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安新闻客户端|安徽发布|省政府网微博|中安在线双微

设为首页

英文|简体|繁体

您当前的位置 : 徽文化 > 安徽戏剧 > 黄梅戏

怀念严凤英 唱响黄梅戏

时间:2017-01-20 09:30:00

  《严凤英一家人》一书是作家周玉冰采访严凤英爱人王冠亚及时白林、柏龙驹、林青、张萍、潘汉明、黄宗毅等一批老一代黄梅戏艺术家后写的一部传记。该书从严凤英沦落南京开始,描绘她为振兴黄梅戏所付出的艰苦历程,着重刻画她执着的追求和不屈的精神,也揭露了她鲜为人知的情感世界。

  一席话阻止动武

  解放后的安庆,虽然不再是安徽省会,但因有长江水运,有大大小小的黄梅戏剧场,这里又一度热闹起来。江面上船只来来往往,只要稍稍有空闲,船上的人都要上岸来喝杯茶,听曲黄梅戏。

当时,影响最大的剧场有两个,一个是民众剧场,它吸纳的演员有丁永泉、丁紫臣、丁翠霞、潘泽海、王少舫、王少梅,阵容相当强大。另一个是群乐剧场,主要演员是刚从南京请来的严凤英。因为民众剧场力量强大,观众都去了那里,群乐剧场苦思应对之策。得知曾经名噪一时的严凤英的下落后,群乐剧场费尽周折把她请来,想凭此与民众剧场一搏。

民众的演员大多数曾经是严凤英的师傅,严凤英也非常敬重他们,但她又非常好强,总希望自己加盟的群乐胜过民众剧场。果然,没多久,严凤英来安庆的消息传遍大街小巷,传遍安庆码头,观众纷纷涌向群乐剧场,票房收入大增。其他小剧场没办法,只好请严凤英串演。严凤英这家唱一场又赶下一场,她满怀希望满腔激情,只要人们喜爱自己的黄梅戏,她就不知疲倦地唱下去。

  民众剧场一看生意要给群乐剧场抢走了,赶紧召开会议,要积极改革,排新戏,想办法把生意抢回来,王少舫负责统一安排,策划演出。

毕竟,群乐剧场有实力的演员只有严凤英一人,而民众剧场演员阵势强大,新戏不断,演出很快又红火起来了。最后两家闹出了矛盾,双方势同水火,剑拔弩张,最后发展到准备诉诸武力的地步。

群乐召开了内部会议,决定开战,开战时一对一,打鼓佬对打鼓佬,主要演员打主要演员。严凤英的任务是打民众剧场的主要演员丁翠霞。

“我觉得不能这么干。”严凤英不赞成打斗,“丁翠霞教过我戏,算是我老师,民众剧场许多人都教过我,下不了手。再说,为什么要打架呢?竞争要凭实力嘛!再说,为了争饭碗打斗,吃亏的是黄梅戏。”

大家赞成严凤英的话。终于,一场打斗避免了。

后来,大观亭剧场与群乐剧场合并,取名胜利剧场。严凤英忘我地演出,只觉得浑身有使不完的劲。胜利剧场成为安庆市民眼中的一处艺术圣地。
将艺术融入生命

严凤英是招牌演员,自然薪水最高,但她自己从不计较,给多少接多少。在她的心中,黄梅戏胜过一切,已经深深融入了她的生命!

许多人希望自己的女儿能拜严凤英为师。很少有人能说动她,她看重的是女孩有没有悟性、有没有好嗓子。

这天,严凤英正与人打牌,班主带来一个小姑娘,那小姑娘想拜她为师。严凤英看了看小姑娘,觉得长得俊俏灵活,问道:“叫什么名字呀?”

“我叫田玉莲,十三岁。”小姑娘眨着眼睛说道。她的眼神纯净,春水般透彻。

“小家伙挺灵活的,还知道我要问她年龄,”严凤英道,“这个徒弟我收了。”

严凤英不轻易收徒,内心是希望收个有出息的好徒弟。她带着田玉莲与自己同吃同住,尽心传授她的演唱技艺。

一天晚上,上演《梁山伯与祝英台》。唱到“十八相送”的时候,严凤英突然说病了,她喊来田玉莲:“师傅不行了,只有你上了。”

田玉莲一脸紧张:“我只会"十八送"啊,"楼台会"到"哭坟"都不会!”

