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安新闻客户端|安徽发布|省政府网微博|中安在线双微

设为首页

英文|简体|繁体

您当前的位置 : 徽文化 > 徽学 > 徽学百家

黄山市歙县紫阳书院见证徽州文化变迁与传承

时间:2024-04-12 09:41:11

  竖立于歙县中学内的牌坊(资料图片)

  朱熹画像(资料图片)

  “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朱熹是我国著名的哲学家、教育家,宋朝理学之集大成者,被后人尊称为朱子。纵观朱熹一生的活动轨迹,其先后两次回到祖籍徽州,为推动理学在徽州乃至整个安徽地域的迅速崛起作出了重大贡献。为祭祀朱熹,徽州民众在歙县建立了第一个与朱熹直接有关的书院——紫阳书院。在历史的长河中,歙县紫阳书院几经兴衰,但文脉不绝,见证了古徽州600余年来的社会变迁和文化传承。

  难以忘怀的徽州情

  徽州在华夏的文化脉络中占有独特的地位,同所有徽州人一样,朱熹虽出生于剑州尤溪(今福建尤溪),却时刻不忘自己是个徽州人,对徽州作为他的祖籍故乡表示认同,并怀有深厚的感情。

  四书五经,是重要的儒家经典著作。南宋时,作为儒学集大成者的朱熹将《大学》《中庸》《论语》《孟子》合在一起进行注解,称其为四书。朱熹在注《大学》《中庸》时必曰“新安朱熹”,不忘故土的他自叙茶院谱后说,“吾家先世居歙邑之篁墩”。篁墩村是古徽州许多大族聚居繁衍之地,其中出生于福建尤溪的朱熹的先祖,也是从这里走出去的。

  据史料记载,朱熹中举后,曾两次回徽州故里祭祀探亲。第一次于宋高宗绍兴二十年(1150年),到紫阳山拜见其外祖父祝确处士,第二次是淳熙三年(1176年)春,到紫阳山拜谒祝确故庐,讲学于老子祠,并题书“旧时山月”四字。因此,现在在徽州不少地方,还流传着朱熹很多故事。

  相传绍兴二十年,朱熹荣归故里,途经休宁时,他听闻齐云山风光独秀,于是便决定登山览胜。时值仲春,草木繁茂,山花遍野,景色宜人,他与同伴涉横江,来到一处岩脚,沿着登山小道拾级而上,经桃花岭,过梦真桥,从一天门一直登上三天门。途中观看了珍珠帘、碧莲池,在紫宵岩下,他仰望了那“一石插天,高与云齐”巍峨而壮观的云岩;又观看了对面玲珑的香炉峰。只见香炉峰在阳光的照射下,云气蒸腾,紫烟缭绕。山上的风光已尽收眼底,此时心旷神怡的他,随即兴赋了一首《咏云岩》的五言古诗:“山行何逍遥,林深气萧爽;天门夜不关,池水时常满;日照香炉峰,霭霭烟飞暖。”这首诗是赞颂齐云山的,可见朱熹对徽州的喜爱。

  徽州文风昌盛,在很大程度上也是受到朱熹的影响。朱熹提倡读书,认为穷理之要,必在读书,同时朱子强调忠孝节义,于是徽州多出忠臣义士。在徽州,新安画派、新安医学、徽商等多多少少都与朱熹有关,由此可见朱熹对故乡的发展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两院并存”成佳话

  其实,朱熹一生对书院有着浓得化不开的情结。只要一有闲暇,他便去观光踏青、游山历水,将游历中发现的风景最优美的地方选作院址,这是个了不起的创举,也极大促进了儒家思想文化的创新,影响力远播海外,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留下了一笔重要财富。

  在朱熹看来,书院既是教书育人的场所,也是思想文化激荡交流的平台,需要博采众长的学术态度,“独学而无友,则孤陋而寡闻”。朱熹一生不断追求德性和学问的丰盈,终成一代理学宗师。据史料记载,南宋淳祐六年(1246年),在朱熹去世快半个世纪的时候,徽州知府上饶人韩补为祭祀朱熹,在歙县城南门外,望紫阳山方向,建立书院,理宗钦赐御书“紫阳书院”。这是徽州首个缘于朱熹建立的书院,也是中国最早建立的祭祀朱熹的书院。

