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安新闻客户端|安徽发布|省政府网微博|中安在线双微

设为首页

英文|简体|繁体

您当前的位置 : 徽文化 > 安徽戏剧 > 剧种大观

凤阳花鼓的现状与展望

时间:2017-01-18 09:52:00

  

凤阳花鼓源于明代,又称花鼓、打花鼓、花鼓小锣、双条鼓,是一种历史悠久的说唱艺术。明末江苏吴县画家顾见龙所作的一幅《花鼓子》的图画,现藏于美国波士顿博物馆。画面上男子打锣,女子打鼓,二人载歌载舞,生动地描绘了当时凤阳花鼓艺人在江南卖艺流浪情境。明清两代也有文字记载。

凤阳花鼓是凤阳农村农民破产的衍生物。旧社会凤阳花鼓是穷困百姓乞讨谋生的工具。他们为了生存打着花鼓四处流浪,受尽苦难和欺辱。直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凤阳花鼓才获得新生。1955年3月,毛泽东、周恩来、朱德、董必武等党和国家领导人在中南海怀仁堂观看凤阳花鼓著名曲目《王三姐赶集》,成为凤阳花鼓的历史辉煌,同时也奠定了这一民间艺术在艺术领域的地位。2006年,凤阳花鼓被批准为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2008年凤阳县被国家文化部命名为“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

一、 凤阳花鼓现状

1、喜逢盛世,凤阳花鼓再现舞台辉煌。

建国60年特别是改革开放30年来,伟大祖国政通人和,良好的社会环境为凤阳花鼓艺术的生存发展提供了广阔的前景空间。凤阳花鼓在人才培养、艺术表演、学术研究诸方面都呈现出前所未有的良好局面。

(1)凤阳花鼓传承发展根系茁壮

自2005年开展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以来,县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在县委县政府的领导下,乘国家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东风,积极开展非遗保护工作,在县内对能演唱原生态凤阳花鼓的老艺人进行认真的调查采访,对凤阳花鼓艺术的历史渊源、表演形式、演唱曲目、流传地区等方面进行细致的记录、整理、摄像、录音、记谱,实施全面的田野普查;同时鼓励老艺人们积极传承凤阳花鼓艺术,结合县内的各种文化娱乐活动,给他们提供登台展艺的平台,让更多的人了解凤阳花鼓的历史。

在对凤阳花鼓进行田野普查的阶段,县宣传文化部门积极创建凤阳花鼓人才培养基地,动员社会各界力量献策献力,为培养凤阳花鼓新生力量作出贡献。目前已在凤阳花鼓发源地燃灯地区的部分村庄,和临淮镇胡府村、板桥镇晏公村、大庙镇东林村等地建立了“凤阳花鼓艺术保护点”;同时针对青少年相对集中的特点,把凤阳花鼓的传承发展向县域内的大、中、小学、幼儿园延伸。目前已在安徽科技学院、凤阳师范专科学院、凤阳二中、燃灯中学、燃灯小学、实验小学、府城小学及城内幼儿园等十多所学校建立了凤阳花鼓培训基地,有计划的开展凤阳花鼓的基本功训练和表演技巧的传授培训,并经常组织演出活动,让青少年在实践中不断提高凤阳花鼓的艺术水平。凤阳师范专科学院历来就有演出凤阳花鼓的传统,学校的凤阳花鼓演出团体常年在学校和社会舞台上活动,艺术水平很高。现已成立凤阳花鼓艺术班,将凤阳花鼓艺术纳入教学内容,这在凤阳花鼓历史上还是首次。近十年来,该校已培养出凤阳花鼓表演人才近两百名。这些知识型的凤阳花鼓表演人才,势必对凤阳花鼓的传承发展产生积极的影响。

