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安新闻客户端|安徽发布|省政府网微博|中安在线双微

设为首页

英文|简体|繁体

您当前的位置 : 徽文化 > 文坛皖军 > 文学

怀念挚友

时间:2021-03-07 08:40:29

  对我来说,2020庚子年的春天,是涂着悲色的。

  春节期间,因新冠疫情防控,居家不出,原本热闹的节日显得格外冷清。而令人更悲伤的,是3月7日中午接到朋友电话,得知我的挚友张荣胜同志不幸于当日清晨去世。

  他才56岁!走的太突然了,令人不敢相信。因为腊月二十七,我还专程到合肥他家中提前给他拜年。当时他的气色挺好,讲话也有底气,病后恢复不错。不料不到两个月,竟然离开了我们。

  近一年来,每当闲静时候,我常常想起荣胜来。他乐观豁达的笑容、慈善柔和的目光、聪慧敏锐的反应、风趣幽默的言语和沉稳缓慢的身影,以及与他交往的桩桩往事、个个场景,都在我眼前鲜活呈现出来。往事如梦,然则梦转千回、挥之不去。

  我反复阅读了荣胜同志的文章。文章共103篇,20多万字,是他夫人泣泪痛心整理出来的。翻阅学习后,我对荣胜同志的认识更全面深刻了,敬佩之心、怀念之情也更加深重。他的文章文从字顺、语句精练,思想性、政策性、逻辑性都很强。每每读着读着,荣胜同志起早贪黑、孜孜不倦、字斟句酌、埋头案牍的形象,仿佛跃然纸上。

  一

  我和张荣胜同志认识于1998年春季。

  当时国家实施新一轮政府机构改革,力度很大,要求很高。安徽省编办当时与省人事厅合署,具体负责全省机构改革的方案拟订和组织实施工作。荣胜同志被省编办借来参与拟订改革方案,他便来六安市调研,而我当时在市编办工作,我俩一起调研,于是就认识了。

  在六安调研的几天里,荣胜同志给我留下了深刻而美好的印象。

  他勤奋务实,认真细致。调研期间,每到一地,都要详细了解机构编制和人员情况,有哪些问题,有什么意见建议,一边问一边听一边记,不明白不清楚的还反复询问。他还经常要文件资料看,以佐证听到的情况。每天调研结束回到住处,他都会召集大家凑情况,进行初步归纳梳理并形成小结。工作认真且有方法,起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他低调随和,风趣幽默。记得到金寨的一个乡镇去,坐着地区人事局的旧车。车行到乡间道路时,遇上了一个大坑,大家就下车找石头填坑。荣胜同志也下车了,一边搬石块一边笑着说,今天又找回儿时在老家帮母亲种菜的感觉。又说,当年红军赤脚在山上树丛里跑,国民党军队在山下马路上骑马追,我们现在比红军强多了。他的一席话,把大家都讲笑了,本来尴尬的场面,氛围顿时快乐融洽起来。

  腹有诗书气自华。荣胜同志气质儒雅,对诗词和散文有很深的修养,唐诗宋词张口就来。在去霍山、金寨调研时,我在路上向他请教诗词和散文写作。他说他最喜欢王维的诗,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禅意浓浓,韵味十足。他给我讲解了王维的《山居秋暝》、《终南别业》等好几首诗,又推荐《醉翁亭记》、《岳阳楼记》等名篇,还特别介绍了“桐城派”散文,说他写文章受桐城派影响大,方苞、姚鼐、刘大櫆等提出的文学主张,把散文写作理论和实践推上新的高度。荣胜同志跟我说的这些,是他学习的心得,也是为人作文的遵循。当时听起来有印象,后来从他的文章中,我也能充分感受到。

  也是那次调研活动之后,我俩就成为了好兄弟、好朋友。后来他在安徽省人事厅职称处和公务员局综合处工作期间,还常来六安督查指导工作。每次来他都会通知我见面,每次都相见甚欢。

  在结识后的二十多年里,我也常去合肥看他,两家家属也熟识了,常在一起小聚。他和我在省财政厅的老俵很要好,大概是志趣相同吧。我每次去的时候,我们三家欢聚一堂,谈古论今,讲幼时农村生活的艰苦和乐趣,讲个人奋斗的经历和体会,总是有讲不完的话。每次聚完就盼着下次再相聚,好像上了瘾似地。我想,这就是所谓找到了人生知音吧!