  “紫阳”,不仅源于歙县的紫阳山,亦是朱熹的别号。南宋灭亡以后,紫阳书院毁于兵燹。随后,书院又几经废毁几度重建。至乾隆五十五年(1790年),邑人曹文埴重建,并书额“古紫阳书院”。如今,这块牌坊依然竖立于歙县中学内,曹文埴手书的字迹依旧清晰,仿佛在向后人悠悠述说着往昔。

  有意思的是,在歙县曾有两座“紫阳书院”,还曾长期同时并存过。位于歙县中学的紫阳书院,是延续着南宋紫阳书院的血脉。那么,缘何紫阳山会出现另一座紫阳书院呢?时间回到明正德十四年(1519年),徽州知府张芹认为紫阳有山,却无书院,缺了些文脉,于是便在紫阳山上又建一座紫阳书院(又称“紫阳山书院”),实现书院于其山、称其名。从这个时候开始,歙县境内便有了“两院并存”的佳话。遗憾的是,“两院并存”的好景只持续到太平天国之乱,随即便毁于一旦。动乱之后,当地只修复了歙县中学的紫阳书院,而没有重修紫阳山的紫阳书院。

  姚鼐主讲紫阳书院

  歙县紫阳书院虽因战乱校址屡有变迁,但却始终坚持与徽州文化发展相依相伴,促进了徽州教育文化事业的繁荣。

  明末清初,紫阳书院在推行课艺、应举的同时,不忘坚守学术传统,坚持“讲会与课艺并行、学术与功利并举”,制定《紫阳讲堂会约》《紫阳规约》等规章,构建了完整的讲学体系和严密的教育组织。同时,紫阳书院以《白鹿洞书院学规》为纲,在最开始便规定学生需要遵守理学之“五伦”。理学家注重个人的品德与修养,紫阳书院将南宋理学家的理想实施在书院学规上,要求书院之人以三纲五常为核心,明义理以修其身,并推己及人,强调将道德品质的涵养置于书院教育的首位。紫阳书院的这种坚守和改变,不仅促进了教育文化水平的提升,而且满足了徽州学人的入仕愿望,为徽州培养了大量人才。

  说到这里,自然要提到被称为“桐城三祖”之一的桐城派大文学家姚鼐。为了致力于教育,姚鼐来到歙县,主讲紫阳书院是在乾隆五十三年(1788年),当时姚鼐辞去安庆敬敷书院山长后,被举荐到歙县紫阳书院任山长。郑福照《姚惜抱先生年谱》引姚鼐《与马鲁成尺牍》:“去岁已坚辞安庆书院,而抚藩为商不欲其闲居,荐主紫阳书院。”

  姚鼐在《歙胡孝廉墓志铭》文中曾提及他在紫阳书院时的一些情况:“歙城南,越溪陟山,有古寺十,虽多颓毁,而空静幽邃,多古松柏。君携徒稍葺治,读书寺中,其意萧然。余昔主紫阳书院,去寺不十里,常与往来,或至夜月出,共步溪崖,林迳寒窈,至今绝可念也。”两年间,姚鼐在此讲学授徒,编《古文辞类纂》之余,也常在附近跋山涉水,林间踱步,在不知不觉间开宗立派,“过眼云烟窥物外,凭栏花鸟又枝头”。后因授徒众多,令姚鼐名满天下,更成就了其在中国文学史上的崇高地位。

  光绪三十一年(1905年)正式废除科举,书院从此在中国的大地上绝迹,紫阳书院亦未能幸免,仅仅坚持两年后,便改制为紫阳师范学堂。顺势而为的紫阳书院自此开启安徽中等师范教育篇章,完成了600余年发展历程的优雅转身,在古徽州的历史长河中留下了不朽佳话。如今,每位考取歙县中学的学子,都可以漫步到那块牌坊下,透过长满苔藓的绿茵,汲取力量,迈向远方。紫阳书院,这座开启徽州人智慧的发源地,必将在历史的轨迹中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王晓峰)

  

中安在线官方微博,中安在线官方微信二维码
来源: 合肥晚报   编辑:刘晓东

中安在线版权所有 未经允许 请勿复制或镜像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皖B2-20080023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12082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