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安新闻客户端|安徽发布|省政府网微博|中安在线双微

设为首页

英文|简体|繁体

您当前的位置 : 徽文化 > 文化新闻

舒城缸窑陶器里的记忆(上)

时间:2021-12-07 09:40:39


 


  舒城县南港镇缸窑村,是当代世界著名诗人钟鼎文先生的家乡。他从台湾回大陆探亲,回县城后对我说:“小时候缸窑制陶、烧窑、出窑的热闹场面不复存在了,几家陶器厂和作坊,生意很不景气,工人们对陶器生产的未来感到渺茫,有一种强烈的被遗弃感。被谁遗弃?我想不是被什么人,而是被琳琅满目的商品市场。但中国陶器毕竟占据历史很长的时间和空间,我们能用文字形式将它拣拾起来,对后人研究非物质文化遗产会有好处。”

  最近,我在南港镇领导的陪同下走进了缸窑村。它距县城13公里,离舒城四大名山之一的春秋山3公里,座落在岗峦起伏、林木葱浓的夹窄长廊上。据传说:清朝中期到民国初,是缸窑最繁华时期,在大窑小窑人口密集的中心,建起了一条由南向北300多米的长街,街道两边,门市挺立,货铺俱全,有九家十八铺之称,生意茂盛,热闹非凡,三米阔的街道,经常是人流拥挤,摩肩接踵,“三窑合镇”的名字远传乡里乡外,常住居民百余户,一千多人。

  我想传说不一定都是空穴来风,事实往往比传说更丰富多彩。缸窑粗陶鼎盛时期,产品有庞大的市场支撑。它不仅销售到明珠般的大小城镇,而且渗透到山水田园般的广茂农村。没有哪家哪户哪行哪业没有缸窑陶器?我今年87岁了,对旧社会感受很深,人民生活极苦,市场上虽有瓷器,能买瓷器的户子也是廖廖无几。缸窑陶器,价格便宜,经久耐用。我家虽然祖居县城,抗日战争前开的布业店铺不小,自日寇飞机燃烧弹烧毁全部房屋财产后,一夜之间变成极贫。生活用的缸罈瓮罐、碗碟茶俱,取暖用的火球子火钵子都是缸窑粗陶。民国三年(1910)我父亲到缸窑买窑煤子(作取暖燃料),见制陶师傅做的小颈镡坯子很好,叫老板拿根元钉让他在上面划几个字:“民国三年春秋山缸窑制造”。写过后,又要求制陶师傅绘制了花草图案,上了金黄色的釉子,烧结后老板送到我家,作为缸厂赠品。母亲在使用时非常细心,生怕破损,因为父亲在上面写了字。母亲去世后传给我爱人,爱人就放进柜子里作为古董保管。时隔111年,看上去仍光彩夺目。

  1949年舒城解放,全县人口已达469920人,陶器属低质易碎商品,假设每人一年破损一件,就是近50万件。

  1955年,缸窑陶器工业走合作化道路,成立生产合作社。为适应市场需要,1958年缸窑陶器生产合作社分出一部分人员,到沈家山嘴新建舒城陶器厂,从业人员200多人,年产日用陶器120多万件,产值206万元,三分之二产品都销往县外。同时,缸窑村几个大窑仍继续生产经营。沈家山嘴大轮窑厂金光闪闪,缸窑几口大龙窑火光冲天,两三天就出一次窑,江淮地区多数窑货商人都到舒城买窑货,几百人在大窑边上等着,稍一懈怠就取不到货。

  谁也没有料到,90年代后粗陶市场由盛转衰,一直走下坡路,而且走得很快。沈家山嘴陶器厂破产了,缸窑村十多家制陶企业只剩下两三家。由于销路不畅,三天打鱼两天晒网。主要原因是传统的制作工艺在成本上、质量上都失去竞争能力。与日用陶器一样,传统的建筑陶器市场也步入低谷,以前缸窑村几乎家家窑里都烧制大黄瓦,现在人们的住房条件已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小瓦房除少数大山区可见到,其他地方看不到了。

  出了陶器厂,登上黄土高坡一座古窑头上。我站在古人或许站过的方位上用同样的黑眼睛观赏自然风景,静听着与千百年前没有多少变化的风声鸟声。青山、绿水、公路、美丽村落映入眼帘。身边的苏厂长介绍说:“您看的大小土丘上都能采到红心夹白陶土,超初丘上的浮土黄泥都是制陶器的最好原料。经过几百年甚至上千年的采集,浮土没有了,就到土丘上挖,很多土丘一公尺以下就能挖到。土丘上茂密的松树松枝和乔木又是烧窑的好燃料,窑温能烧到1300度以上,比荒草烧的产品经久耐用。”听了他的介绍,心想难怪这里是个成大器地方,原来是大自然恩赐它的得天独厚的制陶条件。我思想的野马突然回奔千年,仿佛在马上看到窑烟四起,火光冲天,人来人往,肩挑车载烧窑出窑的热烈场面。感慨时空的轮回,历史的沉淀,缸窑的沧桑,社会的巨变。世界上没有永动的机器,更没有永不衰败的工厂企业。传统的制陶工艺产品不可能万古长青,它即将完成了它的历史使命,它已经在我国传承了数千年。

  时至今日我们还无法考定缸窑粗陶生产始于何年?目前只有两种答案:一是舒城县新编第一轮县志记载:缸窑制陶历史,最早产生于汉代。这主要是根据1973年南港乡北风岭在汉墓群里挖出相当数量的陶器(香炉、坛、罐、碗),经省有关部门鉴定,为本县缸窑产品。二是舒城县新编第二轮县志记载:缸窑制陶历史,最早产生于汉代,最迟也在明代。2017年缸窑村新编村志记载:据《朱元璋全传》记载:公元1380年(洪武13年),李桢收服桐、舒、庐州。舒南各地荒无人烟,缸窑到明朝中期仍然人口稀少,被称王家大坟滩。由于明朝政府大力推动移民,土地开垦合法登记为私有财产和赋税优惠,江西瓦屑坝移民见缸窑有制陶条件,就纷纷到缸窑开办窑厂,其中冯、任、王三大姓先办起了三个大窑厂;其余会制陶的移民也办起了小窑厂和杂坊。这大概“最迟也在明代”的出处吧!

  传说有不真实的外貌,但既然能与不同时空间无数传说者的感悟对应起来,也就有了某种深层真实;实物证据有真实的外貌,但世界万事衍化为各种实物形态的过程实在隐伏着大量的随机和错位。时空飘然而来,又溘然而去,终于留下了星罗棋布废弃的古窑址,古窑中曾经清出堆积如山的废渣,一座古窑头上长成的三人合抱的黄栗树,脚底下一米多厚不同颜色的古陶片。缸窑昔日的辉煌,远远超过我最大胆的想象。

中安在线官方微博,中安在线官方微信二维码
来源: 江淮时报  
相关新闻

中安在线版权所有 未经允许 请勿复制或镜像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皖B2-20080023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12082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