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安新闻客户端|安徽发布|省政府网微博|中安在线双微

设为首页

英文|简体|繁体

您当前的位置 : 徽文化 > 文坛皖军 > 文学

巍巍井冈魂(上)

时间:2021-10-09 15:20:28

  ◆潘诗颂

  “我和我的祖国,一刻也不能分割……”10月1日,共和国第72个生日。中华大地处处飘扬的五星红旗,唤起每一个中国人的情感洪流。走过72载风风雨雨的新中国,那面红色的旗帜始终高高飘扬,擎起民族的梦想和希望。长假里,我在家静心地作了一些深度阅读,思绪重回那次难忘的井冈山之行,努力从书本中读懂中国共产党人的精神谱系——井冈山精神。

  山之韵——大美井冈山

  夏秋之交,井冈山杜鹃花开的季节,漫山遍野,赤红如血,铺满了近的坡、远的岭。远远望去,满树彤红,连在一起,像舞动的红绸带,顺着盘旋云天的公路飘动。五百里井冈山好一派雄伟壮丽的美景!井冈山是革命圣地,被誉为“中国革命的摇篮”。那年盛夏,我怀着敬仰的心情,迎着满眼的苍翠,来到革命圣地井冈山,实地感受圣地的魅力。五百里井冈,移步即旧址,触目皆历史,短短几天时间,所到的每一处革命旧址,每一张陈列图片,每一个往日的激情故事,带给我的都是一生的感动、一生的记忆、一生的动力。

  位于江西省西南部、湘赣两省交界罗霄山脉中段的井冈山,风景如画,自然景观令人叹为观止。峰峦叠嶂,林木蓊郁,烂漫的杜鹃无边绽放。高低起伏的山峰集结在蓝天白云下,绿色的树木顺着起伏的山脉,有的直入云海,有的掩饰在谷底的绿色中。落日熔金,彩霞给满山的杜鹃花涂上了一层油彩,红彤彤的,美丽极了,似乎每一朵鲜花都在展示它生命的辉煌。

  井冈山革命根据地是毛泽东等老一辈革命家领导湘赣边军民开创的第一块农村革命根据地。人们说,井冈山是革命的山、战斗的山、胜利的山,它的每一条山道、每一座山峰,甚至山上的每一块石头和每一棵树木,都有光荣的历史,都与中国革命密切相关。置身雄浑苍茫的群山之中,我恍若穿越八十年时空,亲身领略、感受着井冈山斗争史上的波澜壮阔。在这里探寻、感悟、沉思……。

  井冈山是中国共产党人心中的圣山。井冈山的斗争谱写了无数史诗般可歌可泣的英雄故事。这里有无数先烈长埋地下,忠古英魂泪洒他乡。井冈山两年零四个月的斗争,牺牲的先烈有4.8万余位。红军战士们把自己的热血倾泻在井冈山的热土、孜孜以求的革命理想上。在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建国史上,留下了深深的历史印记。

  在井冈山,不管是军长、连长还是普通士兵,大家一样吃野菜、睡稻草,不管遇到多大困难,心中怀着一样坚定的革命信念。井冈山方圆五百里,身入其中见一山一石,翱翔空中见瀚海绿波。在这云影的变化之中,山犹如铁铸般的凝重,又如轻纱般的秀美缥缈。置身井冈山,我们抒发了几多深沉的情感,回响着几多内心激荡的呼唤。

  吃一餐红军饭、南瓜汤,走一段红军走过的小路;唱一首红军歌谣;祭扫一次红军烈士墓;听一场革命传统教育课;捧一撮黄洋界战壕的泥土……在茨坪一个名叫“若兰”的小吃店里,我们品尝了颗粒粗涩的红米饭,体会当时的艰苦,唱起那些红红的歌谣,一些被淡忘的记忆突然清晰起来。

  山之圣——红色井冈山

  在群山环绕的茨坪北山,长眠众多的英烈忠魂。

  井冈山革命烈士陵园,坐北朝南,面对雄伟的井冈山主峰,四周青松翠柏,庄严肃穆,依山而建,由纪念堂、碑林、纪念碑、雕塑园四部分组成。绿化采用柏树、桂花、杜鹃、翠竹为主,配以山体自生的松、杉、山樱花等。台阶两侧林廊和雕塑园配制的是香柏、黄杨。全园四季绿树常青,素花点缀,显得庄重而肃穆。一群群着红军衣、戴红军帽、打着绑腿、穿着布鞋的人们擦身而过,大家来这里实地学习,拜谒先烈,敬献花圈,重温入党誓词。在这里,一段段先烈们浴血奋战的历史,让那已经消失的峥嵘岁月重新浮现在眼前。当我们一行站在烈士纪念堂前,面向鲜艳的党旗,重温入党誓词的时候,我分明看到许多人眼中都含着泪水。

