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安新闻客户端|安徽发布|省政府网微博|中安在线双微

设为首页

英文|简体|繁体

您当前的位置 : 徽文化 > 文化新闻

艺术“牵手”乡村,共情才能共生

时间:2023-05-26 09:04:38

  乡村与艺术,曾经不搭界的两个领域正在“牵手”。

  宣城对乡镇闲置、废弃房屋进行艺术化改造,黄山举办乡村艺术展、田园音乐会、创意国风汉服秀等特色活动,乡村艺校如星火般散布在六安乡镇……越来越多的艺术之花在希望的田野上盛开。

  乡村振兴有了“艺术范”并不奇怪。更丰厚的物质基础、更良好的社会环境、更强大的文艺力量,是艺术扎根乡村大地的前提。艺术修复古村落、老屋重焕生机、将美学范式引入“厕所革命”,乡村和艺术的结合,不仅是“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的应有之义,也是为了让更多农民过上“向往的生活”。

  乡村振兴既要塑形也要铸魂。如果说艺术改变村容村貌,是“颜值”的提升,那么通过艺术唤醒乡愁、涵养乡风,就是更深层次的心灵触动。摄影爱好者扛着“长枪短炮”涌向田间地头,搭建起乡村与外界交流的平台;非遗传承人云集于乡村切磋技艺,丰富村民的文化生活;引流进村、招商引资,带动产业发展,促进文旅消费,拉动当地就业,“美丽颜值”正一步步变现为“经济产值”。可以说,乡村提升“吸睛度”与“吸金力”的过程,正是村民重新认识乡村价值、增强对家乡认同感和归属感的过程。

  然而,乡村邂逅艺术,并不总能擦出火花。有的地方跟风搞网红墙绘,大兴“涂鸦”之风,不伦不类、不土不洋;有的大拆大建,“千村一面”,让人审美疲劳。究其原因,是为了融合而融合,不考虑实际情况,把艺术图景与地域文化、真实生活割裂开来。不遵循现实基础与科学规律、不尊重乡村历史和文化传统,就不可能用好艺术这把“新钥匙”,打开一方新天地。

  以“美”相见,重在“合适”。不同村庄,资源禀赋各异,发展水平千差万别。气质“拿捏”不准,艺术乡建就会走弯路。“文学之乡”,泥土中浸润着书香,不妨多开展文学活动。“古村入画”,适合打卡拍照,可以打造成摄影旅游采风基地。因地制宜找准气质,艺术与乡村才能同频共振。

  乡村需要什么样的艺术,村民最有发言权。艺术走入乡村,不仅是为艺术家“造梦”,也是为村民“圆梦”。一厢情愿的投入,不被当地需要、不受村民欢迎,就无人参与、难以为继。问需于民摸清喜好,变文化“输血”为“造血”,激发村民内生动力,艺术与乡村才能共生共融。

  人们常说,艺术为乡村赋能,但往往忽略了艺术本身就属于乡村。村庄之所以美,在于它呈现了生活本来的样子。乡村振兴,要开发、要人气,但不能急功近利、过度商业化。不顾文化传承,一心想着把风口变现,失去淳朴的村庄之美和真诚的待客之心,就容易走进破坏古迹、跟风“造城”误区。打开格局,找到文化“精气神”,艺术与乡村才能生生不息。

  艺术光芒源自脚下的土地。对乡村文化挖掘得越深、理解得越透,越能体会艺术乡建的价值。立足乡村,将传统文化与艺术美学相结合,不断点亮美好生活,让人们在这片土地上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

中安在线官方微博,中安在线官方微信二维码
来源: 安徽日报  编辑: 刘晓东

中安在线版权所有 未经允许 请勿复制或镜像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皖B2-20080023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12082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