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安新闻客户端|安徽发布|省政府网微博|中安在线双微

设为首页

英文|简体|繁体

您当前的位置 : 徽文化 > 文化新闻

铜陵市组织扎制竹马灯非遗庆新春活动

时间:2022-01-28 09:48:25

  ■ 本报记者 方盼亮

  篾扎纸糊的竹马、色彩艳丽的彩灯、栩栩如生的纸人……1月21日,记者走进位于义安区钟鸣镇牡东村白牡岑自然村的竹马灯传习所,只见四位老艺人正在专心致志地制作修复竹马灯,各种竹篾、彩纸堆满屋内,虎头牌、彩伞、车轿等道具灯饰焕然一新。

  “竹马灯的说法有很多种,有的叫‘耍马灯’‘踩马灯’,有的叫‘跑马灯’‘唱马灯’。”正在扎制彩灯的竹马灯市级非遗传承人牧邦庭告诉记者,竹马灯是用竹子做支骨扎成马首、马尾的形状,然后糊上纸,固定在人的身上,类似于旱船。原本一直内燃烛火,在2018年改用了灯泡。表演时,八匹马是主要道具,由八人骑。其中,两个小生,一个扮书生,另一个执令旗,骑红马;两个顽童打扮的小丑骑白马;其余两对扮作村姑和青年,各骑黄马。另外还配有高照、虎头牌、彩伞、竹马、竹云、车轿等多种道具,这些道具大多以竹扎纸糊,然后再用颜料喷绘而成。这些道具看似简单,但制作起来很费时费力,造型、色彩等都很有讲究,光一个彩灯就要花十几天的时间。

  牧邦庭告诉记者,关于钟鸣竹马灯的起源,当地一直流传着一个美丽的传说。相传明末清初,村西南方一座叫竹马公的山上,晚上经常可以听到马铃的声响。后来有人发现山上有一个红脸大汉。村掌门先生及族长们商议认为,这个红脸大汉可能是“关帝老爷”现身,便要“玩灯”纪念,于是决定请师傅用篾扎成竹马,并请人化妆成关公模样,四处祈愿游玩,代代延续后,形成了现在的竹马灯。

  钟鸣镇文化站站长缪悟之介绍说,钟鸣的竹马灯起于明末,兴于清代,表演以《三国演义》中“关公解皇嫂”故事为基本内容,通过艺术加工,并配以锣鼓、唢呐等民间乐器道具,形成了一种集布阵、穿花、跑马等为一体的民俗表演形式。演出人员除乐队和举灯人员外,其他表演者都需化妆,身穿戏剧服装,头戴头盔,手执马鞭,脚穿朝靴,形成上百人的表演队伍走村串户、进城踩街,沿途的住户家家都会燃放鞭炮迎接,俗称“街灯”,以祈福迎祥和。

  如今,经过数百年的传承,竹马灯已被列入安徽省首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东村白牡岭自然村的“竹马灯会”也成为铜陵及周边地区影响最为广泛的民间自发形成的春节灯会组织。每逢国泰民安、风调雨顺之年,该村就会自行组织上百人的表演队伍,从早上一直表演到天黑,表演形式有一字长蛇阵、双龙分水阵、七星阵、凯旋阵等多种阵法。

  “上一次‘玩灯’是在2018年春节,已经4年了。现在大伙的生活越来越好,都想着再热闹热闹。”牧邦庭告诉记者,自从1月初成立灯委会后,他和其他三位竹马灯制作老艺人便每天加班加点,从早上七八时一直忙到晚上十时左右,想赶在春节前完成所有的道具制作。

  “现在的制灯、‘玩灯’已不仅仅只是图个吉祥、热闹,更是一种责任和使命!”牧邦庭告诉记者,他今年已经57岁,是几个竹马灯制作艺人当中年龄最小的,另外三位分别是80岁、79岁和75岁。他希望有更多的年轻人参与到竹马灯制作当中来,以便将非遗文化更好地发扬传承下去。

中安在线官方微博,中安在线官方微信二维码
来源: 铜陵日报  
相关新闻

中安在线版权所有 未经允许 请勿复制或镜像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皖B2-20080023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12082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