界首市博物馆现珍藏有一件清代著名书法家、文学家、金石学家翁方纲的诗文手卷,为其诗书风格成熟期的代表作,被评定为国家二级珍贵文物,对研究当时的社会学术思想和历史文化状况具有较高史学价值。
一件难得的珍品
翁方纲这件诗文手卷长84厘米、宽19.7厘米,为纸本墨迹,行楷书体,共29行,每行字数不一,共183字。
其内容为:“山头冷露湿苍松,山脚茅庐烟雨中。闲对小窗摹合景,王维兼带米南宫。尽道山居得自由,此居更有不容留。一瓢昨夜悬枯木,却被猿来掷水流。石怪松奇野衲孤,溪边绿竹看云扶。斯时若遇倪高士,又写龙门独步图。兴头茆屋颓无壁,幽趣其中只自知。一度风吹一度兴,几番雨过几番诗。二月行吟过碧溪,春风依旧草萋萋。杜鹃也是离乡鸟,不顾游人只顾啼。鸠因雨过频呼妇,蝶为春深苦恋花。记得去年三月里,出门烟雾锁桑麻。”落款为:“壬子冬十一月书于济上行馆翁方纲”。在书文右首钤有压款章“苏斋”,落款处钤有“覃溪”“翁方纲”二印,在书文的左上角有鉴藏章“双桐书屋所藏金石书画”。
此诗文手卷为翁方纲59岁时在济上行馆所作,书法风格已趋成熟,书体给人以稳重谨严之感,但又不乏灵巧变化,下笔着墨节奏分明,字与字虽无纤丝相连,但落笔与起笔处却气脉相承。其体继承了王右军的书风并兼带有米南宫的书法特色,而部分字体在起笔处有魏碑的朴拙险峻,可谓几家书风相互交融,神韵天成,正应了他“笔笔皆有出处”的书法思想,是一件难得的珍品。
翁方纲一生作诗2800余首,一类是学问诗,另一类记述生活行踪、见闻或写山水景色。此手卷的诗文属于第二类,描写了济上行馆周围景色,用书法史上的名人名帖喻景,用“离乡鸟”“鸠呼妇”“蝶恋花”生情,诗境颇具宋诗的清空之味。
具有较高史学价值
翁方纲(1733年—1818年),字正三,号覃溪,又号苏斋,直隶大兴(今北京)人,官至内阁学士,后迁鸿胪寺卿。
翁方纲精于考据、金石、书法之学。翁方纲所处的乾嘉时期,汉学风靡,理学式微。他作为当时的“北学”领袖,始终处在二学派相争的风口浪尖,而他虽以程朱为宗,注重义理,但又性嗜金石,精于考证,因此对当时的汉学和理学持有一个比较公允的态度,既能注意到二者的密切联系,又能洞察各自的弊端。清代学术思想史著作《清儒学案》,称其“立论持平,不为风气所囿。后之调停汉宋者,莫能外焉”。而翁方纲在当时的书坛也享有盛誉,被后人誉为“清四家”之一。
翁方纲是清代“肌理说”诗论的倡始人,著有《石洲诗话》。他的“肌理说”是为复古主义诗论重振旗鼓,与袁枚的性灵说相对抗。在诗法上,翁方纲主张求儒复古,他的复古不是尊唐而是崇宋,强调诗歌的考证作用和史学价值。
综观此诗文手卷,整体艺术水平虽受到了其学术思想及人生境遇的局限,但因正好创作于其诗、书风格走向成熟的关键时期,不失为一佳品,对研究当时的社会学术思想和历史文化状况具有较高史学价值。(通讯员 赵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