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安新闻客户端|安徽发布|省政府网微博|中安在线双微

设为首页

英文|简体|繁体

您当前的位置 : 徽文化 > 徽学 > 徽州风俗

庐州千载 “蛇出没”

时间:2025-01-26 09:05:14

  135米的洋蛇灯舞动撮街。

  洋蛇灯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蛇年即将到来。在人类文明进程中,很少有动物像蛇一样,既被视为神圣,又让人心生恐惧,在文化与民俗中扮演着复杂的角色。从庐州地区的家蛇传说到庐剧《白蛇传》的经典演绎,再到肥东独特的“洋蛇灯”文化,蛇都承载着历史的印记与民众的习惯。

  一

  有数据表明,全球有超过4000种蛇,包括从无毒的家蛇到致命的毒蛇。合肥所处的江淮地区屏障少,“蛇出没”相对频繁。据合肥市野生动物园爬行馆馆长郑从容介绍,庐州本地蛇有20多种,常见的有乌梢蛇、赤练蛇、短尾蝮、赤练华游蛇、红点滞卵蛇、双斑锦蛇、白条锦蛇、黑眉锦蛇、王锦蛇、虎斑颈槽蛇、棕黑锦蛇等。

  麻公条子,学名乌梢蛇。巢湖叫做“乌风”,无毒。它们喜欢在一些陈年民宅中生存,体型较长,一般在2米左右,多隐藏在阴暗角落,暑热天气会“不速而至”,让人惊恐不已。旧俗认为,陈年旧宅里的老蛇有灵性,识得家中人,对家庭有保护作用,不可随意打死,民间尊称为“家蛇”。若无意中打死了“家蛇”,必定会伤“家主”。若遇家蛇突然从屋上掉下来,可能是老蛇生病或遇到它物袭击,这会被视为家中的不祥之兆。破解的方法是由主人用棍子将其轻轻挑起,放入水中即可。为了避讳,巢湖人称属蛇的人为属“小龙”,据说有了家蛇,狐仙就不敢来骚扰,连老鼠也少了,这个说法倒是有些科学道理。

  柳宗元在《捕蛇者说》中介绍,“永州之野产异蛇”,学名叫尖吻蝮,俗称五步蛇。此蛇的腹部“黑质而白章”,毒性强烈,“触草木,尽死”。庐州短尾蝮也叫土公蛇,其毒液单位致死量远超五步蛇。短尾蝮看起来就不好惹,通常是灰色、棕色或褐色,背部带有深色的锯齿状或V字形斑纹。它的头部为三角形,头部两侧的鳞片较为突出。尾巴较短,末端呈尖细状。好在土公蛇比五步蛇体型小,通常在60至80厘米之间,所以毒液分泌少,不至于咬一口就让人致命。

  二

  当蛇在荒野中蜿蜒前行,它的身影悄无声息,却让整个世界为之一颤。不仅人怕蛇,猴子看到蛇跑得比谁都快。这种刻在基因中的恐惧,让整个灵长类与蛇的相处,颇为微妙。

  国外许多研究表明,灵长类动物天生就有对蛇的警觉性。即便是从未接触过蛇的灵长类动物,在看到蛇时也会展现出逃避、僵硬或惊恐的行为。这种恐惧反应可能与它们大脑中处理威胁的区域(如杏仁核)有关,这些区域在面对潜在威胁时,会自动触发警觉和逃避反应。

  蛇在文学中常常拥有对立的象征意义:它既是智慧的化身,又代表诱惑与堕落,是超越规则之上的无法驯服的未知力量。《失乐园》中,蛇巧言引诱夏娃堕落;《哈利·波特》中,斯莱特林学院的标志是蛇,伏地魔的宠物也是一条蛇。连美杜莎都是蛇发女妖,她的凝视能将人化为石头;而摩西选择用铜蛇治愈民众。

  中国作家中,最善用蛇的是金庸。在他笔下,每个角色遇到蛇都有突破与成长:傻小子郭靖吸食了巨蛇的血液,直接将自身提升到了一流武林高手的境界;神雕击杀蟒蛇,杨过服下蛇胆后因祸得福,功力提升;段誉从金蛇中悟出了金蛇剑法;洪安通在神龙岛驯毒蛇,建立了自己的帮派。

  中国最著名的两只蛇,女娲和白素贞。女娲是中国古代神话中的创世女神,据传她用黄土捏造了人类,此外,她还用蛇形的身体修补了天上的破洞。在一些版本的神话中,女娲的下半身是蛇形的,这使得蛇在此代表着生命的起源与创造的力量,象征着自然的生成与重生。