  二

  张荣胜同志家庭观念很重,爱家是他的本色。爱父母,恪守孝道;爱老婆,甘当绿叶;爱儿子,言传身教;爱兄弟姐妹,情同手足。这样一个内心充满了爱的人,就是不爱惜自己,硬是把自己过早地熬干了。

  现六安市金安区孙岗镇思古潭村是个鱼米之乡。1964年6月24日(阴历),荣胜同志出生在这个美丽的乡村。父母务农,兄弟姐妹八人,他排行老五。上世纪六七十年代那个吃不饱穿不暖的时期,他在农村渡过了艰苦岁月。荣胜同志1971年在家乡上青龙小学,1976年上思古潭初中,1979年上孙岗高中,1983年考上安徽师范大学,读中文专业,任学校学生会秘书长兼生活委员。

  常言道,父母亲是子女的第一个老师。荣胜的父母忠厚老实、勤劳节俭、友爱相邻。母亲持家有方,心灵手巧,想方设法为子女们读书、生活创造条件。除了种田、种菜以外,每逢过节过年、赶集庙会等,母亲都会挑着箩筐,装上卤鸡蛋、炒花生、麦芽糖等,走村串巷,去卖点钱供孩子们读书。在母亲的感召下,荣胜自小特别刻苦,学习成绩一直很好。而且,学习之余还跟着母亲学种菜。翻地整墒、播种移栽、施肥浇水、整枝修剪等,样样精通。在这一点上,我和他有惊人的相似之处,所以有着共同的乐趣和话题。

  荣胜同志工作之余,除了读书读报写文章,就是种菜收拾房间,而且认真细致、一丝不苟、乐此不疲。对此,我是有亲身感受的。

  记得2010年夏季,荣胜约我去他家,参观他的菜园。院子的前面和西面有四五十平方米的场地,他开垦成小菜园,过上了“田园生活”。看到他种的菜园,我很惊讶。面积不算大,但布局合理、品种丰富。有葱蒜、青菜、辣椒、番茄、黄瓜、豇豆等等。墒平沟直,管理精细,蔬菜长势喜人,绿油油的,而且刨地的浇水的施肥的设施工具齐全,一看就是好把式。当他一一介绍他的作品时,成就感堆满笑脸。他夫人说,老张把菜看得很重,有一次锄草,把一根辣椒秧锄断了,心痛的不得了,责备自己一两天,好像犯了大错一样。他家的菜自给有余,还送给左邻右舍和办公室同事吃。

  种菜,能找到中国古代士大夫的一种情怀,“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那么,不杀生又是另一种境界。他夫人回忆说,有一次中午,她买回了四条活鲫鱼,叫他处理。不料被他儿子看到,哭喊着央求不许杀死小鱼。看着活蹦乱跳的鱼儿,他也实在是不忍心,于是爷俩就赶快去放生。父亲蹬着自行车,儿子在后座拎着装满自来水和小鱼的塑料袋,赶到环城公园把鱼儿倒进水塘中。看到四条鱼畅游自如后,爷俩恋恋不舍离去,这时才想起午饭还没吃。

  荣胜对夫人情义深厚。婚后二十多年里,每逢结婚纪念日,都会精心挑选礼物,比如送上一把檀木梳,或写上一首小诗等,极富浪漫。听他夫人说,婚后不久,他们一起去北京,当时经济条件还不宽裕。返肥时,荣胜给从未坐过飞机的夫人悄悄买了一张机票,而自己则坐火车硬座返程。荣胜同志是一位幽默风趣的人。有一次夫妻两人争吵,生气互不说话,没想到过几天他写了个检查,恭恭敬敬递给夫人,请求宽恕原谅。字里行间体现着真诚、憨厚和热爱家庭、热爱生活的风趣。

  荣胜同志家庭责任感很强。儿子上幼儿园、小学9年期间,爷俩一辆自行车早出晚归,风雨兼程。他对待家庭有一颗柔软细致的心,无论出差去哪里,都会买上一些民俗小艺术品。他的家里有不少小摆设,都是他精心挑选的从外地带回来的。装饰柜最上方放了一个“福”字匾额,两边一字排开梅兰松竹菊小瓷瓶,寓意福星高照、平平安安。可谓用心良苦。

  对待兄弟姐妹,他也有着强烈的责任感。他自封为他们大家庭的“庭长”,担当着父母的角色。小弟在他的培养下也考取了大学,这是他最骄傲的事。一个穷苦农民家庭,考出两个本科生,是何等不易。对于其他兄弟姐妹及下一代,他也是处处关心。他是苦孩子出身,容不得一丁点浪费,家里不管有什么好吃的,或是不穿的旧衣服、闲置的家具等,他都会送与兄弟姐妹们。而他的兄弟姐妹也个个能吃苦、勤劳善良,作为“庭长”的他,甚感欣慰。

  荣胜同志重情义、知报恩。考上大学那年,母亲长期劳累因病去世,家里兄弟姐妹多,生活变得更加困难,经常去亲戚邻居家借米下锅。其中,张店镇的一个亲戚,在他上大学那年省吃俭用给了他20元钱。工作后只要他回老家,都会绕行到这位亲戚家,送上几百元钱表示感谢。

  三

  荣胜同志是组织培养起来的一名优秀党员领导干部。工作三十多年,得到了领导和同事们的欣赏和肯定,是全省人社战线上优秀的骨干。

  大学毕业后,他先在省人事干部学校(行政干部学院)任教,后到省人事厅职称处工作,担任过省人社厅(公务员局)综合处处长,后又任省退役军人事务厅军转办主任。一路走来,他从一名农家子弟,成长为一名省厅的中层骨干。对组织的关怀,他一直知恩图报。他在“弘扬延安精神,贵在联系实际,重在解决问题”一文中写道:“我们必须始终坚持以政治忠诚打牢为人民服务、促科学发展的基础,在大是大非面前和关键时刻立场坚定、旗帜鲜明”。他是这样说的,也是这样做的。

