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安新闻客户端|安徽发布|省政府网微博|中安在线双微

设为首页

英文|简体|繁体

您当前的位置 : 徽文化 > 文化新闻

庐州与“春”的文化邂逅

时间:2021-02-26 09:26:07

  ○庐州名茶白云春毫产地庐江县汤池镇风景优美

  ○肥东百年牡丹花王

  ○复建的淮浦亭

  ○“淮浦春融”亭

  ○银屏山 马丰成 摄

  ○被誉为“天下第一奇花”的银屏牡丹 马丰成 摄

  春之盛景、春之奇花、春之名茶……又是一年春来到,一场场绚丽的庐州“春”事也缤纷起来。这些别具一格的庐州“春”事,讲述着古往今来的庐州传奇,在合肥聚力打造“五高地一示范”的今天,展现出与众不同的庐州风情。

  春之盛景:淮浦春融 蜀山春晓

  提起古“庐阳八景”之一的“淮浦春融”,可能很多人对这个名词略感陌生。但要说起东门小花园,合肥人就没有不知道的了。它位于今环城东路的东侧,濒临南淝河,北到淮河路,南至长江路(也有学者认为“淮浦春融”是指威武门(大东门)外南淝河沿岸的湿地滩涂,在春天冰雪消融之后迎来市民踏青游玩)。解放前,从南京、扬州、全椒来的客商多经过那里进入古庐州城。据说,今天的淮河路桥、长江路桥周边都是过去的“淮浦春融”景区。

  淮浦巷位于板桥河入南淝河的河口处,古时有一处淮浦渡。据说,五代十国时期,吴王杨行密占据了淮河以南和长江以东的大片领土,开创了杨氏吴国。他经常乘船顺着板桥河来到淮浦巷,为合肥留下一道美食吴山贡鹅,他的女儿百花公主则留下“百花井”“花园街”“小花园”等地名。

  古时,这里也是绿草如茵,风光秀丽。明清时期,这一区域逐渐形成一座渡口集市,每逢赶集的日子,商贩们趁天还没亮就早早赶到这里。随着人气越来越旺,更多人来此逛街游玩。特别是春天的时候,合肥人喜欢来到淮浦渡一带游赏,官吏文人到金斗驿聚会风雅,寻常百姓到淮浦巷赶集喝茶。

  可能有人会问,明明地处淝河之滨,为何称为“淮浦”呢?清代朱弦在他的《八景说·淮浦春融》中写道:“庐郡处江淮之间,南临江,北距淮。故凡水之在境内者,皆可以江之、淮之也。亦犹金城城下出金酒泉,泉内出酒,因一城一泉而名一郡矣。《释义》云:‘淮,围也’,水之围绕谓之淮,正不必出于桐柏而后为淮也。始皇帝望金陵有天子气,疏凿一河,以注于江,人谓之秦淮,可证也。曷言乎?春柳丝花片春光动也,轻烟碧浪春水生也。香车宝串春人游也,故春不在城中,而在水际也。”

  这段文字,一是告诉我们“淮浦春融”的名字来由;这里的“淮”与发源于桐柏山的淮河无关,只是被水环绕的意思,就像南京的秦淮河一样;二是说,“淮浦春融”之名早在清代之前就有了;三是,“淮浦春融”一景,因春色随水而动,水景交融,景色宜人,纷至沓来。

  “淮浦春融”在明代就颇有名气,明代熊敬《淮浦春融》诗曰:碧波如练草如茵,万古长淮二月春。落尽桃花风力软,海潮先涌化龙鳞。

  成为古庐州八景之一后,淮浦巷的名气更大了,人气也更旺了。很多合肥的历史名人都在这里留下印记,名气最大的就是李鸿章。1843年,李鸿章被庐州府学选入国子监学习的优贡生。当时在北京的父亲李文安,催促李鸿章进京准备次年的科举。离开故乡前,李鸿章来到淮浦巷,面对庐州美景,不禁挥毫泼墨:“一肩行李又吟囊,检点诗书喜欲狂。帆影波痕淮浦月,马蹄草色蓟门霜。故人共赠王祥剑,荆女同持陆贾装。自愧长安居不易,翻教食指累高堂。”意思是首次离开故乡,奔赴京城,在满天霜华的季节,到达地处华北平原的蓟门。亲朋好友馈赠饯行,但发现京中家庭经济拮据时,惆怅抑郁之情又油然而生。

