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安新闻客户端|安徽发布|省政府网微博|中安在线双微

设为首页

英文|简体|繁体

您当前的位置 : 徽文化 > 文化新闻

手艺传四代 鼓声“响”百年

时间:2021-11-30 08:32:25

  在宜秀区罗岭镇罗岭社区,有一位传承四代技艺,坚持手工制鼓50多年的老匠人——严深根。

  刨木片、箍鼓身、绷鼓皮……11月25日,记者在罗岭社区见到严深根时,他正使用榔头、绳子等工具制作一面牛皮鼓。

  “这些鼓钉、鼓皮、鼓桶就是我儿时的玩具。”69岁的严深根指着地上的制鼓材料说,罗岭地区乡土文化浓厚,每逢节日,都少不了锣鼓喧嚣。小时候,父亲经常整天埋头制鼓,而他也在耳濡目染下对制鼓产生了兴趣,“父亲每次绷完鼓皮就会拍打几下试听音质,那一阵阵充满节奏感的鼓声成为我儿时最动听的音乐。”

  鼓,结构看似简单,但制作起来却十分复杂。严深根告诉记者,从选材到制作完成,总共要20多道工序,而每道工序都需要不同的工具和技巧。

  鼓皮的材质是牛皮,为了得到优质的牛皮,严深根每次专程到屠宰场挑选。牛皮拿回家后,先要将牛皮进行浸泡,直至泡软、有韧性为止。接着,要剔除皮表面的牛毛和赘肉。“用力过猛可能刺穿牛皮,用力不足则赘肉刮不净,影响鼓的音质。”严深根伸出长满老茧的手说,这一过程十分讲究手上功夫,没有多年练习难以掌控。

  严深根介绍,鼓身用料多是树龄较长的杉木、柏木等硬材质,这样做出的鼓才不容易变形和开裂。制作时,他先将晒好的木头切割成所需的弧形木板并拼接成圆形,随后再用竹条将其箍牢,以使鼓身足够结实。

  有了鼓皮和鼓身,绷鼓皮便是下一个重点技术活。“鼓面绷得越紧,鼓声越清脆,这需要制鼓者凭经验把握,在认为发出最合适的音质时方可停止。”说完,严深根向记者展示起来,只见他将鼓皮固定在鼓身上,借助工具绷紧后,用木锤反复敲打,并反复打磨牛皮,直至变得柔韧。

  “做鼓就像做人,必须踏踏实实,一点点马虎都会影响声音的‘成色’。”严深根拍着胸脯说,即使再穷他也不会草率制作,而是把每件作品当成艺术品对待,“我做的鼓可以保证90年不变音。”

  从清代至今,严氏制鼓已有近300年历史。上世纪90年代,是制鼓的巅峰时期,那时候严深根一年可以做40多面鼓。严深根坦言,早年制鼓是为了讨生活,而现在坚持制鼓则是一种无法割舍的感情。

  随着乡村文化的振兴,近些年,严深根仍会不时接到一些制鼓“订单”。他表示,只要有人要,他还做得动,就会继续做下去。而罗岭镇也在整理相关材料,希望通过申报非遗的方式,让这门技艺更好地保护和传承下去。

  “毕竟是祖辈传下来的手艺,我也不愿意让它到了我这一代就失传了。”严深根说,他期待更多的年轻人加入,一起感受中国鼓文化的独特魅力,在继承中创新,让老手艺焕发新活力。

  全媒体记者 唐飞 通讯员 张海霞

中安在线官方微博,中安在线官方微信二维码
来源: 安庆日报  
相关新闻

中安在线版权所有 未经允许 请勿复制或镜像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皖B2-20080023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12082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