  荣胜同志在省人社厅是有名的工作狂,干起工作来激情勃发,浑身是劲,加班加点,刻苦钻研,那股“任性”令人折服。他勇于创新创优,提出全省文化执法队伍“指标单列、审批优先”的参公管理实施意见,为全省文化执法体制改革和队伍建设提供服务保障。2011年度组织开展省直机关首次集中公开遴选公务员工作,得到国家公务员局充分肯定,在全国会议上交流发言。创新夯实基层公务员队伍建设,得到国家公务员局肯定,《人民日报》、《安徽日报》均刊载了省厅的经验做法。事业单位参公管理矛盾多、难度大,他牵头研究提出了九类情况处理意见,得到厅领导称赞。

  “身在兵位,胸为帅谋”。荣胜同志虽然只是一名中层领导干部,但常常参与厅党组的决策调研、征求意见活动,而且经常为厅主要领导起草讲话稿,参与起草厅重要政策性文件,参谋助手作用发挥恰当而充分。我认真拜读学习过他起草的领导讲话稿,还有一些调研报告,这些少则三五千字、多到洋洋万言的文章,主题突出、层次分明,内容充实、语言流畅,而且许多观点见解独特,文字功夫老练扎实。他敢于直言,勇于讲真话,在厅党组民主生活会征求意见时,提出了“六个力求”的建议,得到领导肯定,有的被采纳。

  荣胜同志的103篇文章中,相当一部分是年度工作总结和计划、半年总结和安排,还有月份和每周的工作任务清单。从这些总结、计划、安排和清单中,可以看出他领导的综合处工作有板有眼、紧张有序、扎实有效。他还经常就某些重要工作给厅党组写请示、提建议,都是情况全面清晰,问题分析透彻,建议依据充分,措施明确有力,许多工作在全国受到表彰。后来,有不少全国性的座谈会、工作推进会放到安徽开,应该也凝结了他的功劳。

  作为省人社厅的“大笔杆子”,荣胜同志的爱学是出了名的。除了工作、种菜,我想他的最大乐趣就是读书写作了。他连续12年家庭订阅了《人民日报》、《求是》、《学习时报》和《中办通讯》等。尤其是《人民日报》,他学习研究很深入。每次聚会,他都以《人民日报》的社论和锐评举例,说公务员考试申论部分,试题用的就是这个主题和素材,认为年轻干部要坚持订阅学习《人民日报》,长期下来会收获多多。后来我到他家里发现,他的书房和卧室里堆满了《人民日报》,床肚下也是满满的,12年一份不差,真是叹为观止!荣胜同志政策理论水平高,写文章洋洋洒洒,其实是长期学习积累的结果。

  他学习有一套高效管用的方法,就是归纳整理。学习翻阅他的文章,发现了一篇“华夏新语”,其实是摘录的知识点和名篇名言,共136条。内容包括政治、经济、文化、社会和生态建设五大领域,堪称“小百科全书”。这些知识点都是他平时学习中摘录下来的,再归纳整理到一起,供随时翻阅,用时查找也方便。

  可以这样说,无论在工作上学习上,还是在社会生活中,荣胜同志都保持党员领导干部的本质本份,是我学习的榜样。可就是这么一个朴实无华的人,竟天不假年,早早离我们而去。世事无常,悲哉痛哉!

  今天是2021年3月7日,荣胜同志已离开我们一周年了。在这个特别的日子里,荣胜同志英年早逝的痛感让我尤其剧烈!在荣胜的家乡,有青青大华山、滔滔丰乐河,曾经养育了很多优秀儿女,荣胜同志是其中杰出的代表。人生譬如枝叶,春发夏盛秋殇。往者不可追,来者犹可为。对于逝者最好的纪念,就是弘扬其良好品格,完成其未竟心愿。

  最后,我引用原省人事厅赵勇副厅长的一幅挽联作结,并附上我草拟的一首小诗,表达我对荣胜好友的深深敬意与哀思:

  冲出穷乡僻壤,师范中文,干教执鞭,开发人才,管理队伍,军转安置,老人事富激情,秉公道,挥睿智,率真任性三生,斯人道道无愧皖西天地;

  傲视万千世界,热衷学习,勤钻业务,同情百姓,敬重友情,温馨家庭,唯仁厚举眉案,舔爱犊,持大义,洒脱遨游九天,此君久久犹在春秋烁辉。

  《七律·忆故友》:长假居家忆胜君,素笺泪笔撰铭文。英年早逝亲人痛,笑貌犹存老友群。才比陆潘辞赋好,德如五柳菜园勤。远祈驾鹤逍遥路,近祷生民健寿欣。(袁孝友 2021.3.7)

中安在线官方微博,中安在线官方微信二维码
来源: 中安在线  
相关新闻

中安在线版权所有 未经允许 请勿复制或镜像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皖B2-20080023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12082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