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安新闻客户端|安徽发布|省政府网微博|中安在线双微

设为首页

英文|简体|繁体

您当前的位置 : 徽文化 > 文坛皖军 > 文学

乌衣古镇

时间:2020-08-10 08:59:22

  马红玉

  老家乌衣镇,是个千年古镇,南宋时就有滁阳首镇的名号。爸爸说小时候乌衣镇的记忆就是乌衣镇的名吃,香喷喷的鸿宾楼的包子。每次爷爷上街,回来总是给他带一根油条或者是一个包子。坐在门槛上,细细品味。

  鸿宾楼包子的大厨师是余九思老太爷。他们家下放时,就在我们村。奇怪的是,一个镇里的人,却特别爱种树。

  余老太爷不仅桃子种的好。最有名的就是鸿宾楼的包子。鸿宾楼的包子、王义兴的烤鸭、乌衣香干是乌衣镇三宝。滁州和南京人坐车路过,总要在窗口大叫一声:“来一笼包子”。余老太爷有个习惯,提着一个大茶杯,能装三四斤水的茶杯。余老太爷喝醉酒的时候,就会透露他做包子的秘诀。开工前一天,买上十几只鸡,炖上一晚上。鸡炖成渣,鸡汤和鸡肉一起做成包子馅,和上好的猪肉。

  乌衣镇的古渡口有上千年历史。清流河大桥修建以后,渡口比较寥落。当年却热闹。河对面来安县的人过来赶集,都要经过这个渡口。渡口上有一条清康熙年间修建的浮桥。浮桥由几十只小船并排组成。上游的船来了,吆喝一声,把船拆开,去南京、扬州。施集的茶叶,滁州的奶粉,都是南京人上海人喜欢的货。等船过了,把浮桥合上。然后挑担的、推车的,急匆匆从浮桥上,一晃一摇走过。水面浮起往远处散去的涟漪。浮桥下是清流河,清流河再走20公里是长江,长江再走200公里是东海……

  后来,余老太爷走了,余老太太也走了。鸿宾楼的包子做不下去了,没有鸡汤的包子也没人吃了。

  乌衣古镇自古就是农贸产品集散地,也是农村和城里的交汇处。很多乡下的富人都在城里有着铺子。有铺子的城里人也会在乡下买几十亩地,种瓜种豆。城乡一体化的生活,我家祖上也是这样的。祖上在马槽坊,大概因滁州明代是朝廷养马的地方而得名。曾祖父是个私塾先生,种了大片竹林,别人叫我们竹林马家。曾祖父教的学生多了,越来越有名望。每个周末,曾祖父都骑着一个小毛驴,到镇上去打理镇上的商铺。曾祖父定的规矩是给人打货要加一两,量布要加一寸。

  乌衣镇地处滁州和南京的中间地带。当地人经常说我们安徽南京。当地人去南京的次数,比去合肥还要多。南京的表姑太太就住在乌衣镇。南京惨案时,他们一家从南京渡江逃到乌衣镇,在乌衣住下。表姑太太是特别讲究的人,家里收拾得一尘不染。白白嫩嫩的,住两层小楼,家里放了很多面镜子,她的女儿戴着大眼镜。有一个女婿,也是一个有文化的人,后来做了六安客车厂厂长。

  三姑太也在乌衣镇开店,杂货酱油店。她家的店规模大,三进三出。院子里,开着栀子花,有水井。前门是店铺。后门河边码头。公私合营后,三姑太爷在百货公司拉板车。后来,他的儿子也在百货公司拉板车。他的儿子,我们的姑爷爷喜欢穿黑白相间的三头皮鞋。他每次拉板车路过我们家,总会停下喝水。我们把他的毛驴拉到路边去吃草。有一次,水还没有喝完,毛驴死了。原来路边的草刚打过农药。后来姑爷爷安慰我们说,没事儿,我回单位说说,应该就没事了。我们知道,他赔了钱,不肯让我们承担责任。再后来,他和朋友一起去淮南贩卖煤炭。很快,在乌衣镇的交通要道口盖起大楼房,成了镇上的富翁。再后来,身体出了一些毛病。每天拿着小板凳,坐在路边晒太阳。

  乌衣镇是个平淡小镇,也是个传奇小镇。周边一些小山丘,清流河缓缓流过,冲击下一片鱼米之乡。长江汛期时,清流河水流倒灌,小镇就会发生水灾。有人说小镇的得名是“乌衣巷口夕阳斜”这句名诗。六朝《丹阳志》说,得名于乌衣营,与驻军拱卫金陵有关。乌衣镇地处南京的上游,两面环水,地势险要,是金陵门户。

  滁宁一体化的进程加快,小镇变成南京人的后花园。以前说安徽南京,现在说成了南京乌衣了。南京人坐高铁到乌衣只十几分钟路程。

  故乡发展太快了。每次回家都找不到路。按《桃花源记》的说法,我在故乡迷路了。

中安在线官方微博,中安在线官方微信二维码
来源: 安徽商报  
相关新闻

中安在线版权所有 未经允许 请勿复制或镜像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皖B2-20080023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12082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