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经岁末年初,挂历是每家每户的“准年货”,它让家中的年味儿更浓郁,也被当作年节送礼的佳品。
挂历设计者们曾使出浑身解数,除在画面精美上下功夫外,有的挂历还配上了小诗、警句,甚至设计出香味挂历、黑白挂历等特色产品。但行内人仍感叹,挂历“出新”越来越难了!
上世纪九十年代初,挂历从墙上“走”了下来。
1990年,一种“挂历包”出现在北京街头。许多北京人把前一年家中的旧挂历制作成简易手提袋,出门时随身携带,时尚又环保。一本挂历一般有13大页,可加工成13个手提袋,还可以根据自己的喜好选择不同的图案,不仅年轻人喜欢,老年人也爱不释手。除此以外,挂历还有不少用处。有的家庭把旧挂历垫在写字台的玻璃板下,读书、工作时有赏心悦目之感;有的把旧挂历垫在柜子或抽屉里,外观整洁,还有防潮作用;有的用旧挂历给上学的孩子包书皮,厚实、美观,一度成为孩子们炫耀的“资本”。
尽管挂历市场几度意图重振,但往日的辉煌的确一去不返了。
挂历市场的衰落,实际上跟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也有关系。曾经挂历的兴起与居室四壁白墙的时代是相适应的,随着室内装潢越来越多样、高档,挂历作为居室装饰物的位置也越来越尴尬了。经营者们直言,再不可能从挂历身上赚到大钱了。这一切的缘由,或许是因为人们对挂历的“感情”发生了变化,挂历再也不是家庭里的生活必需品和年节馈赠的佳品了。汪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