  循着先烈的足迹,我来到永新县三湾镇,探寻枫树坪下的三湾改编。就在那棵枝繁叶茂、郁郁葱葱的枫香树下,毛泽东将秋收起义余部700多人进行了缩编,确立了“支部建在连上”的建军原则,从而确立了党对军队的绝对领导。三湾,新型人民军队制度在这里确立,井冈山的星星之火,从此燃遍大江南北。

  龙江书院,一栋砖木结构的房子跃然眼前,透着古朴典雅的风格,陈列着厚重的革命家史。当年朱德、陈毅率领的南昌起义军、湘南起义军与毛泽东领导的工农红军胜利会师,这就是历史上著名的“井冈山会师”。在广场的中央,两位伟人的雕塑昂然而立,亲切地握着手。可见,当时流露在两位伟人脸上的该是一种何等惊喜的表情!他们心里跳动的该是一种何等兴奋的激情! 

  在茅坪,沿着仄仄的木楼梯爬上八角楼,斑驳的油灯依然临窗摆放,砚台似乎还散发着墨香,一个伏案疾书的伟人身影仿佛出现……80多年前,毛泽东总结井冈山革命根据地斗争经验,在这里完成了《中国的红色政权为什么能够存在?》、《井冈山的斗争》等名篇,提出了把武装斗争、土地革命、建立革命政权三者紧密结合起来的“工农武装割据”思想,为探索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道路奠定了基础。井冈山上的茅坪,开始走出中国特色的“马克思主义”。八角楼的灯光,开始照亮了井冈山根据地的前程,罗霄山脉中,军事斗争、组建苏维埃工农民主政权、深入发动群众,开展土地革命,重建地方党组织开展得如火如荼,一个毛泽东思考和预言的中国红色政权的“实验”正在开花结果,点燃中国革命的星星之火。

  在大井——毛泽东旧址,屋前,当年毛主席读书看报的“读书石”依然静静地躺在那里,仿佛还在散发着主席翻阅图书时的芬芳;屋后,伴随革命者观看红军练兵的两棵常青树也静静地立在那里,空中似乎还回响着红军练兵的喊杀声。黄洋界、茨坪、会师广场、大井军部旧址、小井红军医院……红色的土地,犹如一个没有围墙的革命历史博物馆,述说着当年连天烽火中,先辈们以信念和智慧,探索出走向胜利的道路。

  朱德是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的主要创始人和领导人之一,他与毛泽东一起创建的这块农村革命根据地。1962年朱德重上井冈山,畅快淋漓地抒发着对井冈山的这份大爱和深情。在井冈山历史博物馆里,我看到了朱德的扁担。修长、坚硬、两头尖削,苍黑的扁担已写满了历史的沧桑,上面写着八个大字:朱德扁担,不准乱拿,字迹发出触目的亮光。朱德挑粮,已然不是一种作表率的姿态,而是实实在在的与战士同甘共苦,是一种毫无特权与特殊化的同甘共苦。

  过了黄洋界,险处不须看。在黄洋界上的荷树之下,有一条黄红色羊肠小道劈开起伏苍莽的绿色,于峡谷的远处村庄里攀爬上来,这条细长陡峭的山路,就是当年领袖们百里挑粮的路。我久久凝望,我的面前,仿佛出现了一支长长的挑粮队伍,他们衣衫褴褛,他们气喘吁吁,他们步步生汗,他们唱着号子往黄洋界而来。荷树与他们有缘,它张开千万只手,扇动井冈山五百里的浩浩山风,为其接洗风尘,为其消除劳顿,为其蓄养精神以起程长征。“山下旌旗在望,山头鼓角相闻。敌军围困万千重,我自岿然不动。早已森严壁垒,更加众志成城。黄洋界上炮声隆,报道敌军宵遁。”这首气壮山河的《西江月——井冈山》,伴随井冈山的五大哨口之一的黄洋界而名载史册。

  井冈山,铭刻着一段应该永远铭记的红色历史,更是一座值得我们仰望的革命圣山。

中安在线官方微博,中安在线官方微信二维码
来源: 江淮时报  
相关新闻

中安在线版权所有 未经允许 请勿复制或镜像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皖B2-20080023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12082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