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安新闻客户端|安徽发布|省政府网微博|中安在线双微

设为首页

英文|简体|繁体

您当前的位置 : 徽文化 > 文化新闻

舒城缸窑陶器里的记忆 (下)

时间:2021-12-07 09:43:09

  对缸窑陶器历史的辉煌过去,全县各级领导和有识之士早给予关注。2005年,《舒城报》曾给予一个整版刊登报道——《访缸窑陶器古镇》、《缸窑——陶文化遗产地》、《他们是最后的乡间陶艺师吗?》《缸窑手工制陶视频》。紧接着,舒城电视台在《舒城印象》42期专期报道了《缸窑村缸窑情》。不久,县政府积极向市和省上报了缸窑非物质文化遗产申请,希望留住缸窑的陶器根,曾经服务千家万户的黄泥韵,以及和陶器世代相连的缸窑人民感情。今天的缸窑陶艺后人,早不再以陶为生,但这个有着千年陶文化的地方,人们将对陶的情感已深藏进时光记忆里。他们深知热火朝天的制陶生产飘然远去不再回,空留白云千里;不如紧跟时代,昂首挺胸走进光鲜亮丽乡村振兴的新征程。眼下的黄土丘陵,茂树芳草,郁郁青青;整齐的小镇,美丽的村庄,条条通组公路,熙攘往来的车辆,川流不息的人群,显现出文明和谐欣欣向荣的新农村景象。

  2020年7月,六安市人民政府为南港镇缸窑村颁发了“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缸窑粗陶技艺”证书。消息传出,全村人民欢欣鼓舞,感谢党和政府对缸窑人千年制陶的关怀。今年以来,中央电视10套、安徽电台“自由时间”、“安徽卫视”等新闻媒体,先后派记者到缸窑村采访报道,拍摄照片,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留下珍贵史料。

  目前,六安市仅剩下缸窑村一家制作粗陶的龙窑厂,对外名称是“舒城枣林陶器有限公司”。这个厂是缸窑村集体的,现经理(对内还叫厂长)苏少柱1988年担任厂长,1990年村里就承包给他私人经营,直至现在对外改为公司。苏少柱是“缸窑粗陶制作技艺”最佳传人。这不是因为他是厂长,而是粗陶制作技艺十八般武艺他样样精通。他今年60岁了,18岁中学毕业后就到窑厂学手艺。第一天上班,山顶上积雪尚未融化,只是性急的地菜儿开点白花,任务是和工人们一起和窑泥,泥糊龙窑内体。开始大家都拿着铁锹四瓜,后来他见进度慢而和不均匀,就脱下鞋袜跳到泥塘用脚踩。在他的带动下,几个年轻人也就下到泥塘了。59岁的老厂长周少怀,看在眼里喜在心里,有文化的人不怕吃苦,是培养制陶人的好苗子。他天资聪颖,头脑灵活,在学校学习成绩优异,身材高大壮实,于是厂长就安排他学重体力的大货手。不到一年,他不仅能将七担水缸、装五、六百斤米的大瓫罈做得很好,连小货手的活他也偷学会了。三年师满,大货手、小货手、车货手的活全都会了,做出来的坯子不比老艺人差,而且有新意。从此以后,陶泥鉴定、坯料配方、装窑烧窑,疑难杂事,老厂长都放手叫他学让他干,到了四十岁,就成为全厂上下一致公认的《通作师傅》、有效的管理者和经营者。

  我在采访中感受到,他在粗陶制作上有丰富经验和真才实学。他对每道工序都非常熟悉,讲解使我一听就懂,示范操作使我震惊。他带我看爬在土丘上35米长的大龙窑,从龙头看到龙尾,讲到龙尾。我问龙身上每米留个带瓦盖子的大圆洞是干什么用的?他说那是添火眼,也能从眼中观察到每截产品的烧结情况,火力不够就从圆洞添枝柴。到龙的中部,他还弯着腰扶我走进龙窑内体,介绍装坯程序。我问窑内有些砖头瓦砾为什么未清出去?他说是垫坯用的“坯垫”。因为龙窑是由下而上的,整体有个很大的坡度,不用垫子坯子不可能放的很平,烧结容易破损。

  离开龙窑,走进制坯车间。一位从外地请的制陶老师傅正在做花盆,他叫老师傅歇歇,“让我来做两个花盆给老县长看看。”他先捧起一团坯泥,在案板上用手心一按,将泥中黄豆大、米粒大几个粹石沙子就取出甩掉了。接着将坯泥放到制陶机的盘顶上,后又用双手拿根木棒插进水泥底盘的一个眼里,用力右转几转,当园盘飞速转起来时他敏捷地拔出木棒,两手又合抱坯泥,很快由下而上一个小花盆就神奇般的形成了,盆上的狗牙边随着转动用手指也捏出来了。至此,转盘也停转了,花盆坯子也取下了。接连做两个,都是坯子做好了,转盘停转了。站在一旁的老师傅说:“厂长真有本事,转速和制坯一致,我是做不到的。我有时坯子未做好,转盘不转了,还得用脚助推两下。”

  他还对我说,今年(2021)能烧11窑,大小货10万件之多,产值30万元,产品基本能卖掉。

  我深知他一直在坚守着,只要市场有一线希望,他也不愿放弃粗陶生产,不愿丢下40多年的老本行。

中安在线官方微博,中安在线官方微信二维码
来源: 江淮时报  
相关新闻

中安在线版权所有 未经允许 请勿复制或镜像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皖B2-20080023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12082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