“你先唱吧,或许等一会儿我好了呢。”

田玉莲硬着头皮上台,严凤英笑盈盈的在台下看着自己的徒弟。唱到“楼台会”她又上台。她用这种方式让自己的徒弟得到锻炼,也得到观众的认可。

一天,市文化馆召开一个纪念会议。人都到了,只差一个人。一个叫王济源(化名)的人,部队文工团的,对黄梅戏音乐很有研究,并且在写黄梅戏新戏。

王济源(化名)到了,许多人给他让座。严凤英看着这个刚刚坐定的年轻人,他穿着军装,眉宇间透着一股英气。王济源(化名)扫视了一眼大家,眼睛突然落在严凤英身上,怦然心动。

发言中,严凤英感受到王济源(化名)的音乐知识相当专业。得知他在给王少舫记谱,帮他修正某些唱腔,心中不免对这个有才华的年轻人有些好感,而他的目光也时不时落在自己的身上。

积极响应戏剧改革

1951年4月3日,毛泽东为中国戏剧院题词“百花齐放,推陈出新”。5月5日,周恩来签署了中国戏剧改革的指导意见。

安徽省积极响应戏剧改革,1952年组织文艺干将,在合肥举办“安徽暑期艺人训练班”,严凤英参加了这个训练班,与来自全省的各个剧目的几百名演员一起学习、交流。

训练班历时四十七天。参加学习的有全省各市县文艺干部、戏曲艺人数百人。王少舫也来了,严凤英对他既尊敬又亲近。

一次,华东行政委员会文化部领导来安徽,严凤英、王少舫为他们上演《蓝桥会》。

《蓝桥会》写的是一个旧社会的童养媳和一个青年书生,在春色迷人、风景如画的蓝桥边相遇。两人从互不相识到互表心曲,从相互同情到互相爱恋,是一段优美的故事。王少舫和严凤英表演得层次分明,感情进展自然、清晰,表现出了青年男女的欢乐爱情。王少舫和严凤英的表演深刻、细腻,唱得婉转动人。

演出结束后,文化部的同志赞不绝口,说黄梅戏曲调优美,富有生活气息,是大有希望的剧种,一定会唱响全国。他们邀请严凤英、王少舫去上海演出,把黄梅戏传到上海。

严凤英内心无比喜悦,上海是经济繁荣艺术繁荣的国际都市啊,黄梅戏如果能在上海叫响,就会在全国叫响。她期待着去上海演出,也有信心去上海演出。

安徽重视严凤英、王少舫赴上海的演出,专门调集郑立松、余健民、刘芳松、班友书、王济源(化名)等文艺人才帮助几位演员。

围绕演出召开了一个会议。大家坐定之后,身穿旗袍的严凤英来了,面带微笑,气质优雅,宛若晨雾中的兰花。在座的王济源(化名)立即被这位美丽的女子吸引住了,看着她坐定,内心的感受是“觉得她非同一般,很有吸引力,很神秘”。

严凤英意识到有双眼睛一直在看自己,迎着那束光,莞尔一笑。

大家畅谈各种设想,严凤英谦虚地学习,只期待安徽的地方小戏能在上海盛开绽放。

黄梅戏风靡上海

1952年11月,黄浦江泛起了春潮,一股疯狂的黄梅戏热席卷了上海。上至专家学者,下至普通百姓,都卷入了黄梅戏的热潮之中。大小报刊争相刊载介绍,盛赞黄梅戏醉人的“泥土芳香”。

1952年11月19日的《安徽日报》报道了演出:“音乐家贺绿汀在《大公报》上发表评论说:"我认为上海文艺工作者,特别是上海的戏曲音乐工作者,应该重视泗州戏和黄梅戏在上海的演出,他们是来自大自然的农村,他们是在日晒夜露风吹雨打的环境中成长起来的。他们的演出,无论是音乐、戏剧、舞蹈都是淳朴、健康的,但是又很丰富,活泼生动。"