  如今,银屏巷有一座淮浦亭,亭子四面的立柱上,分别悬挂着这四句诗词。现在,不少合肥人来到这座“庐州第一亭”,感受李鸿章当年的激情与惆怅。

  随时代变迁,昔日的“淮浦春融”如今已难觅影踪,今人在其旧址的东门小花园淝河两岸,建起小巧雅致的淮浦春融亭、观潮台和花圃小径,从容清幽,闹中取静,供人们晨练、游玩、休憩,不虚昔日“淮浦春融”之名。

  列为“合肥十景”之一的“蜀山春晓”,从名字中就能窥见春季的大蜀山是多么迷人和妖娆。

  山不在高,有仙则灵。坐落在合肥以西的大蜀山,海拔284米。这里风光旖旎,四季景色优美。“蜀山雪霁”曾被评为古“庐阳八景”之一景,1995年“蜀山春晓”又列为合肥十景之一。

  大蜀山不仅是一座森林公园,也是一座地质公园。它是形成于中生代白垩纪时期(约1.4亿年前)的一座火山。据20世纪80年代初期卫星拍摄的照片显示,大蜀山上有两个圆点,那就是两个火山口,主火山口位于现行的主峰处。除了卫星照片证明外,大蜀山保留了古火山应有的火山锥、火山瀑、火山岩,连难以发现的火山颈也能找到。昔日文人墨客每游至此,登高远眺,触景生情,总要吟咏一番。明代诗人龚志益曾作《游大蜀山》诗句:“十年前此问岩阿,醉卧南窗共放歌。”清张祥云曾写下《蜀山》诗:“《尔雅》蜀者独,兹山因得名。孤标摩碧汉,远势壮金城。岚翠千层积,川原四望平。上方鸣法鼓,应有蛰龙惊。”《续庐州府志》曾记载它:“春山艳冶如笑,夏山青翠欲滴,秋山明净如妆,冬山惨澹如卧,惟其卧也,故雪霁神开,跃然有起色矣。”蜀山,以满山遍野郁郁葱葱的苍松翠柏、奇花异草引人入胜。

  作为合肥近郊唯一一座绿山,这颗镶在城市边缘的绿宝石,多少年来,润泽了它脚下的这一片故土,润泽了一代又一代的合肥百姓,也见证了古城庐州的源远流长。  

  大蜀山有过辉煌和苍凉。史载唐贞观年间山上的开福寺香火正旺,五代十国时期杨行密据庐州,在大蜀山建过行宫。1936年秋,“卫立煌,没毫长,大蜀山,办学堂”,他在这里建起了蜀山农林职业学校。1938年5月合肥沦陷后,日军炸毁了开福寺和农职校,砍光了山上所有树木,并和抗日军队在此反复胶着。战火兵燹和乱砍滥伐,致大蜀山变成荆棘丛生的荒滩秃岭,正所谓“惨淡郊原落日黄”。新中国成立后,合肥成为安徽的省会。当初的规划一度重点向西发展,因为蜀山一带风景俱佳。山麓,逐渐绿化,扶苍滴翠;水面,次第抬升,碧波荡漾。山水相依,风光宜人,经过数十年的发展,蜀山愈加妩媚,分外妖娆,春日的景色尤其迷人。登临山巅,极目远眺,烟波浩渺,水天一色,渔帆隐约;漫步山麓林园,桃红柳绿,蝶舞蜂喧,花团锦簇,竹影扶疏,令人心旷神怡。

  春之奇花:银屏山白牡丹 肥东百年牡丹花王

  绝代只西子,众芳唯牡丹。牡丹作为中国的传统国花,是中华民族的精神象征、情感寄托和文化传承。

  合肥有一株神奇的牡丹,它傲立于巢湖银屏山陡峭的悬崖绝壁上,每年春天都会含苞吐蕊,花开数朵,奇葩娇艳,清秀美丽,被誉为“天下第一奇花”。

  这株白牡丹具有诸多神奇之处:一奇为牡丹来历。银屏山是巢湖境内第一高峰,海拔约508米,于悬崖峭壁之上,贫瘠石罅之中突兀出这样一株枝青叶茂的牡丹,可望而不可即,殊为举世罕见。这株神奇的白牡丹曾在央视纪录片《牡丹》中被称为中国目前被找到的最古老的野生杨山白牡丹。

  二奇为牡丹花龄。北宋大文豪欧阳修被贬做滁州太守时曾经游览了银屏风光,写下律诗《仙人洞观花》:学书学剑来封侯,欲觅仙人作浪游;野鹤倦飞为伴侣,岩花含笑足勾留。绕他世态云千变,淡我尘心茶半瓯;此是巢南招隐地,劳劳谁见一官休。以此推断,银屏牡丹已有千年沧桑。

