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安新闻客户端|安徽发布|省政府网微博|中安在线双微

设为首页

英文|简体|繁体

您当前的位置 : 徽文化 > 徽学 > 徽州风俗

印出花样的米糕来

时间:2019-04-10 09:08:00

  □吴宪鸿

  岳母八十多岁了,已多年不做米糕。一天,她把几块糕印拿出来对我说:“你要看得上眼,就拿去放着吧。”我欣然收纳,带回自己家中。

  这几块糕印,长的40余厘米,短的不到30厘米。长的,有5—8个图案不等,有梅兰荷菊,月季牡丹等花朵及和合、玉鱼、鼓板、磬、灵芝等八宝。图案四围,以长方形、正方形和圆形的为多,另有菱形、六边形、梅花形、海棠形、寿桃形等;短的图案主要是动物,有猪、羊、鸡、鱼等,形态各异,比较生动。还有两块单个图案的,一个是矮胖酒瓶式,上截瓶颈为手柄,下截瓶身宽广处有个桃形,中有寿字,两边是蝙蝠,寓意“福寿齐天”;另一个是塔形,由许多元宝堆积而成,寓意“财源茂盛”。

  以前,我的老家也有不少糕印,目前大概在两个哥哥家里。而四十多年前,高中毕业回家劳动的几年,腊月里曾走街串户,看过多户人家做糕,也就见识过多种图案的糕印。回想起来,其图案题材丰富、多元,大体上可分为五类:一为花草鸟鱼,如兰花、荷花、菊花、梅花、喜鹊、鲤鱼等,表示如意吉祥;二为家养牲畜,如猪、马、牛、羊、鸡等,描绘生活富裕;三为金银财宝,如一个个铜钱穿起来,一只只元宝堆成山,寓意财源滚滚;四为福禄寿喜等字,如正楷的端庄,草书的狂舞,期盼美好未来;五为道释传说,如观音、菩萨、罗汉、神仙等,表达祈福愿望。如此可见,糕印的图案活生生地反映了老徽州人的社会伦理观念、积极上进的精神和浓厚的文化气息,与徽文化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另外,糕印木雕有凹刻,有凸刻,有浅浮雕,有深浮雕,有花边,有象形,雕刻精美,玲珑剔透,也可以说,它是皖南徽州木雕这一万紫千红大花园里的一朵奇葩。

  所谓糕印,顾名思义是用来印制米糕的。不过,徽州人口中的米糕,和其他地方的米糕实质却大不相同。外地的米糕,大多是将糯米、籼米、黑米蒸熟了,一层一层地放上白糖、红枣、豆沙……再经压实,然后切块食用;或者把和了糯米的籼米(有的干脆就是小米),炒熟后拌了芝麻、桂花、白糖等,再细磨成粉,然后入甑蒸熟,切成片状食用,这些米糕的特点是糯糯的,软软的,几天内就必须要吃掉。而徽州的米糕,则是把炒熟的籼米磨成粉,有的还加上芝麻粉,和上糖水,拌匀后用糕印印制成型,再放上糕簝,用炭火焙干,硬而酥,香又甜,存放数月半年都没问题。于是,若是自己家里做米糕,就非得有糕印。当然,糕印也不是每家都有的,大户人家备有十几二十块很正常,有些家庭状况过得去的人家也有个五六块,许多生活贫困的农户如若做糕,都要提前打招呼,届时到邻居家借糕印用一用就罢了。

  过去,因少有糕点,米糕就跟冻米糖一样,是徽州人新年前必做的糕点,更是招待客人必不可少的。腊月一到,得准备糖水。清糖(饴糖)用做冻米糖,但它遇热即化,不能做必经烘焙的米糕。有钱的人家买蔗糖,一般的家庭则更多的是想办法自制糖水,而种植了甘蔗的人家最容易,压榨甘蔗水熬成糖水便是。一些生活困难的人家,也有压榨新鲜苞芦秆的汁水熬成糖水,当然,这是不大甜的。更有的人家,去山上采来野生的油樱籽(金樱子的果实)铺在地上,用穿着新草鞋的双脚滚搓,去掉外面的刺,筛后洗干净,放进石臼舂碎,然后煮熟,榨滤出汁水,便可熬成糖水。这种“糖水”虽然有些苦,但止咳作用很好,我小时候得过百日咳,母亲就用一升米跟邻居换了一小碗油樱糖,给我慢慢地掺热水喝,故记忆颇深。

  米糕做得最多的是白米糕。籼米就行,要炒熟,炒得白米微黄喷香便好了,再用小推磨磨成细粉。小时候,母亲和姐姐多次做米糕,我就在边上看,有时不仅是看,还常常伸手乱搅,弄得全身都是白粉。母亲先用温水把蔗糖泡开,一斗米一般用四斤蔗糖或五斤白糖,接着把面板搁在长凳上,倒下米粉,和上糖水,搅拌揉搓,配好干湿度,以“不干不潮,不黏不散”为好。在母亲泡糖水、和米粉时,姐姐则用大铁锅生着了炭火,盖了炉灰,套上糕焙竹围,搁好糕簝。

  开始做糕了,母亲和姐姐分工合作。母亲摆上几块糕印,同时满上糕粉,用粿碌使劲滚过几遍,拿薄薄的铜刀,把糕印面上刮平,又用粿碌滚滚光滑,就拨给一旁的姐姐;姐姐则抓起一块块拨过来的糕印,翻过来在面台边上一拍,一块块嫩糕就制成了,顺手放到旁边的糕簝上。糕簝有上下两层,需不时调换,以免米糕焙焦。每次,我都会迫不及待地先吃几块嫩糕,对焙好的米糕则放一些到口袋,找小伙伴们去“现宝”,再分给他们尝尝。

  纯芝麻是无法做糕的,因为它油脂太多,既磨不成细粉,也压不成糕,必须加籼米,而且米多芝麻少,一般籼米和芝麻以3:1为宜,分开炒熟,和在一起磨成细粉。芝麻糕很香,嚼起来又比白米糕酥松,是糕中的上品。

  家乡是山区,米少苞芦多,于是不少人家都做苞芦糕。把炒熟的苞芦磨成细粉,其他的诸如和糖水,用糕印印制,用炭火焙干等程序,跟做白米糕、芝麻糕是相同的。

  白米糕、芝麻糕、苞芦糕等除了过年食用、招待客人外,平时更是孩童们的喜爱之物。男孩们得了猪马牛鱼形状的,常常是欢天喜地;而女孩们如若拿到了梅花、荷花等花样的,则会爱不释手,大家都舍不得吃,有时甚至会舔了舔又放下,在口袋里捂上好几天。此外,这些糕也可以当干粮,上山下田,外出赶路,如果觉得有些饿了,便嚼上两三块,再捧几把清清的河水或甜丝丝的山泉水喝喝,肚子就会半饱,接着干活、赶路也就有劲多了。

  进入二十一世纪,农村里已鲜有人家做米糕了,而糕印也随着古董商走村串户慢慢收买,渐渐地淡出人们的视野,退出了历史舞台,但它折射出的文化和艺术价值,至今却让人深为赞叹和深思。我不是文物收藏者,对岳母给的这几块糕印,却也会好好地收藏起来,作为一段历史和记忆的见证。

中安在线官方微博,中安在线官方微信二维码
来源: 黄山日报  
相关新闻

中安在线版权所有 未经允许 请勿复制或镜像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皖B2-20080023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12082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