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安新闻客户端|安徽发布|省政府网微博|中安在线双微

设为首页

英文|简体|繁体

您当前的位置 : 徽文化 > 徽学 > 理论研究

魏宏灿先生的“亳文化”情结

时间:2021-06-18 08:51:10

  魏宏灿

  □李先锋

  亳州,城市不大,然历史悠久,文化底蕴厚重,享有国家历史文化名城之美誉;虽偏隅皖北,却有中华药都、曹操故里、养生福地之美名。如此大美小城,不知有多少人倾情于她、奉献于她,赋予她深深的眷恋和诚挚的情爱,有把她当作第二故乡的政经界风流人物,有文化界领军人物,有文艺界大咖,他们都在不同的领域努力拼搏,在各自工作的岗位尽显峥嵘。他们都是现在美丽亳州的见证者、缔造者更是未来亳州美好蓝图的擘画者。

  亳州学院魏宏灿教授就是一位文化理论研究领域领军人物,他数年如一日研学亳文化,传承亳文化,与亳文化结下了难以忘怀的情思,为弘扬亳州传统文化做出了较大贡献。

  首提“亳文化”学术理念

  魏宏灿年少时曾就读于亳县一中(现亳州一中)。他的兴趣偏重于文史,这自然就对亳州传统文化给予较多的关注,尤其是建安文学。

  1983年,魏宏灿从任教的阜阳师院(现阜阳师大)考取南京大学中文系,攻读硕士学位。巧合的是,他的导师祖籍也是亳州。师生间叙起了家乡事,汤都的古迹汤陵、老街及历史名人,自然是他们师生间聊天的主要话题。在导师的指导下,他将曹魏文学作为主要研究方向,萌发了校注《曹丕集》的念头,并激起了他对曹魏文化的浓厚兴趣与关注。从此,他怀着满腔热情潜心于曹魏文化的研究。

  2010年,趁市委、市政府向海内外纳贤招士之际,距退休只有两年的魏宏灿,来到亳州学院(时为亳州师专)从事亳州传统文化研究。为此,学院还决定成立一个专门从事地方文化研究的学术机构,为他和他的团队研究亳文化提供平台。

  亳州地处涡水之滨,中原腹地,其历史悠久,文化积淀厚重,是华夏文明的发祥地之一。遍布境内的新石器时代村落遗址,展示出亳州史前文化信息,与大汶口文化、龙山文化有着密切联系,商周时期的淮夷文化,则又使其与江汉流域的荆楚文化融合;历史上的社会大动荡大变革,又使这里成为南北人口迁徙地聚散地,成为南北文化的交汇处。周边文化在这个特定的地理环境中相碰撞,融会贯通,形成独具一格的地域文化,它既具有中华民族文化的共性,又有独特而鲜明的地域特色;既有明显的地域空间流程上的限定,又有内容上的规定。

  魏宏灿教授经过认真思考,突破现在行政区域的局限,文化地理的视野审视,将发生与存在于历史上亳州的以及由其发生辐射、影响于外的文化,首次概括为“亳文化”,并首次提出“南徽北亳”并蒂绽放的安徽文化格局及学术研究理念。

  在此之前,当地学者也曾提出过“皖北文化”“淮北文化”“涡淮文化”“涡水文化”等概念,也自有道理,然深究其所表述的内容及其研究成就,其源头皆发生于古代亳州地区,若以“涡水文化”“皖北文化”等论之,难以凸显它与其他地域文化的差异、个性特征,也难以彰显古亳地区丰富多彩的文化及精神。“亳文化”从商汤始直至现代,时空悠久;其生存的地域空间,以亳为中心,主要范围包括苏鲁豫皖的接合部,比今天的亳州辖地要广阔得多,几乎占据整个淮北。这是一个相对完整的文化区域,其地形自成一格,其生态环境、人文风貌极为相近,方言相同,民风习俗相近,有着共同的生产方式和生存方式,文化艺术血脉相通。从历史的时序性和空间的广延性看,将这一地区的文化命名为“亳文化”切合其内涵和特色,准确地表达了这一地域文化的特质精神。这是全新的学术理念,表现出魏宏灿教授和他的团队开阔的学术视野和学术创新精神,从而把对亳文化的研究向前推进了一大步。

