铜陵博物馆。本报通讯员 刘 敏 摄
近日,来自合肥的学生参观铜陵博物馆。 本报记者 刘 洋 本报通讯员 潘 伟 摄
日前,铜陵市东方红小学在义安区钟鸣镇梧桐花谷景区牡丹园组织研学旅游。本报记者 刘 洋 本报通讯员 梅建广 摄
“我爱铜官乐,千年未拟还。要须回舞袖,拂尽五松山。”这是唐代大诗人李白到访铜陵留下的众多诗篇中的一首。短短四句诗,既是诗仙留给后人的千古馈赠,也涵养着铜陵的文化品格。
铜陵,被誉为“中国古铜都”,这里铜文化延续千年、炉火未熄。铜陵又是一座与皖南山区一脉相连的滨江城市,文化底蕴深厚,特色旅游资源众多。近年来,铜陵市立足铜文化、农耕文化、长江文化,推出了多条研学旅游线路,打造了一批“叫得响”的研学旅游品牌,让游客、学子研有所值、学有所思、旅有所乐、行有所获。
在现代城市里追寻“铜都”印记
铜陵市西湖城市湿地公园边,坐落着一座方与圆结合、融入铜元素的别致建筑——铜陵博物馆。“这个圆形建筑铜幕墙是由近3000平方米、重达50吨的菱形青铜板拼装镶嵌,它是以铜陵出土的青铜器‘春秋兽耳鸟纹鉴’为原型设计的。”铜陵博物馆副馆长张翼介绍。
迈入博物馆,大厅正上方装饰青铜吊灯,正前方650平方米的彩金穿孔铜带墙上,一个个穿孔就像律动的长江之水,波光粼粼。这寄托着“上善若水”的美好寓意,也透露着铜冶炼与水的不解之缘。
走进铜文化主题展览区,“沧海巨变·铜脉溯源”“绵延千年·矿冶遗存”“铜都瑰宝·青铜遗珍”等6个板块,将3000多年青铜文明历史画卷铺展开来。人们在这里穿越千年时光,一览中国青铜文脉的起伏迭宕。
“铜陵博物馆现有藏品1万余件,尤以青铜器最具代表性。馆内常设展览有青铜文化展和数字铜文化展。”张翼说,铜陵博物馆为国家二级博物馆、省级爱国主义教育基地、中国华侨国际文化交流基地,承担着保护、传承、弘扬中华优秀文化的重要职责,每年接待前来研学的大中小学生10余万人次。
如果说在铜陵博物馆感受的是铜的厚重与韵味,那么在“铜官山1978”文创园里找寻的则是铜的延续与传承。走进铜官区“铜官山1978”文创园,穿梭于低矮的红砖房之间,查看房间内收集陈列的收音机、缝纫机等老物件,“穿越感”油然而生。
文创园占地面积近50亩,利用上世纪铜官山铜矿矿工生活遗址资源,通过选择性保留、修复、改造和复建方式,再现当年铜矿工人真实的生产生活场景,唤醒关于新中国铜工业摇篮的记忆。
因铜得名、以铜而兴,“铜”是铜陵最醒目的标签。近年来,为让铜文化研学“活起来”,铜陵打造了金牛洞古采矿遗址、铜博物馆、“铜官山1978”文创园、铜官府创意产业园、北斗铜街等一批铜文化主题文旅产品;根据不同学龄段学生,开发了《千姿百态铜工艺》《铜与生活》《神秘图腾:铜的纹饰》《穿越铜官山:矿工的故事》等13个精品特色研学课程,形成了“认识铜、寻找铜、使用铜、铜传承”研学课程体系,打造了从铜遗址、铜开采、铜冶炼,再到铜产品生产、铜产品展示、铜文化演艺等多条完整的研学旅游线路,让游客或者学子可以在城市里追寻铜的记忆,在历史与现实之间深层次解读铜文化的古往今来。
在滨江古镇边感悟人文长江
驱车由北向南,过铜陵长江公路大桥,经“山水之门”向右,再行不远便来到了铜陵市郊区大通镇。
大通,古名“澜溪”,以“明清天下重镇、九华佛国天门、江豚生活乐园、江南诗意水乡”而闻名,境内的羊山矶与岳阳城陵矶、马鞍山采石矶、南京燕子矶并称“长江四大名矶”,有着“长江在这儿拐弯,大海在这里回头”的自然奇观。省级旅游休闲街区澜溪老街便位于镇中。
走进临江亲水的老街,四方石铺就的道路蜿蜒延伸,上了年头的民居随处可见。作为老街,自然少不了老店铺、老手艺。沿着老街向内走,大通理发店、姚氏渔网专卖、夏洪兴老秤行等老铺子,虽然均为老式木板屋,没有豪华的装饰,但岁月斑驳的留痕赋予其别样的韵味。店内依然人气十足,坚守老铺子的手艺人依然忙活。
澜溪老街始建于元末明初,历经多次战火毁灭与复建。2014年底,郊区政府启动澜溪老街修缮保护工程。近年来,又陆续实施了景观提升等工程,街区面貌焕然一新。踏入老街的“大通中国历史文化名镇主题展馆”,这里集中展示着大通的历史、故事、人物、诗歌,并通过沙盘复原了百年前大通繁盛的情景。
