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安新闻客户端|安徽发布|省政府网微博|中安在线双微

设为首页

英文|简体|繁体

您当前的位置 : 徽文化 > 文化新闻

位于安徽郎溪的磨盘山遗址发掘工作月底启动

时间:2024-03-27 09:08:29

  2023年3月,磨盘山遗址考古发掘现场。(郎溪县融媒体中心供图)

  遗址中发现了不少刻有花纹的纺轮。

  3月22日,安徽郎溪磨盘山遗址入选2023年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展现近4000年文明史。专家称古人生活平等、富足、有生活情趣,记者3月24日探访遗址寻找答案。

  多元生计显丰衣足食

  食物,作为生存之基,对于“磨盘山人”来说,其生计来源究竟何在?

  据磨盘山遗址发掘项目负责人、南京大学历史系副教授赵东升介绍,在磨盘山遗址中,网坠和陶觽的大量出土,昭示着渔业经济的繁荣。尤其在某墓葬中,几百个网坠的发现,疑似为完整渔网的组成部分,足以见证当时渔业活动的规模。

  此外,遗址中还发现了丰富的水生动植物遗骸,如螺壳、鱼骨以及菱角、芡实等,同时也不乏猪、鹿、牛等陆生动植物遗存。石器数量众多且使用痕迹明显,显示出石器使用相关的手工业和农业的发达程度。

  值得一提的是,一件仿生形陶塑猪,其猪头小、腹部大的特征,暗示了这是一只经过驯化的家猪,从而证明了当时已有养猪业的存在,这也进一步表明“磨盘山人”的生活相当富足。

  赵东升表示,从已发掘的遗物来看,“磨盘山人”的生计方式呈现出多元化特点,渔业经济为主导,同时辅以种植、畜牧、采集甚至狩猎等多种手段。这样的生计模式使得“磨盘山人”能够享受到一个相对丰衣足食的生活状态。

  居所演变展历史风貌

  随着磨盘山遗址的考古发掘工作不断深入,我们得以窥见“磨盘山人”的居住状况。据介绍,该遗址至今已进行了三次发掘,分别在2015年、2016年和2023年,共发现房址77座,包括马家浜文化41座、良渚文化4座以及商周时期32座。

  赵东升详细描述了马家浜文化时期“磨盘山人”的居住情况。当时,人们的住所面积相对狭小,仅为6到9平方米。早期房址呈现圆形,屋内设有灶坑,用以烧火烹饪。到了马家浜文化晚期,房址的形态转变为方形,面积进一步缩小。人们会在地面挖下深约0.8至1米的坑,填充具有防潮作用的红烧土,再在其上居住。有趣的是,考古人员还在部分房址上发现了柱子的痕迹,这暗示着当时人们可能使用柱子来支撑房顶。

  艺术造诣显生活情趣

  在满足了基本的生活需求后,“磨盘山人”也展现出了不俗的艺术追求。

  在遗址中发掘的大量纺轮,不仅是作为纺线织布的工具,其上面还刻有精美的花纹。赵东升介绍,这些纺轮几乎都有纹饰,包括四角星、八角星,以及类似中国结和太阳的图案。当纺轮飞速转动时,这些花纹不仅增添了劳作的美感,也让人们在日常劳作中享受到了艺术的愉悦。

  此外,遗址中发现的陶塑作品也展现了“磨盘山人”的艺术创造力。这些陶塑作品模仿了生活中的动植物形象,生动逼真,充满生活气息。它们不仅具有实用价值,更是“磨盘山人”从生活中汲取艺术灵感的生动体现。

  值得一提的是,在崧泽文化时期的墓葬中,还出土了一件存疑的石“磬”形器。这件器物双面磨制光滑精致,疑似一件乐器,为我们揭示了“磨盘山人”在音乐艺术方面的探索。

  另外,遗址中发现的单口器也引起了人们的关注。这些单口器有的口很小,疑似用来装盛珍贵物品。有人猜测,它们是否曾是古人装酒的器具?

  “世外桃源”重现于世

  磨盘山遗址,一个仿佛被时光遗忘的角落,因考古发现而重新进入人们的视线。据介绍,该遗址已经发掘的墓葬展现了一个相对平等且富足的社会面貌。随葬品的一致性高,玉器虽普遍但珍贵,许多玉器甚至在被断为数截后仍被钻孔缀合继续使用,显示出人们对物品的珍视与循环利用的智慧。

  值得注意的是,尽管大部分墓葬的随葬品数量和玉器有无与墓坑规格似乎无直接关联,但仍有少量墓葬中随葬了大口缸或多件杯形豆,这或许暗示着当时社会中已存在一定的等级或财富差异。此外,不同墓葬中随葬品的差异也反映了墓主人生前可能从事着不同的生计活动,显示出社会的分工与多样性。

  “这里每个人都拥有一些随葬品,社会分化并不显著。”赵东升描述道,“与其他同时期存在明显等级分化的遗址相比,磨盘山遗址更像是一个隐世的‘世外桃源’。”他进一步介绍,该遗址延续了近4000年的时间,位于古代文化交流的地理节点上,虽然并非每一时期的文化中心,但却融合了各个文化的共性,并孕育出独特的文化内涵,具有重要的文明传承价值。

  据了解,今年磨盘山遗址的发掘工作将于本月底启动。赵东升透露,接下来的工作将主要集中在三个方面:一是对已发掘的资料进行整理和研究,以揭示更多关于“磨盘山人”的生活面貌;二是进行考古补充发掘,尤其是对那些尚未完整揭露的马家浜文化至崧泽文化的墓葬区进行进一步的探索;三是对遗址和文物进行修复展示利用,让更多的人能够近距离感受这段悠久的历史文化。(曹庆摄影报道)

 

中安在线官方微博,中安在线官方微信二维码
来源: 新安晚报   编辑:刘晓东

中安在线版权所有 未经允许 请勿复制或镜像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皖B2-20080023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12082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