根据规划,我们拟于近期建立一座以凤阳花鼓为主题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博物馆”,集展览、培训、演艺等多种功能为一体,并建立凤阳花鼓艺术学校、凤阳花鼓艺术研究中心等,使之成为凤阳的一个文化旅游景点,同时建立“凤阳花鼓传承人资料数据库”,对凤阳花鼓的保护传承发展进行系统的科学管理,使这株古老的民间艺术之花永远绚丽多姿。

(2)、凤阳花鼓艺术活动如火如荼

任何民间艺术都离不开舞台展示,舞台展示的频率体现着它艺术生命力的强弱。

纵观历史,凤阳花鼓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很长的时期内都扮演着“乞丐”的角色,在文化艺术的群体中处在低劣的地位,直到新中国成立初期才出现过一时的辉煌。

凤阳花鼓的真正春天是在中国的改革开放之后。改革开放的春风使中华大地生动起来,也使凤阳花鼓这个藏于深闺的“媚丽女郎”冠冕堂皇地走上舞台,尽显迷人风姿。

改革开放以来,在县委、县政府的领导下,通过宣传文化部门的积极工作,古老的凤阳花鼓艺术焕发了青春,在热火朝天的精神文明和物质文明建设中,全县境内出现了前所未有的花鼓热。它不但在县内城乡舞台活跃,而且还在国家、省级等文化活动中展现独特的风采,成为影响很大的一张民间艺术名片。

凤阳花鼓热的特点之一是演艺队伍的普及:在县宣传文化部门的参与指导下,很多机关、学校、企事业单位和乡镇都建立了凤阳花鼓艺术表演队伍,经常开展活动。如县文化馆成立的凤阳花鼓艺术团、县老年大学的凤阳花鼓演出队、县实验小学的凤舞少儿艺术团等,全县计有这类花鼓表演团体30多个。

在县内的各类文化活动中,凤阳花鼓是必不可少的主角。改革开放以来,凤阳的知名度日渐提高,在接待国内外来宾时,来宾都点名要看凤阳花鼓。近五年来,凤阳花鼓演出团体接待来访和旅游观光人员演出在两百场以上。

凤阳花鼓热的特点之二是走出本土,在全国各地舞台大展风采。

近些年来,随着凤阳花鼓知名度的不断提高,参与各地的演出活动也十分频繁起来。凤阳花鼓曾数次在省和滁州市演出:曲目《徽匠颂》在省建设厅举办的文艺调演中获奖;凤阳花鼓《赞凤阳》参加省精品曲艺调演获奖;几年来在省内合肥、蚌埠、芜湖等地演出达十余次。前年,县文化馆排练的凤阳花鼓传统剧目《王三姐赶集》,参加由中国曲艺家协会在黄山举办的中部六省曲艺精品汇演荣获金奖。在我县凤阳花鼓表演队伍中,小学、幼儿园的孩子们是一支可喜的新生力量,由县实验小学创作编排的少儿凤阳花鼓曲目《我家住在花鼓乡》,参加安徽卫视录制全省庆“六一”电视晚会的演出活动,受到奖励。凤阳花鼓曾多次被滁州市文化部门邀往演出,在许多文化活动中,凤阳花鼓都受到欢迎。县文化部门组织的优秀灯会节目参加滁州市2007年“迎春杯”醉翁亭民间花灯表演大赛,荣获节目表演金奖和优秀组织奖。

除在当地参加各种文化活动外,凤阳花鼓还经常受邀参加国家或其它省市举办的文化艺术活动,受到高度赞扬。凤阳花鼓《王三姐赶集》,2008赴山西大冶参加全国曲艺“牡丹奖”比赛获节目入围奖。凤阳花鼓还先后数次进京演出,多次走进中央电视台,在“CCTV—3套”《梦想剧场》、《民歌中国》和上海电视台"这里有戏"等栏目,向全国摄播。2009年又应邀赴福建东南电视台《走南闯北》栏目演出,并现场介绍了凤阳花鼓的渊源发展和现状,引起强烈反响。为迎接奥运会在北京举行,县文化部门编排的《花鼓声声迎奥运》,两次赴京参加北京奥组委举办的“迎奥运文化艺术节”,在京城引起轰动。

