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安新闻客户端|安徽发布|省政府网微博|中安在线双微

设为首页

英文|简体|繁体

您当前的位置 : 徽文化 > 文坛皖军 > 文化动态

让大运河安徽段文化遗产“活起来”

时间:2024-12-10 09:12:01

  省委十一届八次全会强调,加强徽州文化、长江文化、淮河文化、大运河文化及黄梅戏文化等研究,推动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扼汴水咽喉,当南北要冲”的大运河安徽段,是隋唐大运河通济渠段承上启下、连通东西,贯穿黄河与淮河两大水系的重要河段之一,蕴含着中华民族的文化基因和安徽地域文化特质,是安徽省第三处、皖北唯一一处世界文化遗产,已成为皖北地区“走得出、立得住、叫得响”核心文化品牌之一。我们要把文化遗产的活化利用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积极推进大运河文化带和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安徽段建设走在全国前列。

  聚焦特色优势,以文化赋能旅游,把大运河文化旅游打造成为皖北地区的重要文旅品牌。淮北柳孜运河遗址被评为1999年“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之一,大运河安徽泗县段已经成为研究隋唐大运河重要的“活化石”,大运河文化遗产完整性好、原真性强。我们要围绕这些特点,在强化原始风貌保护基础上,突出活化传承发展和合理适度利用。一要进一步放大运河“世遗效应”,把大运河文化带和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安徽段建设列为加快皖北文化旅游业发展“一号工程”,有效缓解安徽旅游长期以来“南热、中温、北冷”的窘迫局面;二要加强与大运河考古和保护专业委员会及大运河沿线省市专家学者的协力合作,借助柳孜运河遗址的非凡影响力,尽快在柳孜运河遗址国家文化公园内建立中国隋唐大运河考古与研学基地;三要针对大运河安徽段文化遗产的相关特点,通过数字化手段复原隋唐大运河通济渠段曾经“运漕商旅,往来不绝”盛况,反映大运河与沿岸城市是一体同胞、唇齿相依的关系;四要全方位展示运河遗存承载、流淌伴生、地域积淀和历史凝练的文化,同时整合老庄文化、楚汉文化、淮河文化、红色文化、民俗文化等,着力推进大运河安徽段文化遗产和皖北区域其他旅游资源一体化开发;五要突出隋唐胜迹、运河要冲主题,打造世界文化遗产研学、华夏历史文明体验、运河古镇记忆传承、运河水工科技研学、运河观光休闲游等运河文化旅游经典线路,构建“慢游运河”产品体系,鼓励发展研学旅行、红色旅游、乡村旅游、特色民宿、体育旅游等新兴旅游业态。

  打破行政区划,发挥文脉相亲的优势,一体化推进大运河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2018年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印发的《淮河生态经济带发展规划》提出,整合文化资源,共塑大运河文化品牌,加强商丘、枣庄、济宁、宿州、徐州、淮北、淮安、扬州等城市的大运河遗产区、遗产点联动保护开发。大运河文化带江苏、安徽和浙江段核心区、拓展区与辐射区范围均在长三角区域内,我们要充分把握长三角一体化高质量发展的良好机遇,加大“以文化认同驱动一体化发展”“用区域发展提升大运河文化凝聚力”的行动力度。一要认真落实《长江三角洲区域一体化发展规划纲要》中“加强淮河生态经济带、大运河文化带建设”要求,以及贯彻落实2023年6月6日沪苏浙皖签署的《长三角文化和旅游高质量一体化发展框架协议》,强力推进“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等一批重大项目建设”“协同举办大运河文化旅游博览会”;二要尽快与江苏省、浙江省、河南省、山东省人民政府建立大运河文化保护传承利用工作协调机制,以数字化、信息化、智能化建设来推动大运河文化遗产信息资源数据共享,共同开发利用;三是构建跨区域文化遗产连片、成线整体保护体系,如安徽境内的柳孜运河遗址、埇桥遗址、通济渠泗县段遗址就可以与河南境内的通济渠商丘南关段—夏邑段在创建国家考古遗址公园时进行联动,恢复“隋堤烟柳”历史景观,一同实施“一河揽千年文明”旅游精品工程;四要运用多媒体、多形式、多手段,与长三角一体化发展、淮河生态经济带相关城市建立大运河文化价值认同机制、文化资源整合开发机制、文化旅游协同工作机制,走好“扬长避短、错位发展”路径,最大限度释放联动、协同、聚合效应。(作者单位:淮北师范大学,宿州博物馆)

  

中安在线官方微博,中安在线官方微信二维码
来源: 安徽日报   编辑:刘晓东

中安在线版权所有 未经允许 请勿复制或镜像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皖B2-20080023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12082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