  三奇为千年一貌。银屏牡丹虽经千年风霜雪雨,世间风云变幻,就是不凋不败,风姿绰约,永葆青春,着实令人称奇。

  巢湖银屏白牡丹在全国乃至海内外都有极高的知名度。每年,这株牡丹花开的时间与花开几朵也成为众人关注的焦点。巢湖民俗,历来谷雨前三天后三天、一周之内赏花春游,即“谷雨三朝看牡丹”。但是,巢湖银屏山牡丹花的开放与气候有着密切关系,由于气候变暖的原因,近年来,牡丹花的花期都会提前,一般在3月底就会绽放,而待到谷雨,银屏牡丹花期基本已经结束。

  银屏牡丹花曾在很长一段时间被称为“气象花”。民间有一些传言,称根据每年的开花数量与花期长短可以一定程度上预测当年的雨水多少,预兆不同的年景。花开七朵以上花期长的话,本年可能雨水较多。

  银屏牡丹花因为神奇,因而也有着动人的传说。相传古时候,洛阳府有一位姓蔡的妇人,怀有身孕,出外寻夫。一天,来到洛阳河,滚滚河水拦住去路,妇人犯了愁,站在河边,哭哭啼啼,对天许愿,“将来如生一子,升官为民,定造洛阳大桥”。后来,这个妇人果然生了一子,其子刻苦攻读,中了状元。于是替母还愿,要建造洛阳大桥。可是,这个姓蔡的状元为官清廉,两袖清风,拿不出造桥的钱来。他求皇上,皇上不答;他求财主,财主不理。无奈之下,他含着眼泪,身背榜文,四处募捐,字字是血,声声是泪,感动了天上的牡丹仙子。

  这一日,洛阳河畔,突然展出一棵白牡丹,花下站着一白衣美妙的女郎,旁边立牌写道:“谁人以元宝击中牡丹,便将花下的女子许配与他。”这一下轰动了洛阳城里城外,顿时人山人海。那些地主豪绅一见花下美女,神魂颠倒,垂涎三尺,拼命地以元宝击花,元宝落了一大堆,却没有一个击中。落地的元宝全让蔡状元拿去造桥。三天下来,仍没有一人击中,牡丹仙子估了一下,造洛阳桥已绰绰有余,正要收法,忽然,仙人吕洞宾云游至此,也被少女的美姿迷住,他取出一粒金丹,变成一个元宝,一下子击中牡丹。顷刻,花瓣纷飞,女子也不见了。吕洞宾如梦初醒,方知道这是牡丹仙子显形。这件事被玉帝知道了,玉帝勃然大怒,说牡丹仙子触犯天规,说吕洞宾贪慕红尘,双双被贬到凡尘。

  美丽善良的牡丹仙子来到了巢湖的银屏山,登上山头,看到巢湖两岸山清水秀,美不胜收。她拿定主意,永留此地,化为一棵白牡丹落在银屏山中的仙人洞口绝壁上。突然,花开五朵,雪白如银。男女青年惊叫道:“白牡丹来了,白牡丹来了!你们看,花开五朵,今年一定是五谷丰登。”果然不错,那一年风调雨顺,五谷丰登。

  谁知白牡丹的艳姿惊动了许多人。巢州知府莫大老爷,带领夫人、儿子、小姐,前呼后拥,前来观看牡丹花开。一下子迷住了,半天才叫出声来:“奇妙!奇妙!好花!好花!”正在这时,花瓣一下子全收起来了。莫大老爷把眼珠子一翻,打起了小算盘,他突然大声喊道:“来呀,把牡丹花给我连根挖掉,不准碰断一片叶子,带回去给我栽到我家后花园里。”

  一个家丁端来一个凳子,站上去刚要动手,不料,牡丹突然朝上长了一尺。换个高凳,伸手再摸,牡丹又向上移了一丈,吓得众人目瞪口呆。莫大老爷叫人架起云梯,他脱下长衫,卷起袖子,手扶梯杆,脚踩梯档,一搭一搭向上爬,一直爬到云梯顶端,牡丹花已经从仙人洞长到了悬崖峭壁上,离地数丈多高了。四周浓雾滚滚,寒气袭人,莫大老爷不禁打了一个寒颤,顿时感到头昏眼花,腿软发抖,心惊肉跳起来。他连忙下梯,不料一脚落空,一个倒栽葱,跌得七窍流血,眼睛直往上翻,不一会儿便呜呼哀哉!

