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安新闻客户端|安徽发布|省政府网微博|中安在线双微

设为首页

英文|简体|繁体

您当前的位置 : 徽文化 > 安徽戏剧 > 名家荟萃

一代宗师严凤英的艺术人生

时间:2024-03-27 09:26:08

  

  严凤英在黄梅戏中的演出剧照(资料图片)

  著名黄梅戏表演艺术家严凤英(资料图片)

  馆藏档案1956年《访“天仙配”女主角严凤英》

  提到黄梅戏,便不得不提“一代宗师”严凤英。“树上的鸟儿成双对,绿水青山带笑颜……”这首被严凤英唱红的黄梅戏《夫妻双双把家还》,可谓是家喻户晓,老少传唱。可以说,黄梅戏成就了严凤英,严凤英也发扬了黄梅戏。我们听过她的唱,看过她的戏,那她本人是怎样的人呢?她有怎样的故事呢?让我们通过安徽省档案馆的馆藏档案,一同领略这位黄梅戏大师的艺术人生。

  从小痴迷于“唱戏”

  在安徽省档案馆馆藏的关于黄梅戏的档案中,有一份档案格外引人瞩目。那是1952年《安徽省首届各界人民代表简历表(严凤英)》,是严凤英当年亲笔填写的。“严凤英,原名严岱峰,籍贯安徽省桐城市,1930年3月15日出生……”这份珍贵的档案,向我们娓娓道来她的人生轨迹。

  严凤英祖籍桐城罗家岭(今安庆罗岭镇),1930年4月13日(农历三月十五)出生于一个贫穷的家庭,父亲以抄写戏报为生,家庭生活拮据。那时的她还不叫严凤英,严凤英的父亲给她取名严鸿六,乳名为小鸿六。因父母离异,小鸿六在四五岁时就回到老家罗家岭,与祖父母生活在一起。日子虽然凄苦,但小鸿六自幼聪慧过人,很讨邻里喜欢。每日念完学堂,就缠着邻家小哥带她去看戏,那个时候采茶戏和黄梅调在当地很受欢迎,小鸿六也特别爱看,反反复复也看不厌。不仅爱看,她还喜欢学着唱,几乎是走到哪就唱到哪,如同一只百灵鸟。

  后因抗战爆发,严凤英的父亲严司明回到家乡,闲居无聊时,教她唱京剧,这使她与戏剧艺术有了更进一步的接触。在她十来岁时,同族中曾参加戏班的严云高将黄梅戏带回了罗家岭,他一面开铺谋生,一面收徒授艺,严凤英由此与黄梅戏结下缘分。她刚开始是偷偷学戏,继而拜严云高为师傅,正式成为他的女弟子,取艺名凤英,并学会了《送香茶》《春香闹学》等传统戏中的单折。

  在馆藏档案1952年《安徽省首届各界人民代表简历表(严凤英)》中,严凤英在个人简介中这样写道:“十岁时读半年书,因家庭环境不好,就做小贩生意(贩米、贩香油)。十六岁开始学戏,很短时间上台演唱,当时在桐城乡下唱,当年日本人投降后来到安庆社会剧场演唱,四七年到过青阳、大通、贵池、江南等地演出,四九年到了南京住家,五一年重回安庆群乐剧场演戏一个月,后群乐剧场和大观剧场合并,改为胜利剧场。”从学唱民歌小调,到学唱学演黄梅戏,严凤英逐渐踏上了黄梅戏表演艺术道路。

  一路坚守黄梅戏曲

  那个年代,女孩子学习唱戏,被认为是“伤风败俗”的事情。1945年,严凤英终于有了第一次登台的机会,出演了《二龙山》中佘素贞的丫鬟。这次登台表演,虽然带给了自己名气,但也带来了一场风波。因触犯了族规,严凤英只得被迫离开家乡,过上了流浪漂泊的艰辛生活。

  1946年,严凤英来到安庆市,先在群乐剧场演出,以《小辞店》《游春》两曲戏轰动安庆。1948年,社会动荡不安,不满20岁的严凤英流落到上海,解放前夕又辗转到南京。为生计所迫,严凤英易名严岱峰,先在舞厅伴舞,后结识京昆世家甘贡三之子甘律之,学唱昆曲《游园惊梦》等。严凤英对京昆艺术的刻苦追求,为后来她在黄梅戏中的精湛演技奠定了良好基础。

