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安新闻客户端|安徽发布|省政府网微博|中安在线双微

设为首页

英文|简体|繁体

您当前的位置 : 徽文化 > 徽学 > 理论研究

宣文化在江南文化安徽文化中的历史地位

时间:2021-11-15 09:19:36

  江南文化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长三角区域共同的文化标识。安徽文化是安徽省共同的文化标识。宣文化,是2000多年来以今宣城市人民政府所在地为区域中心,生活在此区域内不同历史时期人民创造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总和。

  中古时代,宣城地理区位,先为政治中心,再为江南奥区。西汉元封二年(公元前109年),汉武帝刘彻在今市区设丹阳郡,管辖范围今皖南、苏南西部、浙江西北一部,疆域面积最大时达5.9万多平方公里,南京是其管辖的边缘县,至西晋太康元年(公元220年),历时340多年,宣城是江南西部的行政中心。与江南东部的行政中心、会稽郡治所吴县也就是今天的苏州市,东西并立。西晋太康二年(公元281年),晋武帝司马炎将丹阳郡迁至今江苏南京,分丹阳郡南部11个县在今市区设宣城郡。西汉至隋唐期间,两汉时宣城管着南京,西晋时宣城与南京地位不相上下,隋唐时宣城地位又要高过南京;而在六朝也就是孙吴、东晋、南朝宋齐梁陈时,南京作为首都,宣城是“近畿要地”。更为重要的是,南京北据长江,宣城南靠群山,南京与宣城这样相互配合的区位特点,使得在分裂动荡的六朝时代,尤其是东晋南朝时代,宣城成为帝都南京的腹地、江南平原的沃壤。每当北方战乱,大量江淮间乃至黄河流域不愿接受异族统治的官民和世家大族迁徙江南,多有入驻宣城。某种意义上,可以认为,北阻淮河与长江的江南,是中原汉民族农耕文化的避难所,而江南平原汉族农耕文化再次的避难所,又在山水环护的西边的皖南与东边的浙东,皖南的门户是平原与山区结合部位的宣城,浙东的腹地是相对闭塞的绍兴。这样的状况,尤其显著地表现在北方为非汉民族统治的东晋南朝与十六国北朝对峙时代,宣城、南京、绍兴对于中原汉族正统文化的保存、传承、发扬与光大,作出了独特的贡献。

  从宣文化发展脉络来看:宣城,在融入中华帝国版图之前为江南土著文化。秦统一中国及至西汉末年,宣城始受中原华夏文化的影响,占主导地位的仍是江南土著文化。东汉建武六年(公元30年),中水侯李忠来宣城任丹阳郡太守,开始在民间大规模地传授中原文化,传播华夏文明,宣文化开始崛起,并成为皖南苏南浙北毗邻区域中原文化启蒙地。东晋时,宣城桓氏家族祖孙三代出现了7位文学家,66部作品流传至今。南朝宋齐梁陈时,宣文化在全国范围内的影响力逐渐扩大。唐代,宣文化在今安徽境内稳居第一,在全国处于领先地位。唐末五代及北宋,宣文化在全国地位渐趋下降。南宋及大元,徽文化开始崛起,宣文化在安徽境内位居第一的地位开始动摇;元代虽有所突破,但因时间太短,影响不大。明清两朝,若以进士、文学家、入传人物及传世作品为指标综合衡量,宣文化软实力在安徽境内稳居第三:明代,第一为凤阳府(三大政治中心之一,辖五州十三县)、第二为徽州府(治歙县徽城镇,辖六县)、第三为宁国府(治今宣城市区,辖六县);清代,第一为安庆府(治所怀宁,安徽省府,辖区内有桐城派)、第二为徽州府、第三为宁国府。

  贯彻市第五次党代会精神,挖掘宣城历史文化资源,要学习借鉴黄山市打造徽文化的举措,以高度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努力摸索一套打造宣文化的体制机制,提高宣文化的知名度,做大做强宣文化,使之成为宣城经济社会发展的品牌和软实力,要正视宣文化现状及研究不足之事实,从全市经济社会文化发展战略的高度来看待宣文化,坚持党委领导、政府主导,市县(市区)联动,加大加强宣城历史文献等基础性资料挖掘整理工作;要与时俱进,顺应时代,通过现代解读、现代表述、时尚表达的方式,在历史与现实的融通中实现传统文化创新性发展,将资源优势转化为现实的文化生产力;要总结提炼好宣文化精神内涵和时代价值,建立和健全宣文化研究成果转化,抓好文化创意产业建设,为宣城经济社会发展铸魂,为宣城建设长三角中心区现代化城市提供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

  (“宣文化大家谈”欢迎投稿,投稿邮箱xcrb2831869@163.com)

中安在线官方微博,中安在线官方微信二维码
来源: 宣城日报  
相关新闻

中安在线版权所有 未经允许 请勿复制或镜像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皖B2-20080023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12082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