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安新闻客户端|安徽发布|省政府网微博|中安在线双微

设为首页

英文|简体|繁体

您当前的位置 : 徽文化 > 文坛皖军 > 文化动态

烟火气中的文化之光

时间:2025-03-14 09:43:47

  桐城市六尺巷。(资料图片)程兆 摄

  桐城,这座承载着深厚文化底蕴的小城,因六尺巷而名扬四海,也因桐城中学而书香四溢。近日,一场关于桐城中学经典上联“桐中敲铜钟,童男童女同上学”的对下联活动异常火爆,佳作频现的背后,是无数对联爱好者对桐城文化的热爱与传承。他们用自己的笔触,描绘着桐城的过去与现在,展望着桐城的未来。我也深陷于桐城文化的雅俗之韵,试着融入这份情感,于是便有了我的下联“相翎让乡邻,巷南巷北享美名”。

  还记得桐城中学120周年庆时征联,高手如云。有幸见到了许多佳作,它们或工整巧妙,或意境深远,但总觉得少那份桐城特有的烟火气,那份藏在巷陌间、流淌在血脉中的温情与谦让。

  一等奖“奕叶承弈业,一夕一朝亦争先”,字字如雕花,把桐城文脉的厚重刻进了对联里;另一联“雾雨伴鹭语,吾愿吾心务攻书”,美得像一幅水墨画。读着读着,我想起六尺巷导游说的那句话:“这巷子不靠文采传世,靠的是张家吴家推让时,那声‘你先请’的土话。”

  再看入围作品,“邑里修懿礼”太雅,“梓里育紫李”太巧,唯独少了巷子口晒太阳的老人、放学追闹的孩童——那些真正在六尺巷里“活着”的声音。

  朋友圈里刷屏的AI对联挺有意思。输入“桐中敲铜钟,童男童女同上学”,AI立刻给出下联“知校启智灯,志学志行至文都”——工整,精巧,像博物馆玻璃柜里的青花瓷,美则美矣,却似乎缺了些温度,没有灵魂,自然也少了那份对生活的深刻理解和感悟。正如钱钟书先生所言:“文字是思想的载体,没有思想的文字,就像没有灵魂的躯壳。”

  想起六尺巷口卖麦芽糖的老伯,他总爱念叨:“张宰相那封信,可比现在人发的微信管用!”是啊,AI能算出“知、智、志、至”的谐音连环,却算不出巷子东头吴家当年让墙时,那声带着桐城腔的轻叹。

  “相翎让乡邻”,这五个字在我心里盘桓了许久。“相翎”是借张英官帽上的花翎喻指其宰相身份;“乡邻”是巷子西头卖芝麻烧饼的吴家老汉。“相翎让乡邻”,这五个字,不仅是对张英宰相谦让美德的颂扬,也是对桐城人民和谐共处、礼让为先精神的传承。在这里,“相翎”谐音“乡邻”,既体现了对联的巧妙,又暗含了桐城文化中官民一家亲的深厚情谊。而“巷南巷北享美名”,则是对六尺巷故事传颂千古的生动写照,也是桐城人民以礼让为荣、以和谐为美的真实写照。

  “巷南巷北享美名”,确实直白了些,终究不如“巷东巷西”真切。我是六尺巷吴家的后人,小时候听祖父念叨:“当年让墙的巷子,其实是东西朝向,就在如今景点西头那片菜园子底下。”可若真写成“巷东巷西”,又怕平仄乱了,几番纠结,只得妥协。

  前几日翻族谱,看到康熙年间的手绘宅基图——张家的飞檐朝东,吴家的马头墙向西,中间那道缝,歪歪扭扭像孩子用炭笔画的线。我突然想:对联平仄讲究如尺,可老祖宗让墙时,谁在乎过方向是正是斜?那“三尺”从来不是量出来的,是人心让出来的。

  琢磨对联的过程中,我深刻体会到桐城文化的雅俗共赏之美。雅,在于其深厚的文化底蕴和悠久的历史传承;俗,则在于其贴近生活的烟火气和人情味。这种雅俗交融的特色,让桐城文化更生动、更鲜活,也更有感染力。

  我又去了趟六尺巷。春日的夕阳把巷子拉得老长,几名穿校服的中学生正举着手机拍对联,念到“相翎让乡邻”时,一个女孩转头问同伴:“‘相翎’是啥?宰相的邻居?”我站在一旁,笑了——三百年前,张英大概也没想过“让他三尺”会成为典故,就像我从未料到,自己对的下联会被人这样讨论。

  六尺巷的故事被传颂,不是因为它工整如诗,而是那声“让他三尺”里,藏着桐城人最朴素的道理:墙要让,联要对,日子总要过成巷子里的烟火气。

  桐城的文化是一座宝库,等待着我们去挖掘、传承和发扬。六尺巷和桐城中学,则是这座宝库中的两颗璀璨明珠。以对联为桥,连接起过去与现在,连接起雅与俗,桐城的文化之光照亮我们的前行路。

中安在线官方微博,中安在线官方微信二维码
来源: 安徽日报   编辑:刘晓东

中安在线版权所有 未经允许 请勿复制或镜像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皖B2-20080023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12082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