  结出“亳文化”丰硕成果

  亳文化是千百年来生活在涡淮流域的亳州人日积月累而形成的精神的、物质的文化遗产。就其内容言,主要有史前文化、老庄道家文化、曹魏文化、亳州休闲养生文化、亳州民俗方言文化、亳州民间艺术、亳州明清商业文化等。“亳文化”与皖南徽文化形成了“南徽北亳”并蒂绽放的文化格局,成为安徽文化的两大主流,共同孕育了灿烂的安徽文明。它承载着中国传统文化的内容,支撑着中国传统文化的精神,凝聚着中华民族的品格。因此,魏宏灿教授立足于这种丰厚的历史文化资源优势,于2012年与人合作撰写了长达15000余字的《亳文化略论》,发表在权威学术期刊《学术界》(2012年2期),首次全面系统客观地论析了亳文化的内涵、特色、学术地位及其当代价值,充分肯定了亳文化在中国文化历史上的重要地位,实为亳文化研究的奠基之作。在学术界产生了较强烈的反响,由此揭开了亳文化研究的新篇章。《略论》体现出魏宏灿教授锐敏开拓的学术见解和笃学扎实的学术基础,字里行间流淌着魏宏灿对亳文化的爱恋情思和付出的心血。这自然又加深了他对亳文化的进一步认知,也深化了他对亳文化的不解之缘。

  2018年7月,在市政协主要负责同志的大力支持下,市政协面向全市征集“亳州历史文化丛书”的第5个年头,魏宏灿教授又主动承担了丛书中的“通论”部分。作为“丛书”的“通论”其重要地位是可想而知的。由于亳文化内涵的丰富厚重,准确揭示其精神风貌是需要下狠功夫的。自从接到任务后,他夜以继日、马不停蹄全身心地投入到此项工作中去。我和兴全主任中间多次给他打电话催促,以至于后来他怕我再催,就常常半夜里发信息向我通报进度。

  他翻阅各种版本的《亳州志》等典籍,求教当地学术有专攻的学者专家,搜集资料;他徜徉于谯之古巷,感受曹魏风流;他漫步于涡水之阳,陶醉于“九龙井”的传说;他信步于蒙之漆园,体验南华真人的浪漫情怀;他散步于文州之柳林,仰望和圣之美德……经过近两年的努力,在亳州学院和市政协主要领导的倾力支持下,承载着他对亳文化的爱恋之情的40余万字的亳州历史文化研究的集大成之作——《亳文化概要》正式出版,受到社会的广泛好评。

  魏宏灿教授主要的研究方向是中古文学,在中古文学研究中,他又倾注于魏晋文学。魏晋社会较为混乱,但却是文化史上的重要时期,文化现象甚为丰富而复杂,其研究成果也甚为丰富。长期以来,由于受到“扬植抑丕”的影响,部分论者一直对曹丕存有偏见,曹丕受到不公正的评议。魏宏灿以曹魏为突破口,以曹丕为切入点,校注《曹丕集》,试图通过校注这种方式纠正人们对曹丕的偏见,充分肯定了曹丕的历史功绩及其在中国历史上的地位,还原了曹丕的真面貌,笺析考论多有新见,为同行所推服。他突破原有的思维模式局限,另辟蹊径,从曹操父子饶有情趣的生活琐事、艺术情调、文化心态等品读其精神境界与建安文学新风貌。他的《逞才任情的乐章——曹操父子与建安文学》《曹操父子生活研究》,就是这种思维方式的结晶,在学术界产生了良好的反响。

