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安新闻客户端|安徽发布|省政府网微博|中安在线双微

设为首页

英文|简体|繁体

您当前的位置 : 徽文化 > 文坛皖军 > 文化动态

庐州塔影: 千年砖石镌刻的 文明密码

时间:2025-03-10 08:46:11

  从北宋黄金塔的梵音到清代振湖塔的航灯,从龟山塔的三国剑影到振风塔的长江雄魄……庐州古塔,是砖石写就的史诗,是砖石镌刻的文明密码。它们镇水患、振文风、铭战火、载清廉,以沉默的身躯串联起江淮大地的精神脉络。

  (一)

  黄金塔是安徽省现存年代最早的古塔建筑,位于无为县城北郊西河之畔凤河村境内。此塔始建于宋咸平元年(公元998年),距今已有1000多年的历史。

  据《无为州志》卷四“古迹”中记载:“黄金城在州治北十五里,今南汰寺至季家闸皆其遗址,寺有塔,近寺有闸,闸前有庵,皆以黄金名。其城所由始不可考。”古塔所在地附近,历史上还有黄金闸、黄金庵、黄金城等地名,当地素有“十里三黄金,凤凰赶麒麟”的说法,黄金塔以“黄金”命名的缘由也在于此。

  黄金塔名字很土豪,塔的形状也很洋气。这是一座仿木楼阁式砖塔,平面六边形,面阔3.4米,塔高35米,九层砖塔,塔身由青砖砌成,斗拱采用“鸳鸯交手”工艺,兼具国外艺术与中国传统楼阁建筑风格,对研究古代建筑文化具有重要价值。塔的不同方向每层设窗供人眺望。其造型挺拔,凝重稳固,巍然屹立。塔内曾有一块石碑刻有“杨八姐捐银万两,焦赞、孟良监造”字样,但石碑现已遗失。2013年,被国务院批准为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无为的西河在历史上叫汰水,是贯穿无为南北交通的一条主要河流。北宋早期在汰水边辟地建南汰寺,后又在寺中建塔,即黄金塔。时代变迁,战争毁坏,南沐寺与黄金塔也迭经动乱,从兴到衰,后只剩下一古塔。明清以来,曾先后于洪武、隆庆、万历、康熙、乾隆等年间整修,才使古塔得以延存。

  黄金塔以独特的六边形仿木结构、江淮佛教文化底色和民间传说,在北宋佛塔群中占据不可替代的地位。它与同期名塔如开封铁塔、苏州瑞光塔、杭州六和塔、景州舍利塔,共同构成了一部“立体的宋代史”,见证了中国佛教艺术的本土化历程与古代工匠的智慧。

  (二)

  姥山塔与文峰挺塔并称巢湖的双子星座。

  《巢湖志》等记载,姥山塔又称文峰塔初建于明代崇祯四年(1631年),当时流传“姥山尖一尖,庐州出状元”的民谣,庐州知府严尔圭为印证此谣,主建该塔层,但工程至四层时停工。清代光绪年间,洋务派首领、合肥人李鸿章倡议续建,工成,李鸿章作《姥山塔碑记》刻于石。塔高51米,7层。塔基和塔身全用青砖垒砌而成。塔体呈八角形,飞檐翘角,造型优美。塔壁每层有碑石图饰,刻有古人诗文和浮雕,刀工细腻、精湛。盘旋而上可至塔顶,依窗远眺,可以饱览巢湖风光。

  巢湖龟山上的文峰挺塔始建于明代中期,因山形似龟且塔身尖耸如锥,民间俗称“龟山锥子”。塔高约35米,为六角七层砖石结构,塔内有石阶可登。明崇祯年间,上两层倒塌,清道光年间重修成七层。因多次遭雷击,上两层已倒塌过半,损坏严重。1982年11月,巢县(今巢湖市)人民政府公布为县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龟山与七宝山对峙而立,这就是著名的古濡须口。三国时,曹操大军踏破江淮,四越巢湖而不成,两次打到此口。历经千年,合福高铁与巢无高速在“草船借箭”发生地的上空交汇成X形,又带着时代的脉动,各自驶向远方,将古老的故事与现代的节奏紧密相连。从远处看,龟山古塔自濡须水畔拔地擎天,七层飞檐刺破烟霞,恰似一柄倒悬的青铜剑。

  (三)

  作为“万里长江第一塔”的振风塔始建于明隆庆年间,原名“万佛塔”,后取“振作文风”之意更名。那么,它和庐州又有什么关系呢?

  隆庆六年(1572年),安庆知府王宗徐迁建振风塔至迎江寺现址,并完成塔刹安装,最终定型为七层八角楼阁式砖塔,高60.86米。《重修振风塔记》是“合肥三怪”之首的徐子苓为振风塔的重修而专门创作的文章。这篇文章详细叙述了振风塔的历史渊源、被毁、修复以及修复后的宏伟景象。徐子苓在文中还附有一篇铭文,其文笔细腻生动,极富神韵,文中描述了皖江之裔、江水东流的壮阔景象,表达了对振风塔的赞叹之情。

  庐江虽无塔,但有塔山,古名鸿宝山,宋碑载其名,山上曾有塔,今已不存。北麓石鱼岭如青龙伏地,南麓苍松翠柏漫卷成云。这座“邑之主山”以塔得名,却因一尾石鱼成就了江淮最独特的廉吏精神地标。据顺治《庐江县志》记载,山北子山曾有石鱼长五尺八寸,藤萝缠鳞,宛若游龙入定。此鱼非天然造化,实为东汉庐江太守羊续“悬鱼拒贿”典故的物化象征——东汉官吏怀鲜鱼谒见,羊续悬鱼于檐,任其腐臭明志。千年后,明代廉臣于谦以诗点睛:“清风一枕南窗卧,闲阅床头几卷书”,将石鱼从具象雕塑升华为士大夫精神图腾。

  肥东也有塔,名为振湖塔,位于合肥市肥东县长临河镇(原六家畈镇)巢湖西岸,始建于清光绪十八年(1892年)。塔为七层密檐式砖构,高约40米,六面立锥形,每层设六窗,窗楣嵌铁浮雕佛像,塔内螺旋阶梯可登顶远眺巢湖风光。其建塔缘由众说纷纭:一为湖上航标,指引六家畈方位;二为镇伏“湖蛟”,平息水患;三系当地吴氏家族为祈“六运昌隆”而建。古塔独立湖畔,无辅筑相衬,自成地标。2000年前后,合肥市政府采纳政协委员许庆勇等人提案,拨专款修缮,令其重现晚清风貌,成为环巢湖人文与自然交融的独特胜景。

  2023年,国家文物局提出“让文物活起来”的倡议,庐州的古塔也迎来了新的发展机遇。通过数字化展示、文旅融合、文创开发等方式,这些千年古塔正以全新的姿态走进现代人的生活。在当下,古塔的保护与活化,恰如我们对传统的回望与未来的探寻——如何在时光的洪流中,既守护根脉,又拥抱新生?

中安在线官方微博,中安在线官方微信二维码
来源: 合肥晚报   编辑:刘晓东

中安在线版权所有 未经允许 请勿复制或镜像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皖B2-20080023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12082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