2、担当“文化搭台,经济唱戏”重要角色,彰显凤阳花鼓的艺术魅力,为本县域经济建设作出了极大贡献。

凤阳是帝王之乡、改革之乡、花鼓之乡、曲艺之乡、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有着悠久的历史文化资源,在国内外享有很高的声誉。近些年来,前来参观访问的国内外朋友络绎不绝。其间,凤阳花鼓的演出宣传为县域的经济发展起到了极大的推波助澜作用。为加快县域的经济建设步伐,凤阳县已成功举办了三届“中国凤阳花鼓文化旅游节”。此间,凤阳花鼓作为对外宣传和经济文化交流的一张闻名中外的艺术名片,将“中国凤阳文化旅游节”作为平台,为与会者作了精彩的演出,受到各界朋友的高度评价。使凤阳的人文精神和丰富的旅游资源得到参会者的青睐,极大地提高了凤阳的知名度,增强了与会企业家的投资兴趣。节会期间,许多客商与县政府签订了涉及玻璃加工、农业观光旅游、水泥产销等投资协议,收到了“文化搭台,经济唱戏”的预期效果。

本着文化为经济建设服务的宗旨,凤阳县宣传文化部门利用凤阳花鼓这一传统的文艺形式,遵照县委、县政府的工作安排,积极参与招商引资和政治接待演出,用艺术的形式宣传凤阳的暂新面貌,树立了凤阳的美好形象,受到领导和外来人员的高度赞许,体现了凤阳花鼓在三个文明建设建设中的价值作用。主要活动有:组织凤阳花鼓代表团赴浙江义乌市参加由安徽省商务厅组织的义乌皖籍企业家团拜会专场演出活动;分别参加合肥、南京举办的文博会、旅游推介会、徽商大会演出;参加县委县政府在上海举办的长江三角洲产业转移及新农村建设论坛和招商推介大会专场演出;应江苏省文化厅邀请,组织50多人的凤阳花鼓队伍参加在南京举办的主题为“天籁的交响”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日和明孝陵庆典两个专场演出;组织凤阳花鼓艺术团分别接待省政府旅游检查团、中央及省委党校县处级领导干部考察团、日本客人、浙江玻璃企业集团、北京华厦、无锡华众等招商演出15场,为凤阳的经济腾飞作出了积极贡献。

二、 凤阳花鼓生存发展展望

凤阳花鼓这一古老的民间艺术,几百年来,伴随着凤阳人民特别是凤阳花鼓女的血泪,在苦难的历史时空中艰难走来。它的艺术生命历经坎坷沉浮。在漫长的封建社会中,这种“下里巴人”民间艺术,很难有发展的空间。直到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后,凤阳花鼓才从苦难的深渊中解放出来。应该说,是中国共产党和新中国使这种古老的民间艺术获得新生。

现在,改革开放使我们伟大的祖国越来越富强。党中央在重视经济建设的同时,也十分重视文化艺术事业,为包括凤阳花鼓在内的传统民间艺术提供了良好的生存发展环境,对于流传于今的民间艺术的保护传承发展而言,无疑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和历史意义。

展望凤阳花鼓生存发展趋势,我们持着十分自信乐观的态度:

