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安新闻客户端|安徽发布|省政府网微博|中安在线双微

设为首页

英文|简体|繁体

您当前的位置 : 徽文化 > 安徽名产 > 徽菜 > 美食文化

陈浩饺子楼:38年的坚守与情怀

时间:2025-01-23 09:33:33

  “陈老板,老样子,一碗稀饭,5块钱的饺子!”“好嘞,马上就来!”

  “慕名而来,请问有推荐的吗?”“煎饺5元一份10个、小汤包7元一份10个和大肉包1.5元一个,随意挑选。”

  在东至县东流镇长江路上,有一家不起眼却名声在外的饺子店——陈浩饺子楼。清晨的第一缕阳光还未完全洒满街道,这家店就已经热闹起来,热气腾腾的饺子、包子等面点香气四溢,吸引着过往行人。

  陈熬,江苏淮安人,因亲戚介绍来到东流镇上班。1987年,陈熬的早餐店开张。“刚开始的时候,真的很难。”创业初期,陈熬与弟弟、妻子三人一起经营着30平方米的早餐店。

  “我们没学过手艺,全凭自己摸索。一开始做的菜粑、饺子、包子,比较粗糙,客人的反馈也不好。”陈熬说道,那时店里生意冷清。

  然而,正是这段艰难的经历激发了陈熬的决心。“当时的我暗暗发誓,既然选择了这条路,就要做好。”1994年,由于店前修路,他另租了50平方米的门面,取名“陈浩饺子楼”。一切从头开始,陈熬推翻过去的一切,从和粉、揉面开始,日夜琢磨如何改进工艺,生意慢慢有了起色。

  “像揉面和肉馅,就一定要研究‘筋道’二字。肉馅需选取猪的前腿肉,调制时顺着搅拌。要根据季节变化调整食材配比,而且南方气温变化大,不能总用一样的水温来和面,夏天高温时,使用冰水最好……”说起自己这些年探究的成果,陈熬滔滔不绝。通过不断尝试和改进,他逐渐掌握了揉面、调馅等关键技巧,成为这片区域的“面点大师”。

  随后几年,店里推出了一款特别受欢迎的小笼包,因其皮薄馅多、口感鲜美而迅速走红。顾客纷纷慕名而来。

  “小笼包的面皮制作尤为讲究,需要用一半冷水和一半开水混合和面,这样即使多次复蒸也能保持外观和口感。”陈熬一边熟练地揉着面团,一边解释道,“如果全部使用冷水,蒸制后的颜色会变暗。”

  随着经验的积累和手艺的提升,早餐店的生意越来越好,2010年,陈熬搬进了200平方米的店面。最高峰时,店内每天能售出上万个饺子,9个大冰柜都不够用。即便如此,陈熬始终坚持选用优质原材料,确保口感纯正。

  今年62岁的陈熬表示,“没有最好,只有更好”是他的座右铭,未来仍有无限的改进空间。这种精益求精的态度使得陈浩饺子楼赢得了众多顾客的心。

  叶元红是东流镇人,后来在东至县城工作,每个礼拜都会来购买几斤饺子和包子。“这里的包子和饺子非常好吃,我已经买了快20年了,每次买回去,家人一听是陈爷爷家的都说吃得放心。”陈熬说,像叶女士这样的忠实顾客大约有200位,他们来自周边不同地区,甚至还有饭店专门前来批发。

  38年的光阴如同细水长流,在陈浩饺子楼的每一块砖瓦间悄然沉淀。这38年里,有几分是那独特配方带来的难忘味道,有几分是对传统手艺执着坚守的情怀,还有几分是日复一日为顾客送上热腾腾餐点时所传递的生活温暖。(记者 杜龙菲)

中安在线官方微博,中安在线官方微信二维码
来源: 池州日报   编辑:刘晓东

中安在线版权所有 未经允许 请勿复制或镜像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皖B2-20080023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12082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