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墙黑瓦,曲廊回旋,一座徽派风格的农家院落出现在绿树掩映的小路尽头。院中阒静无声,唯见廊下窗前,整箱整箱的毛笔列队排开。大门敞开的制笔车间里,七八个工人正低头忙碌。环视室内,处处皆笔,悠悠的竹墨清气扑面而来。
这是泾县拣毫斋宣笔厂,泾县宣笔制作技艺市级非遗传承人黄永园坐在最里边的工位上,面前堆着纯白的毫毛和已成型的褐色笔头。他先从白毫堆上用刀片挑出一小撮,放在盖笔砖上,刀尖蘸水,将白毫打湿、摊平,用刀一揭,毫毛便如白纸片般粘在了刀上;左手再拈起一个褐色笔头,往白毫上一贴,顺手转圈,笔头便被白毫完全裹住了。黄永园介绍,这叫披盖毛,褐色的是狼毫,白的是羊毫,两色相间不仅是为了美观,更是为了加大笔头的吸墨量。披盖毛完成后,阴处晾干,再经扎笔、装笔杆、刻字、镶嵌等一系列工序,一支宣笔才算大功告成。
黄永园笑言,自已是在毛笔堆里长大的,一家人都是“吃毛笔饭”的。“我们做笔全部是传统手工,从选毫开始到最后成品,大大小小共有168道工序,那是一步都不能少。”八零后的黄永园看上去很年轻,但说话做事却有着超越年龄的沉稳。谈到宣笔的前世今生,他滔滔不绝。
相传,中国最早也是最好的毛笔就诞生于宣城,创始人为秦将蒙恬。《史记》有载:“蒙将军拔中山之毫,始皇封之城,世遂有名。”一批学者认为,中山,就是现在的宣城泾县一带山区。当年蒙恬南下伐楚路经此地,偶然发现这里的山兔毛纤长柔软,逐以兔毛为毫,取青竹作杆,制成毛笔,世称“蒙恬笔”,此乃宣笔鼻祖。至唐,宣州已成为全国制笔中心,宣笔美名享誉四海。
“从小母亲就教育我,做笔绝不能偷工减料,一切要以质量为上,所以我力争每支笔都能达到‘尖、圆、齐、健’的毛笔四德要求。”黄永园谈到,所谓“尖”,指笔头如锥,宜钩、捺等笔画书写;“圆”指笔根圆润饱满,笔毫紧紧相抱,书写时才能流利顺畅;“齐”指笔毛铺开后毫毛平齐,如此笔头吐墨方均匀;“健”指的是笔毫有弹性,才可尽显刚柔并济之笔力。
制笔首先是选料。宣笔根据笔头用料的不同分为狼毫、羊毫、紫毫、兼毫四种。狼毫即黄鼠狼毛做笔头,羊毫即山羊毛做笔头,紫毫是用兔毛做笔头,其笔锋劲挺,不失柔婉。兼毫笔头则由羊毛和兔毛或羊毛与狼毫两种毛配置而成。
所有工序中最复杂也最关键的是“水盆”,包含选毫、去脂、分毫、梳毫、齐毫、压毫等一系列操作程序,它们都要借助水或其他液体才能完成。“水盆”最考验技师的水平,一整套的“水盆”功夫至少也得学三年。选毫时如同沙里淘金,得有慧眼金睛,没个二十年功夫都做不好。
至于“齐毫”,把毛“齐”出来并不难,难的是辨别毫毛的锋类,要得根据毫毛的优劣,去做不同档次的毛笔。黄永园坦言:“更难的是,笔头尖部要用几根毫毛,长短多少,然后层层渐短,各层要用多少根毫,长短又得多少,都非常有讲究……”
“修笔”更需耐心和细心。黄永园说着走到工位上演示,他捏住一根笔杆把笔头用力捣向桌上的水胶中,很快笔头完全浸湿了。随后,他用手反复脱胶,等笔头干湿适中时,拿出薄刀片,眼睛凑近笔头,仔仔细细地看,一根一根地挑,挑出那些没经住考验断了“锋”的笔毫。
“做毛笔要心静,现在鲜有年轻人愿意学这门手艺了。”谈到宣笔传承,黄永园面带忧色,“我以后还是要把制笔技艺传给儿子的,祖辈的手艺可不能失传……”说起宣笔的未来,黄永园则充满信心。他说,自从2008年,宣笔制作技艺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之后,他就看到了宣笔发展的崭新前景。“今年,县政府还给我们去北京参加文房四宝博览会的宣笔厂家补贴了4000元,这让我们感到很温暖,干劲自然更足啦!”
优质的宣笔,杆直心圆,锋尖若锥。一横一竖,一撇一捺,落纸惊风起,挥墨意酣畅,不仅将中华汉字之美体现得淋漓尽致,更将深邃哲思与绵绵诗情芬芳画意留传千古。而每一个潜心制笔之人,也终会在中国匠心技艺的长卷中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