  新中国成立后,严凤英重返安庆舞台,继续在“群乐剧场”(后改名为胜利剧场)演出。1951年4月3日,毛泽东为中国戏剧院题词“百花齐放,推陈出新”。随后,安徽省积极响应戏剧改革,1952年组织文艺干将,在合肥举办“安徽暑期艺人训练班”,严凤英参加了这个训练班,与来自全省的各个剧目的几百名演员一起学习、交流。

  一次,华东行政委员会文化部领导来安徽,严凤英、王少舫为他们表演《蓝桥会》。演出结束后,文化部的同志赞不绝口,说黄梅戏曲调优美,富有生活气息,是大有希望的剧种,一定会唱响全国。他们邀请严凤英、王少舫去上海演出,把黄梅戏传到上海。严凤英内心无比喜悦,上海是经济、艺术繁荣的大都市,黄梅戏如果能在上海叫响,就会在全国叫响。

  1952年11月,严凤英带着黄梅戏初次亮相上海,在黄浦江掀起巨大的轰动,繁华的上海滩一夜之间万人空巷,纷纷去观看黄梅戏演出,上至专家学者,下至普通百姓,都卷入了黄梅戏的热潮之中。大小报刊争相刊载介绍,盛赞黄梅戏醉人的“泥土芳香”。

  严凤英的上海之行,让黄梅戏的影响力越来越大,第二年,安徽省黄梅剧团正式成立,严凤英第一个被点名调入剧团。严凤英以满腔热情投入到黄梅戏的天地里,配合形势的发展,她和同事们排演了许多新戏,还移植其他剧种,剧目有《柳金妹翻身》《江汉渔歌》《木兰从军》《玉堂春》等等。一年排十几出戏,她有使不完的劲。人们劝她歇一歇,她说:“不累不累,旧社会把我当棵草,新社会把我当做宝,我要好好排戏,才对得起观众。”

  “七仙女”让她家喻户晓

  1954年的华东区戏曲会演,是严凤英事业走向辉煌的重要一步,这次会演直接为黄梅戏电影《天仙配》拍摄奠定了基础。1956年,严凤英主演的电影《天仙配》刚登上大银幕,她就成了中国老百姓家喻户晓的人物。

  安徽省档案馆馆藏档案1956年《访“天仙配”女主角严凤英》,正是当年电影《天仙配》大热后,新华社合肥分社对严凤英的采访报道,档案中这样记载:艺术片《天仙配》最近在全国各地上映以来,演出这部影片的安徽省黄梅戏剧团每天都收到北京、上海、哈尔滨、成都等地许多观众的来信,表示对影片中饰七仙女的女主角的喜爱。成都市的一个女学生的信中说:“电影《天仙配》我看了三遍,我喜爱剧中七仙女这个热情、大胆、智慧、善良的女性。”

  《天仙配》中饰演七仙女的严凤英在接受采访时,这样说道:“在旧社会里,我和我的姐妹们在舞台生活中的痛苦是说不尽的。解放后,我才真正开始了新的演员生活。祖国社会主义建设日新月异的变化,激励着我更好地为人民歌唱。”

  据档案记载,严凤英在1954年参加华东区戏曲观摩演出大会演出《天仙配》时,就获得了演员一等奖。但是,她接到拍摄《天仙配》影片的任务后,仍旧日夜琢磨、和别人推敲怎样更好地创造剧中的任务。严凤英说:“在拍摄电影时,七仙女需要表演‘卧鱼’的舞姿,因为这个动作幼年在黄梅戏班里没有练过,使我很为难。但是我不能向困难低头,我从早到晚加快的练习,终于把这个舞姿学会了。”

  从电影《天仙配》开始,严凤英声誉鹊起,大放异彩,推出一部又一部经典,铸造了一个又一个辉煌,让严凤英成为了黄梅戏的“一代宗师”。1968年,严凤英不幸离世。她的人生,在辉煌时戛然而止,但她成就的黄梅戏,依然生生不息。时至今日,严凤英的黄梅戏艺术依旧在观众心里,闪烁光彩。(闫大钊 王晓峰)

  

中安在线官方微博,中安在线官方微信二维码
来源:合肥晚报  编辑: 刘晓东
相关新闻
  • 财经
  • 体育
  • 健康
  • 徽文化
【组图】小小山核桃 致富大希望——在绩...

安徽阜南县:把“扶贫车间”开在了贫困...

第31届世界大冬会开幕

巴黎奥组委宣布奥运会海外志愿者数量占...

调查显示六分之一“新手妈妈”受产后抑...

小腹一疼忍半年?警惕慢性盆腔痛

亳州送戏入户暖民心

位于安徽郎溪的磨盘山遗址发掘工作月底启动


中安在线版权所有 未经允许 请勿复制或镜像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皖B2-20080023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12082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