  三

  过去庐州地区,端午节前夕,四里八乡村头的空地上已经开始搭建戏台,台面上摆放着戏台的装饰道具,红色的布幔垂挂下来,四周围着几根木柱支撑着,仿佛一座小型的剧院。整个村庄的人都知道,今晚将有庐剧《白蛇传》的演出,大家都早早地准备好,纷纷赶到戏台前。随着太阳的余晖慢慢褪去,夜幕降临,村民们陆陆续续聚集到戏台前,三三两两地交谈着,偶尔发出一阵爽朗的笑声。妇女们穿着朴素的衣裙,孩童们则在一旁蹦蹦跳跳,指指点点戏台上的装饰。

  “水盈盈,山青青,水中彩霞天上飞,堤上情侣相偎行,春日西湖最多情。”在美妙的庐剧花腔音乐声中,两位仙女飘然而至。白蛇白素贞原为修炼成精的蛇,具有强大的法力和神通。在这个故事中,蛇的形象既充满了魅力和神秘感,也带有某种邪恶和禁忌的色彩。尽管白素贞和许仙相爱,但因为她的蛇身秘密被揭露,最终她的身份使得两人面临着重重困境,象征着人类对未知的恐惧和神与人之间不可逾越的界限。

  至今,庐剧《白蛇传》在合肥大剧院等地的持续上演,座无虚席,观众们依然沉浸在这段经典的爱情与悲剧中,不仅仅是对一出戏的喜爱,更是对庐剧这一传统文化形式的尊敬与传承。它不仅仅是舞台上的一场演出,或是一段扣人心弦的爱情悲剧,更是一段融会了地方历史、文化认同与集体情感的传世佳作。

  四

  合肥市肥东县的包公镇大邵村虽不太为人所知,但那里有着一项非凡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洋蛇灯,它不仅是当地的精神象征,更是唯一入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蛇灯。其背后,是一个有关祖先、信仰与文化传承的动人故事。

  洋蛇灯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元末明初的一场历史灾难。当时,元兵溃败,散兵逃窜至大邵村。村中仅剩的邵姓婆媳在东山山洞里躲避,正当危急时刻,一条神秘的白蟒出现,救了她们的性命。为纪念这条蛇,邵家后人每18年制作一次蛇灯,每次蛇身增加一节,大约1.60米,寓意一代人又成长起来了。经过几百年的传承,形成了独特的“洋蛇灯”文化。

  洋蛇灯每玩一次都要一切从头开始。它工艺技巧极其复杂,绑、扎、凿、勾、翘、压等方法多样,不是一个艺人就能独立完成的;选材上也非常讲究,主要的毛竹、桑皮纸、黄麻、蜡烛、珠等材料都有专门的产地。据了解,完整的洋蛇灯前导有蛇珠,蛇珠是99个小角组成的圆球。蛇身内有99盏灯,以此纪念蛇神保佑降福后99天临产,蛇身用竹片扎成鳞状,外蒙白布,不绘鳞,晚上玩灯时,腹内烛光照耀,现出满腹鳞纹。蜡烛插在一个圆形的上下垂直能转的直径上。玩时不论侧旋,还是翻滚,烛心始终朝上,不会熄灭。

  如今,洋蛇灯已成为被中央电视台等媒体誉为“中华一绝”的传统艺术。每次灯会的举行,都会吸引大量游客前来观看,村民们不仅以其作为一项重要的活动,也将其作为家族团结与文化传承的重要象征。然而,这项有着600多年历史的艺术形式也面临着传承与保护的挑战。洋蛇灯的制作难度大,所需材料讲究。此外,复杂的工艺和庞大的队伍也使得每次演出所需的费用十分庞大,导致资金问题成为制约其传承的瓶颈。不过,大邵村的很多年轻人都愿意学这门手艺。

  近日,135米的国家级非遗“肥东洋蛇灯”在肥东县撮街激昂的锣鼓声中秀了一把,前面蛇珠开道,后面洋蛇狂舞。蛇头时而低垂,犹如金龙出海,时而高昂,似要腾空而去。从空中俯瞰,蛇身蜿蜒曲折,造型多变。

  在乡村振兴的大背景下,类似黄山汪满田的鱼灯,也通过文化旅游的结合,带动了当地经济和文化的复兴。作为国家级非遗项目,洋蛇灯也有潜力成为带动当地乡村振兴的重要力量。如果能够通过文化产业的创新发展,让洋蛇灯的独特魅力得到更广泛的认知,它将不仅是大邵村的骄傲,更有可能为当地的经济发展带来新的活力。

  黄琼

中安在线官方微博,中安在线官方微信二维码
来源: 合肥晚报   编辑:刘晓东

中安在线版权所有 未经允许 请勿复制或镜像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皖B2-20080023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12082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