  同时,魏宏灿并不囿于对魏晋文学研究,他怀着对传统文化的热爱之心,把眼光拓宽到区域文化研究的领域。亳州是中华文明的发祥地之一,亳文化显示了强大的生命力:老子开创了追求自然之美的美学观念;庄子以汪洋恣肆的文风登上了我国文学史上第一个浪漫主义高峰;曹魏文化成为中国文化史上承前启后、光芒四射的典范,不仅是安徽文化的重心,也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如何构建区域文化史?魏宏灿认为,研究区域文化不能分解或分割中国文化史,只能把区域文化放在大中华文化发展中品读,才能使中华文化更为丰富多彩,而地域文化的地方性也必定体现出中国文化的丰富性和多样性,因此研究亳文化,不能脱离亳州的地理环境、经济基础和政治环境。极强的宏观把握能力使他善于将亳州地域文化置于中华文化的大背景中进行描述,其40余万字的《亳文化概要》无疑是颇具特色的,编撰体例清晰,内容翔实,富有整体感,既体现出亳文化的地域个性,又体现出作为中华文化组成部分的共性。

  将“亳文化”融于社会发展

  更为可贵的是,魏宏灿将传统文化研究融合于服务地方经济文化建设中,他认为,从事传统文化研究,决不可脱离社会现实,开展地方文化研究,必须服务于地方社会建设发展的需求。因此,多年来他将亳文化融入校园、融入教学、融入教材、融入社区,将亳文化从书斋中走出来,服务社会。谯望楼中的“建安文学馆”展板文字,则出于他的手笔,彰显出曹魏文化的风采,成为亳州文化旅游的亮点。亳州学院的“亳文化馆”,从创意到展板文字,皆是他的心血付出,已成为陶冶大学生情操的阵地。这不仅有益于亳州城乡精神文明建设,也产生了良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

  情越深,越乐于“奉献”;爱越醇,越执着于追求。这种多年来与亳结下的深情厚谊,激励着魏宏灿埋头对亳文化的研究,经过多年的求索,取得了丰硕的成绩。先后在《文学评论丛刊》《学术月刊》《学术界》《孔子研究》《浙江社会科学》《安徽大学学报》《教育研究与实验》等核心学术期刊发表110多篇关于亳文化研究的学术论文;出版有《曹丕集校注》《逞才任情的乐章——曹操父子与建安文学》《曹魏文学论》《亳文化十讲》《皖北文化九讲》《魏晋文学论》《古文名篇品读》《曹操父子生活研究》《亳文化概要》等学术专著。

  十年艰辛,十年传承,造就亳文化品牌,为亳州学院的发展立下了不可磨灭的功绩;彰显亳文化品牌,为构建城乡精神文明做出了重要贡献;创新亳文化品牌,开创了亳文化研究的新局面。这引起了当地政府和学术界的关注,授予魏宏灿教授“首席专家”的荣誉称号。他认为,作为一个古代文化爱好者,研究传播地方文化,为学院和地方的发展贡献力量,并尽力多做出一些成绩,这便是他“报李”最适宜的一种选择。

  亳文化的风骨,给他奋进的信心和力量;亳文化的通脱,给他奔放的胸怀和激情;亳文化的风流,给他执着的爱恋和追求。亳文化使他的内心更富足,而他对亳文化的深沉情意,倾洒于亳文化中,博大精深的亳文化必将激励他上下求索,创造出更多的文化精品,表达他对亳文化更加深爱的意绪。作为一位年逾古稀的学者,魏宏灿身上蕴含的这种精神难道不是年轻人所值得学习和发扬的吗?(本文作者系安徽省文史资料研究会理事,市政协委员、文史研究员、办公室副主任,原市政协文史资料委员会副主任)

中安在线官方微博,中安在线官方微信二维码
来源: 亳州晚报  
相关新闻

中安在线版权所有 未经允许 请勿复制或镜像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皖B2-20080023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12082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