“这里临江亲水,是水运要道,历史悠久厚重,是长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近年来,我们在大力挖掘文化底蕴,景区知名度逐渐提升。今年初以来,约2万名本地以及合肥等地的中小学生前来旅游研学。”大通古镇风景区管委会旅游发展部部长周萌介绍,景区开发了大通剪纸系列、江豚系列、龙舟系列等具有本土文化特色的旅游产品,并通过联合大通文化研究会出版《鹊岸春秋》等书籍,协助拍摄电影、举办龙舟赛及美食文化节等方式推介古镇和老街。
从老街乘轮渡,过鹊江,就到了和悦洲上。沿着曲折的小径步行,经20余分钟,便来到铜陵淡水豚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2001年,铜陵淡水豚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从长江铜陵段活捕4头长江江豚置于保护区半自然夹江水域饲养繁殖,目前已成功自然繁育出8头江豚。
“最小的江豚今年4月下旬才出生,消息传出后,吸引了不少人前来观看。”铜陵淡水豚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局局长殷文格告诉记者,憨态可掬的江豚不仅是格外受欢迎的长江“微笑天使”,也是长江生态系统的指示性物种。
铜陵拥江亲江,长江文化蜿蜒流转。除去极富历史底蕴的大通镇、和悦洲外,铜陵还是“江南解放第一城”,拥有“皖江第一桥”。近几年,铜陵打造了滨江生态公园、滨江体育公园、滨江码头书屋,在长江江心洲上建起了“渡江文化广场”。
从引江济淮枞阳枢纽顺流而下,铜陵140余公里的长江岸线足够感受黄金水道的繁忙,体会“长江大保护”的成效,品位长江文化的过去和现在。
在山脚田地间探寻农耕文化
“凤凰山上的牡丹花五颜六色,真好看。导游阿姨告诉我们,凤凰山牡丹叫作‘凤丹’,可以榨油、入药……”日前,从义安区凤凰山景区研学旅游归来后,铜陵市人民小学学生祖宇轩在作文中记录下了难忘的经历。
凤凰山牡丹禀性特异,别具风姿,素有“三分天下春色”之誉。近年来,铜陵市建设了凤凰山景区牡丹园,栽植包括凤丹在内的各类牡丹200余个品种、10万余株。牡丹花开时节,小桥流水点缀山峦之间,还有别有韵味的亭台、富有特色的民居,构成一幅美不胜收的画卷,不但吸引众多游客前来“打卡”,也引来不少研学的学生。“牡丹花开一个多月时间里,20多所学校组织学生前来研学旅游。”凤凰山景区负责人徐炜介绍。
与赏牡丹一样具有火热人气的,还有铜陵白姜主题研学游。姜农钱雪芹在义安区天门镇流转土地种植了300余亩白姜,每天都要腾出时间接待前来研学的学生们。“面对中小学生,我会重点介绍铜陵白姜的悠久历史,以及栽种时令、白姜产品等知识,很多人对白姜极具特色的‘下姜阁’感兴趣。”钱雪芹说。
铜陵白姜是珍贵的特色农业资源,其制作技艺被列入省级非遗,种植系统入选第四批中国重要农业文化遗产。钱雪芹说:“向学生们讲授白姜知识,能够帮助他们了解家乡、传承文化。近几年,铜陵师范附属小学、铜陵职业技术学院的师生们前来认领姜田,在种姜、收姜中进一步加深对白姜的认识。”
铜陵有“八宝”,金银铜铁锡、生姜大蒜麻,因此又被称作“八宝之地”。以工业闻名的铜陵,还拥有十分丰富的农业特色资源,铜陵凤丹、铜陵白姜、枞阳媒鸭均系国家地理标志产品。铜陵市将农业资源、农耕文化与自然风光、美丽乡村建设相结合,推出“变身小小农夫 体验劳动之美”“来一场寄情山水的研学之旅”等农业主题研学课程,以及“中华白姜文化产业园—铜草花开研学教育实践基地—梧桐花谷—犁桥水镇”等研学游线路,让游客及学子们能够在山脚田地间探寻特色农耕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