  从此以后,美丽的白牡丹,经风沐雨,在仙人洞口的峭壁上生根开花。每年谷雨季节,勤劳、善良的巢湖两岸乡民都唱着山歌,络绎不绝地前往银屏山观赏牡丹。

  合肥人一直对银屏山内这一株千年白牡丹情有独钟,如今,巢湖银屏山牡丹观赏季,已经成为当地重要的旅游节庆活动。

  除了巢湖银屏山的千年白牡丹,肥东县张集乡河湾村刘氏宗祠也有两株历经百年风雨的红、白牡丹。每年清明谷雨之间,红白牡丹竞相开放,如玛瑙、似碧玉,争奇斗艳、清香四溢,附近村民往往携伴结队前往观赏。两株牡丹还曾数次在冬季开放,堪称奇花。它们不仅芳名远播,还承载着李鸿章与刘福庆的一段友谊佳话呢。

  刘氏宗祠系清代庐州名儒刘福庆的宗祠,祠堂为庭院式,两路厢,十四间房屋,建筑面积244平方米。木结构,雕梁画栋,古朴典雅。院内甬道两侧各植牡丹一株,高约一米,花簇直径1.5米。左为红牡丹,右为白牡丹。据刘氏宗谱记载:两株牡丹是清咸丰三年(1853年)李鸿章所送。

  李鸿章求学时,常作文章请刘福庆批阅指教,在学术上交流频繁。后来,李鸿章在组建淮军时,也得到了刘福庆的鼎力相助,于是结下了深厚的友情,他尊刘福庆为挚友恩师。

  当刘福庆六十大寿时,为官后的李鸿章特地从洛阳购来两株牡丹,并亲署匾额“瑞兆期颐”赠予。同时,欣然为刘氏宗谱敬撰谱序,留下了今天的不朽华章。“一日为师,终身为父”,可见李鸿章对挚友恩师的尊重。

  同治元年(1862年)刘福庆主持兴建刘氏宗祠,将此牡丹由家中移至祠堂,并将李鸿章所赠匾额悬挂祠堂。100多年来,在刘氏子孙的精心呵护下,红白牡丹始终枝繁叶茂。

  春之名茶:“白云春毫”“浮槎云雾”

  春季,在合肥不仅可以赏美景、观奇花,还能品好茶。安徽省是全国重要的产茶区,主要分布在皖南山区和大别山区,以及作为大别山余脉的皖中。历史上的庐州地区不仅产茶,而且产好茶。

  安徽地区的饮茶、种茶、制茶,始于三国之前,包括合肥地区在内,产茶历史非常悠久,其中,以“庐州茶”为世人所称道。

  庐江县汤池镇便是远近闻名的茶乡。春日里,走进这个浸泡在茶香里的古镇,你不仅可以饮到好茶,还能游览美丽的茶叶产地——二姑尖,更能细细品味当地无处不在的茶文化。二姑尖为钟灵毓秀之地,山中白云禅寺历史久远,生长于斯的茶与禅结缘。白云禅寺往北500米,有一块凹地,形如燕窝,获名“燕窝洼”。这里,还有一个与茶有关的神奇传说。

  “燕窝洼”四季氤氲湿润,是生长云雾茶的绝佳场所。洼口有一巨石,其形如蛋,光滑陡峭,又叫“燕窝蛋”。相传很久以前,两个小和尚爬上“燕窝蛋”,立在一棵茶树旁采茶,这一摘就摘了一上午,鲜嫩的新芽,摘了又长,总是摘不完。眼看篓筐满了,肚子饿了,开午饭的钟声也响了。两个小和尚抬起满满一大筐的嫩茶回寺去了。等到下午再赶去采摘时,那一棵茶树却不见了,原来这是一棵显灵的神茶树。

  不久,白云禅寺的僧人们开始在“燕窝洼”种植茶树,山民们也跟着在山中开垦土地,引种栽茶。

  千百年后,1984年,中国著名制茶专家陈椽教授登上二姑尖,嗅到了云雾中散发出从“燕窝洼”飘来的清香,兴奋地扔掉手中拐杖,走向一片郁郁葱葱的茶园,亲自选棵、采摘、炒制,亲口品尝,连声赞叹叫绝:“此茶味甘鲜醇,滋润可口,嫩香沁心,堪称珍品中的一绝!”陈椽将此茶命名为“白云春毫”。

  (下转04版)

中安在线官方微博,中安在线官方微信二维码
来源: 合肥晚报  
相关新闻

中安在线版权所有 未经允许 请勿复制或镜像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皖B2-20080023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12082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