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河古镇上的老街。(资料图片)
三河米饺。(资料图片)
肥西三河,是一座历史悠久的古镇,厚重的历史文化底蕴孕育出古镇独特的传统美食,素有“玩在黄山,吃在三河”之美誉,而三河最出名的小吃,莫过于色泽金黄、唇齿留香的“三河米饺”。它不仅是流淌在岁月里的味觉记忆,也是舌尖上的文化符号。
百年传说里的烟火气
在三河,每一个热气腾腾的早晨,总是从早茶小吃开始。
天色微明,三河古镇的老街上就涌入了大批前来品尝早茶的食客,人声鼎沸,香气四溢。说是早茶,并不是单纯地喝茶,而是品尝种类多到让人眼花缭乱的早点。
三河的早点,米饺是少不了的。它的特点在于表皮金香、香酥焦脆,吃一口满嘴油津、香气沁胃、口留余香,令人回味悠长。
三河米饺从何而来?这要从民间传说讲起。相传:清咸丰年间,陈玉成、李秀成率太平军驻守三河。有汪氏渔家父女,打得巢湖白米大虾,自己舍不得食用,制馅做成米饺,献给住在隔壁的太平军将领陈玉成、李秀成等人,他们便对此味道念念不忘。之后当地百姓纷纷效仿制作。从此,三河米饺便流传开来,大家对其十分钟爱,取名“三河米饺”,流传至今。
尽管传说已不可考,但它丰富了三河这片土地的饮食文化。三河米饺至今有一“谜”,无人破解。这就是只有在三河,才能吃到正宗的“三河米饺”。就是三河的师傅到外地去做,也大失水准,皮不再那么焦,味不那么鲜,无论如何也没有三河炸得焦透。究竟是什么原因,其中奥妙不得而知。
美食也是文化名片
三河古镇地处巢湖之滨,古称“鹊渚”“鹊岸”等。三河自古就是重要的水运码头,丰乐河、杭埠河、小南河三条河流交汇于此,向东流入巢湖。因水运而兴,在明清时期,一度成为庐州府(今合肥)与芜湖、南京之间的商贸枢纽,徽商云集,米市、布市、盐市兴盛,号称“皖中商品走廊”。清嘉庆《合肥县志》记载了三河昔日的繁华:“三河为三邑犬牙之地,米谷廪聚,汇舒、庐、六诸水为河者三,河流宽阔,枝津回互,万艘可藏。”
如今,走在街道上,仍然可以感受古镇独一无二的人文气息,依河傍水、店铺相连,刘同兴隆庄、杨振宁旧居、鹤庐等建筑群,向你诉说当年的风采,你若有兴趣,不妨登上三县桥、鹊渚游廊,感受古镇旖旎的风景。
古镇三河,沉淀着古老的历史文化遗存,饮食文化同样源远流长。至今,在三河仍流传着《十舍不得》歌谣:“一舍不得三河街花花世界,二舍不得大河水淘米洗菜,三舍不得‘中和祥’焦切玉带,四舍不得‘凌宝泰’雨前茶,水倒茶开,五舍不得‘吴恒隆’虾米干子,香到门外,六舍不得石头大桥大鲫鱼,摇尾鼓鳃,七舍不得小月埂上拉拉拽拽,八舍不得‘天然楼’油炸烧卖,九舍不得‘吴宏兴’家大瓜子,一嗑两开,十舍不得‘新华春’炒菜,一喊就来。”
尽管岁月流逝,但三河人对美食依然讲究。三河米饺的制作一直被三河人所津津乐道。在制作三河米饺的过程中,每一个环节都需要精心制作和严格把关。无论是饺皮米粉的选择,还是馅料的制作,都需要技艺和经验。正是因为这种独特的制作工艺,使得三河米饺成为远近闻名的特色小吃之一,吸引了无数食客前来品尝。
制作三河米饺工序复杂,饺皮不是面粉,而是由当地出产的早稻磨成的米粉。这种米黏性较弱,比较适合做米饺的皮。先将米粉放到铁锅里,下烧旺火,兑上开水,用锅铲搅拌,打成“剂子”,放到案板上用两手搓揉,搓到不软不硬时,卷成圆筒形样坯,用手指捏成团状拽下,摊平,放上馅,捏成“鼓月”形状,放到簸箕里。
馅料的不同也能组合出不同风味。三河米饺的馅料十分丰富,多采用当地食材,三河豆腐干、竹笋、黑毛土猪肉等,拌以少许的本地香菜,切碎后将淀粉、作料和到一起成馅,然后逐个包入米饺中,有虾米馅的、肉馅的、素菜馅的,虾米馅的只放一只白米虾。米饺现炸现吃,油炸时需控制油温,达到“外酥脆、内软糯”的口感,饺皮酥脆,齿间轻咬,香味扑鼻,饺馅鲜美,融合了河鲜的鲜美与山珍的清香,回味无穷。
2010年,三河米饺被列入合肥市第二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项目,成为三河镇的一张文化名片。
传统佳肴续写新传奇
三河米饺好吃的精华,在于饺皮金黄酥脆的卖相,也在于馅料的鲜美,而美味的灵魂,源于三河本地的风物造就。三河一带,水网遍布、河道纵横,土地肥沃、物产丰富,素有“鱼米之乡”之称。籼米是三河的特产,在三河籼稻一年可种两季,千百年来三河地区一直是安徽重要的粮仓。
三河米饺也是与节日民俗紧密相连的美食符号。旧时,三河米饺是节庆宴客的“奢侈品”。逢年过节,家家户户制作米饺,象征团圆富足。其金黄酥脆的外形也被赋予“招财进宝”的吉祥寓意,成为民俗文化的一部分。
三河米饺不仅是美味可口的食物,也寄托着人们对更加美好生活的一种向往。走在三河古镇的大街小巷,不难发现,每一家三河米饺店铺都藏着人们手艺传承,每一个米饺的背后,都有一双双巧手在默默耕耘。他们制作三河米饺既是谋生所需,也是文化传承。
2016年,三河米饺获中国金牌旅游小吃奖。如今,三河米饺的香味已经飘出了三河。三河米饺推陈出新,口味层出不穷,满足食客味蕾。在岁月沉淀中,三河米饺不仅是一道小吃,也深深地融入当地的风土人情之中,形成独一无二的味蕾记忆,而且让更多人感受到庐州的烟火气与人文情怀。(何芳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