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国家历史文化名城桐城,有一条小巷,长不过百米,宽仅有六尺,名叫六尺巷。习近平总书记在2024年10月17日亲临桐城考察,又在2025年新年前夕发表新年贺词时提到“六尺巷礼让家风代代相传”。这条小巷一跃“出圈”,引得万人纷至。
(《安庆日报》1月2日)
六尺巷很短,所留存的历史却很长。据《桐城县志略》记载,清康熙年间,文华殿大学士兼礼部尚书张英的家人与邻居吴家发生土地纠纷,写信向远在京城的张英求助。张英收信后回诗一首——“一纸书来只为墙,让他三尺又何妨。长城万里今犹在,不见当年秦始皇。”张家人收到回信豁然醒悟,主动退让三尺,吴家备受感动,亦让出三尺。闻名历史的六尺巷因此形成。此后,六尺巷的故事通过方志、口碑、戏剧等媒介形式流播绵延已300余年。
六尺巷很窄,所展示的道理却很宽,是宽在故事背后的礼让精神。前不久,总书记百忙中来到六尺巷,详细了解历史渊源,重温张吴礼让典故,对六尺巷中蕴含的“谦和礼让、以和为贵”精神充分肯定。在今年新年贺词中,他又提到六尺巷。这对我们发扬光大六尺巷“礼让家风”,以六尺巷礼让家风赋能现代社会治理,营造安居乐业的和谐社会环境,有着重大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
我们古人对“礼”有三个定义:礼也者,理也;礼也者,履也;礼也者,体也。《论语》也主张:“礼之用,和为贵。”以礼相让、秉持诚信、待人和睦,在千百年间逐渐内化为中国人的文化基因。至今,我们倡导家风家教“和睦礼让”、人际交往“以礼相待”、解决矛盾“礼让为先”、办企经商“谦和礼让”……一个“礼”字,堪称是一个具有深厚文化内涵的汉字。
近年来,桐城市将六尺巷包含的文化内涵与和谐司法理念融合、与社会治理实际结合,将六尺巷典故蕴含的礼让和谐精神注入社会治理,总结提炼出“听、辨、劝、借、让、和”的“新时代六尺巷工作法”,以调解群众矛盾、推进社会治理。仅2023年,桐城市受理民事案件7783件、调解调撤率达50.65%;召开村民说事会1600余场,化解矛盾纠纷560余件,为群众办实事850余件。体现了地方治理中法治、德治、自治有机融合的思路,做到了矛盾化解在源头、纷争调处在基层,扎扎实实走出了一条源头治理、多元共治、和谐共享的基层治理之路。因而2023年,“六尺巷调解法”被写入最高人民法院工作报告,“六尺巷六步走”工作法入选全国“枫桥式工作法”。为以六尺巷礼让家风赋能现代社会治理,提供了依据,在我市各地的实践中正不断地与时俱进、“开花结果”。
六尺巷的故事虽发生在古代,但其精神内涵却具有弥足珍贵,在今天的基层治理中,六尺巷的礼让精神依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比如“礼让”已不单是对传统文化的继承,更是一种融入发展全过程,用于基层社会治理方法的创新。无论是在邻里纠纷、社区管理,还是在社会公共事务中,“礼让”的理念都可以帮助我们在纷争中找到解决办法。
我们还可以推而广之,将让六尺巷礼让家风赋能现代社会治理。如环境保护、城市规划、社区建设等方面都可以融入这种礼让和谐观念。
随着社会矛盾多样化和治理难度加大,我们可将六尺巷礼让家风与和谐司法理念融合、与社会治理实际结合,赋能现代社会的治理。比如企业与员工之间劳动争议的解决,都可以通过这种治理模式来实现化解。这不仅能增强企业的凝聚力,还能构建更为温馨的社会氛围,也是现代社会对六尺巷礼让家风的传承和发扬。
六尺巷里天地宽,让他三尺又何妨。三百多年过去了,讲求礼让、以和为贵,依然熠熠生辉。它不仅是一段历史的温馨记忆,更是一种治理的智慧。不断回望历史、叩问传统,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礼让中汲取精神滋养,以六尺巷礼让家风赋能现代社会治理,创新探索社会治理之道,我们的社会定会更加和谐美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