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的土地是值得骄傲的红色土地,从安徽这块红色土地上成长起来走出去的英雄儿女,慷慨悲壮、不怕牺牲,为中国共产党的成长壮大、为新中国的建立、为实现中华民族的美好梦想作出了卓越的贡献。一大批描写、歌颂革命斗争中英雄人物、英雄事迹的红色文学应运而生,思想水平、艺术水平总体较高,堪称壮美的文学旗帜,是整个中华文学大花园里的灿烂珠宝。
在2021年7月1日《中国艺术报》之《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特刊》第27版,刊登了安徽省社科院原副院长、安徽省文艺评论家协会原副主席唐先田的署名文章《壮美的文学旗帜——安徽红色文学概述》,对安徽的红色文学创作进行了梳理:
在诗歌创作方面列出陈独秀、张恺帆、田间、严阵;在小说创作方面列出蒋光慈、陈登科、黄岩、吴树声、鲁彦周、边子正、季宇、于寄愚;在散文、报告文学方面,列出1959年安徽人民出版社出版的《野火烧不尽》和《在艰难的岁月里》两本书,以及安徽省文联编辑出版的《安徽革命回忆录》,并指出廖容标的《黑铁山下的抗日烽火》和《转战在胶济线上》,以及黄岩的《记河西农民起义》、傅绍堂的《一支钢枪队的诞生》、李务本的《冲出重围》等等都是红色文学中的珍品。
该文两次提到从六安走出去的革命家黄岩(1912-1989)。黄岩原名黄家银,中国共产党优秀党员、久经考验的忠诚的共产主义战士、无产阶级革命家,原安徽省第一任省长。1912年8月,出生于六安市裕安区徐集镇黄巷村一个贫农家庭,1929年8月参加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1931年3月加入中国共产党。他在各个不同时期的重要领导岗位上,都能坚决贯彻党的方针政策,对革命和建设作出了重要贡献。
黄岩不仅是一位革命家,还是安徽红色作家里的一面旗帜。黄岩创作的作品主要有长篇小说姐妹篇《在狱中》、《到敌后去》以及散文回忆录《记河西农民起义》。唐先田指出:《在狱中》、《到敌后去》这两部红色小说还开启了一个新的文学模式,即“革命家+作家”创作红色文学作品的模式。由此可见,黄岩也是一位了不起的作家。
《在狱中》是黄岩与吴树声共同创作的长篇小说,初版署的是笔名“家声”,这部小说是黄岩提供资料或口述当年革命斗争的经历,由吴树声进行记录整理,进行艺术加工而成,1958年出版后在读者中引起热烈反响及好评。《在狱中》写的是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一批革命者在国民党监狱里英勇、机智斗争的故事。那时革命斗争形势严峻复杂,一些共产党员和革命群众由于叛徒的出卖、战争的失利或其他原因,不幸被捕入狱,敌人的种种酷刑和利诱丝毫没能动摇他们的坚强意志。他们一面同敌人进行顽强不屈的斗争,一面刻苦学习文化。这部小说描写了共产党员鲁品山临危不惧、巧妙打破敌人的层层封锁,终于完成了上级交给的任务。黄岩和吴树声二人共同创作的另一部小说《到敌后去》是《在狱中》的续篇。
自传体小说《在狱中》《到敌后去》也是黄岩革命生涯的写照。1932年5月,红二十五军占领正阳后,解放了霍邱县城,黄岩任霍邱城关区委书记。7月6日,国民党部队对霍邱城狂轰滥炸,直至13日,霍邱城内1000多名共产党员被俘虏,黄岩也在其中。1932年7月,黄岩被俘后转送南京国民党中央陆军监狱。
狱中5年,黄岩不失时机地抓紧一切可以利用的时间学习,从识字开始。日复一日,年复一年,他不仅文化水平提高得很快,后来连《共产党宣言》《国家与革命》等马列主义理论书籍也能读懂了。他在狱中坚持斗争,针对监狱的虐待,狱中临时党支部经过较长时间的研究、串连、发动,于1934年5月9日组织全监开始绝食斗争。作为支部成员之一的黄岩,在发动和领导这次罢饭斗争中做了不少工作。经过谈判,狱方终于接受了所有条件,至此,斗争胜利结束。黄岩在这次斗争中表现出了无比坚强的革命意志,从而在难友中的威望也更高了。
1937年7月7日全民族抗日战争爆发后,国共两党实现了第二次合作,国民党被迫释放政治犯。8月28日,作为南京中央陆军监狱第一批被释放的政治犯,黄岩身穿囚衣来到在南京八路军办事处,受到叶剑英、李克农等的接见,并在办事处负责联络出狱同志。9月底,根据党中央的安排,黄岩赴延安中央党校学习。《在狱中》正是根据这段经历创作而成。
星星之火,以革命之志,再唤起人心所向;火焰之烈,以铁骨之脊,再忆起山之大别;时间之隧,以杜鹃之歌,再燃起硝烟漫卷……如今,让我们记住黄岩这个名字,重读他的作品,相信我们的心灵一定会受到震撼和洗礼。(丁美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