
|
16-01-12 15:41 |
申报单位:宿州市、蚌埠市
泗州戏旧时称拉魂腔,起源于江苏海州(即江苏省东海县),流行于安徽皖北一带,为安徽省四大剧种之一,距今已有二百多年的历史。泗州戏与山东、江苏的柳琴... |
标签: |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青阳腔
|
16-01-12 15:41 |
申报单位:池州市青阳县
青阳腔形成于安徽省池州市青阳县,因青阳属池州府,故又称池州调,誉为徽池雅调。
青阳腔于明代嘉庆年间在青阳本地俳优四出的基础上,吸收了余姚腔、... |
标签: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