1、凤阳花鼓根深叶茂,有着旺盛的生命力。

历史悠久的凤阳花鼓,在旧社会相当长的一段时期内,虽然是一种乞讨艺术,但是作为凤阳穷苦劳动人民的谋生手段,确也救活了数不尽的穷苦人生命,所以这种“救命之艺”和凤阳人民有着血肉相连的关系。至今,凤阳人在血脉中仍然流动着对它的特殊亲情。不忘旧情,知恩图报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近年来,在我们进行非物质文化遗产田野普查中发现:凤阳花鼓老艺人在回忆当年打着花鼓要饭时,虽然带有忧愁,但对凤阳花鼓仍怀着感激之情,并当场表演原生态凤阳花鼓的唱段。这些老艺人在解放前夕都曾有过跟着前辈人打花鼓要饭的经历,解放后也曾打着花鼓歌唱新社会,会唱一些歌唱土地改革、婚姻法、总路线、大跃进、人民公社等民歌曲目。他们都愿意把凤阳花鼓的技艺传承给儿女和孙辈。当前,表演凤阳花鼓的主流队伍都是他们的传承人。这支队伍人员的年龄下自刚懂事的幼儿,上至60以上的老人,有时在同一舞台上会出现老、中、青、少四辈人登台演唱凤阳花鼓的现象,呈现出凤阳花鼓人才辈出的可喜局面。

2、凤阳花鼓的艺术理论研讨正在深入开展,使凤阳花鼓艺术逐步提高和普及。

凤阳花鼓是门古老的民间艺术,自新中国成立以来,党和人民政府一直很重视它的生存和发展。半个世纪以来,经过文化部门及文化专业人员的努力,凤阳花鼓在表演形式和演唱内容方面都有了很大的改进。在表演形式上,已由一锣一鼓少数人演唱的曲艺,变为数人或几十人的群歌群舞,增强了艺术表现力;过去,凤阳花鼓演唱的是流行在当地的凤阳民歌,有些内容低俗浅陋。现在,通过专业文化工作者和业余文艺爱好者的辛勤劳动,创作出大量的新歌新曲。这些新的文艺曲目,内容贴近时代、贴近群众、贴近现代生活,受到群众的极大欢迎。

文艺理论指导艺术实践。为传承发展凤阳花鼓艺术,我县的文艺理论工作者开展了对凤阳花鼓艺术的渊源、流行过程、存在价值及演艺技巧等方面进行认真的研究探讨,写出了大量的文字资料,这对当前的凤阳花鼓的表演和发展具有重大的指导意义。

3、良好的社会环境为凤阳花鼓艺术的发展开拓了广阔的前景。

凤阳花鼓是一株赏心悦目的民间艺术之花。任何花朵都需要环境的呵护。严寒风雪能将花朵摧残;丽日春风使花朵更加鲜艳。改革开放30年来,随着凤阳经济的腾飞,县委县政府对文化事业十分重视,本着文化为经济服务,经济为文化发展的理念,对文化事业进行大量的资金投入;同时在发展经济中充分发挥文化艺术的主体功能,在精神文明建设中发挥作用,为振兴凤阳经济服务。曾举办的三届“中国凤阳花鼓文化旅游节”,是实践“文化搭台,经济唱戏”的有效举措,取得了巨大的成果。凤阳花鼓在经济建设中所起到的重要作用,在受到领导和各方人士重视青睐的同时,也为它以后的发展前程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文化艺术在意识形态领域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彰显着愉悦、教化等多种功能。只要我们在艺术上不断进取,和经济建设密切结合,凤阳花鼓这株民间艺术之花就会青春永存,随着历史的进步得以永远传承发展!

本文来自: 安徽省文化馆

中安在线官方微博,中安在线官方微信二维码
来源:安徽文化网  
相关新闻
  • 财经
  • 体育
  • 健康
  • 徽文化
易纲:推出数字货币尚无时间表

致敬!那些“白衣执甲,逆行出征”的战士们

C罗已经准备好了身体指标胜过3月

巴赫与菅义伟举行会谈“有信心”让观众...

预防秋冬季儿童感冒,记得这样做!

医生提醒:总熬夜的话 容易损伤牙齿

话剧《今夜星辰》再现一代科学巨匠的家...

10余名高龄独居老人收到“幸福牌”纯手...


中安在线版权所有 未经允许 请勿复制或镜像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皖B2-20080023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12082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