“左铉同志在文章中写道:"黄梅戏演员严凤英在《蓝桥汲水》一戏中,身段、甩袖几乎都与昆曲、京戏相媲美,而且眉宇之间,时时使人感到她是一个有着悲惨身世而强自挣扎的女子,她有着较好的演古装戏的根基,而又能不为古装戏的程式动作所束缚。在《打猪草》里,她又以一个活泼、明朗、愉快、好强的女孩子的形象出现,在载歌载舞的场面里,使人感受到了农村中愉悦、欢乐的气氛。"

这次演出最受欢迎的是花腔折子戏《打猪草》。

严凤英非常喜欢这出戏,她早年向丁永泉、潘泽海学过唱腔,后来结合自己的声音特点,进行了大胆加工,唱起来更接近民歌,更婉转,更符合一个小姑娘的性格,加之她小时候与伙伴一起打过猪草,对那种生活,那种心态非常熟悉,她与王少舫一起设计舞蹈,糅合进自己独特的生活感受,把一个打猪草的农家姑娘演得生动、逼真。

果然,很少接触过黄梅戏的上海人一下子就喜欢上了清新、自然、独具生活气息的演出,他们一致认为“最受欢迎的剧目是载歌载舞的生活小戏《打猪草》,最推崇的演员是年仅二十二岁的严凤英”。

人物名片

严凤英(1930-1968年),黄梅戏表演艺术家。十岁开始学唱黄梅调,后跟随严云高学戏,取艺名凤英。在1952年上海举行的第一次华东戏曲会演,严凤英以黄梅戏传统小戏《打猪草》和折子戏《路遇》,获得广泛赞誉,1954年因在黄梅戏电影《天仙配》中饰演七仙女而扬名全国。

毛主席大加赞赏

《安徽日报》发表评论文章说:“上海的演出告诉了人们,民间的戏曲艺术是丰富多彩的,黄梅戏是过去没有被人重视,而具有旺盛生命力的鲜花。”

上海音乐学院、上海歌剧院向安徽黄梅剧团学习了《打猪草》等剧目后,在上海演出。周恩来在视察时看到了,非常喜爱,回到北京就向文艺界介绍。

1952年12月16日,安徽省文化局、安徽日报社和省文联筹委会联合召开了关于黄梅戏的演出座谈会。安徽日报社副社长欧远方主持这次座谈会,黄梅戏主要演员严凤英、丁永泉、王少舫、张云风等人都被邀请在列。

围绕黄梅戏要怎样发展,怎样走向全国,大家各抒己见。严凤英说得很动情,她说原来是喜欢就不顾一切跟上黄梅戏班子唱戏,也经历了种种艰辛与坎坷,现在,政府这么重视黄梅戏,她会满怀感激地唱下去,唱到生命的最后一息。

省文联筹委会主任戴岳和省文化局副局长杨杰最后发言。杨杰说:“我们还须加强学习。安徽省的文化遗产很丰富,我们应该去发现这些优秀的遗产,加以研究、整理。”

1953年3月5日,安庆江面上几艘警船驶过。毛泽东坐船巡视长江。船到安庆,他让人将船泊在岸上,听市委领导汇报工作。他问了一些民生问题后,又问到了陈独秀的后代和黄梅戏的情况。毛泽东指出:“我看过大家对黄梅戏的评价,评价很高的嘛,要把人民喜爱的地方戏抢救过来,把它搞好。”

黄梅戏的影响越来越大。当时的安徽省委书记曾希圣一拍桌子,决定成立省黄梅剧团,由省文化局具体落实。1953年4月30日,安徽省黄梅剧团成立。严凤英第一个被点名调到省黄梅剧团,同时调来的还有丁永泉、张云风、查瑞和、王文治等人,此外还调来一批文化人,从事黄梅戏编剧、作曲和导演工作的。

摘自《严凤英一家人》

中安在线官方微博,中安在线官方微信二维码
来源: 中安在线  
相关新闻

中安在线版权所有 未经允许 请勿复制或镜像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皖B2-20080023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12082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