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安新闻客户端|安徽发布|省政府网微博|中安在线双微

设为首页

英文|简体|繁体

您当前的位置 : 徽文化 > 文化新闻

阜阳刺绣一针一线总关情

时间:2022-06-24 09:57:26


 



 


  本报记者 尚原野 通讯员 史浩然

  荷包、香囊、虎头鞋,围嘴、云肩、虎头帽,肚兜、绣球、枕头套……在太和县城关镇刘元社区刺绣工作室,这些生活中并不常见的“小可爱”,栩栩如生出现在眼前,总能勾起人们的美好回忆。作为“阜阳刺绣”省级非遗传承人,64岁的苑玉玲一直坚持传统工艺,从孩童的日常服饰,到重要节庆配饰,再到新娘的云肩、绣鞋,一针一线都体现着“有图必有意,有意必吉祥”的美好寓意。

  源自宫廷刺绣

  在改革开放之前的阜阳农村,绣花几乎是每一个女孩出嫁前必须掌握的手艺。“二月里来龙抬头,姊妹二人绣枕头。大姐绣的是枕头端,小妹妹不会绣,绣个狮子滚绣球。”这首广为流传的民歌,描述的就是当年农家女孩的生活场景。

  今年端午节前,苑玉玲应邀到市文化馆现场传授香包制作技艺,提前做好的刺绣香包引来不少市民围观。记者专程来到太和县先锋路苑玉玲的家,近距离感受细阳刺绣的加工过程。

  虽说是第一次见面,苑玉玲却像邻家阿姨一样等在家附近的路口。黄底印花亚麻半袖衫,白色亚麻长裤,镯子垂在手腕上,举手投足间带着一种清爽、利落。

  “小时候听我姥姥说,她的姥姥是清末造办处的绣女,主要工作就是绣花。”苑玉玲是界首光武人,1985年到1987年在太和师范进修,毕业后一直在太和县直幼儿园工作,2014年退休。

  “母亲是独生女,姥姥一直跟着我们生活,从记事起我就跟着姥姥学刺绣、学剪纸。”苑玉玲说,封建社会女孩子不用读书写字,但是一定要学针线和茶饭,这跟当时的社会分工——男主外、女主内密不可分。

  在农村地区,婆家物色儿媳妇的标准,除了门当户对外,还包括性格温柔、心灵手巧,会绣花的女孩子性格不会差。“我大娘苑宋氏是刺绣高手,她出嫁时穿的云肩,单是绣花就用了七种针法,比我在市文化馆展示的那件云肩还要精美。”苑玉玲说,小时候她就跟着姥姥、母亲、大娘学绣花、做鞋、做衣服,耳濡目染就掌握了宫廷刺绣和民间刺绣技巧。

  机缘巧合传非遗

  苑玉玲的家有一间会客室,她拿出提前准备好的香料和针线包,要给记者做个汽车吊坠。只见她动作娴熟地穿针引线,缝了两个半月形小包,用镊子把棉花塞进去,加入少许香料,封口后用流苏串起来。短短几分钟,一个蝴蝶吊坠就做好了。

  “以前,我主要做剪纸,后来才开始专心刺绣。”苑玉玲说,在太和师范进修期间,她得到太和县文化馆剪纸名家王家和老师的指导,丰富了作品表现内容。从那时起,她一直坚持学习剪纸,到上世纪90年代中期在太和县剪纸届已经小有名气。

  1996年,苑玉玲参加省民协组织的赴山东烟台参观学习,当时看到一位老奶奶做的虎头鞋很漂亮,带队的省民协主席张甦鼓励她把方向从剪纸转向刺绣。没想到,这个机缘巧合,最终成就了阜阳刺绣申报省级非遗。

  “绣花之前,首先要设计图案花样,图案花样的设计过程,其实就是剪纸。”苑玉玲说,回到太和后,她一边走访民间老艺人,一边整理姥姥当年留下的鞋样、花样,按照传统技法加工配饰、鞋帽和其他生活用品,希望通过自己的努力把阜阳刺绣传承下去。

  相较于剪纸,刺绣是一门需要极大耐心的传统工艺,基本绣法包括平绣、网绣、辫针绣、钉线绣等10多种。一双小小的虎头鞋,从剪鞋样、纳鞋底、沿鞋帮,到蒙缎面、贴花样、配丝线,再到绣图案、缝鞋口、上鞋底,短则十天半个月,长的甚至要耗费一两个月时间。“这些年,我一直在太和县老年大学和刘元社区带学生,只要愿意学都无偿教。”苑玉玲说。

  2010年,阜阳刺绣(细阳)列入第三批省级非遗保护项目。随后几年间,苑玉玲的刺绣作品先后荣获全国七夕女红工艺大赛铜奖、第六届中国民间工艺博览会银奖、第九届安徽省工艺美术精品博览会银奖。2015年,苑玉玲入选安徽省第五批省级非遗阜阳刺绣代表性传承人。

  坚持传统手工艺

  在各式绣品中,一双红缎绣花上轿鞋引起了记者的注意。原来,这是苑玉玲用姥姥结婚时上轿鞋的鞋样复制的。“姥姥是小脚,鞋底只有三寸长,现在的脚根本就不能穿。”苑玉玲说,做上轿鞋需要几十种颜色的丝线,最细的绣花针,一两个月才能完成。

  这双鞋的鞋面上绣着牡丹、如意等图案,还是当时的花样。“在缎面上绣花,要做到‘有图必有意,有意必吉祥’。”苑玉玲说,宫廷刺绣在民间流传开后,什么年龄的人用什么图案,什么样的花用什么针法,都是有规矩的。

  “男孩的服饰绣老虎,女孩的服饰绣凤凰,新婚夫妻则用鸳鸯戏水、莲生贵子、鲤鱼闹莲的图案。”苑玉玲告诉记者,小男孩戴的虎头帽上面要绣狮子、老虎、五毒等图案,取辟邪镇恶之意,还可以绣老鼠、葡萄、石榴,寓意多子多福。

  细阳刺绣最早来自宫廷,但在传承发展过程中广泛吸收了民间营养,形成了精细规整、色彩浓艳、花纹苍劲、形象优美、质地坚牢的独特风格,既有粤绣的富丽堂皇,蜀绣的细腻,京绣的端庄,又有苏绣的秀丽与妩媚,汴绣的粗犷与古朴。

  退休后,苑玉玲把更多的时间放在传承阜阳刺绣技艺上。每年夏天到山东乳山避暑,与当地刺绣爱好者切磋技艺,在传承发展阜阳刺绣方面寻找突破口。

  “前段时间,我根据疫情防控需要创作了‘下山虎鞋’作品,取‘最猛不过下山虎’辟邪消灾的意思。一双鞋,人家给我2000块钱都没卖。”苑玉玲说,非遗传承需要守正创新,但无论发展到什么程度,都要坚持传统工艺,在发展中赋予特定的时代内涵,把阜阳刺绣一代代传承下去。

中安在线官方微博,中安在线官方微信二维码
来源: 阜阳日报  
相关新闻

中安在线版权所有 未经允许 请勿复制或镜像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皖B2-20080023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12082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