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遗产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承载着中华民族的基因和血脉。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工作,发表一系列重要讲话、作出一系列重要指示批示,为做好新时代新征程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工作提供了根本遵循。徽州文化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瑰宝和安徽优秀乡土文化的金名片,底蕴深厚、魅力独具、内涵丰富、遗存众多。我们要坚定文化自信,坚持守正创新,着力打造文化遗产的“徽州品牌”,书写保护传承和利用的动人篇章。
做好机制创新文章,夯实筑牢保护屏障。保护徽州文化遗产是系统工程,需要做好统筹设计,构建保护传承全过程工作机制。一是健全资源资产管理机制。系统梳理徽州文化遗产数量、地理分布、基本形态、保存利用等情况,建立文物文化资源总体清单和重点保护清单,完善跨区域的徽州文化遗产“身份证”和信息管理体系,及时对徽州文化遗产开展数字信息采集、数字测绘和数字建档,摸清基本家底。二是建立保护传承协调机构。徽州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点多面广,涉及领域、部门众多,坚持完善制度与规划引领并重,在保护、督察、监管上加强统一,进一步健全资源调查、保护规划编制、保护更新实施、专项体检评估、监督检查反馈全过程工作机制,做到保护有效落地。三是完善保护投入保障机制。健全徽州文化遗产保护传承经费保障分级投入机制,将徽州文化遗产保护经费纳入到省、市、县级财政预算,增加预算资金投入。探索政府主导、社会参与和市场运作等多元化方式,积极引入社会资本参与,解决徽州文化遗产保护、利用的资金难题,确保资金有效供给。
做好凝心聚魂文章,实现精神价值引领。挖掘徽州文化遗产的时代价值,创造性转化为现实精神力量是对徽州文化遗产最大的保护和最好的传承。一是融载道德教化。提取徽州文化遗产蕴藏的文化基因,挖掘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契合之处,将其体现的民族气质与德治精髓全面展现,作用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与践行,凝聚广泛社会共识。二是融塑人生境界。徽州文化遗产中体现“贾而好儒”“贵和尚中”“以义统利”等思想观念和展现智慧结晶的审美理想仍有启迪人心、浸润心灵的力量。强化教育引导,通过文化讲堂、研学活动、展示展演、节日教育形式与当代人的精神生活连接,不断汲取徽州文化遗产的人文精神养分,在春风化雨、润物无声中化育心灵,陶冶情怀。三是融进日常生活。探究徽州文化遗产资源的精神内涵,找到与现代生活的交接处、结合点,推动徽州文化文物资源与乡村振兴、新型城镇化结合,更多融入公共空间、公共设施、公共艺术的规划设计中,促进徽州文化在当代社会生活中实践,让人们在日常生活中潜移默化地增强历史自觉、坚定文化自信。
做好活化利用文章,激发创新创造活力。实现徽州文化遗产活化利用的关键在于将资源优势转化为产业优势、竞争优势。一是打造文旅深度融合超级IP。围绕大黄山世界级休闲度假康养旅游目的地建设,将徽州文化遗产资源融入旅游演艺、主题酒店、主题公园、文旅小镇、文化节庆、体育赛事等旅游生态体系,通过创意策划与现代表达,形成具有特色的文化IP。二是培育文化数字化新场景新业态。坚持数字赋能,实现数字藏品、线上文娱直播、“云游”博物馆、古村落的场景创新,满足消费者文化需求。运用科技化、艺术化手段将徽州文化遗产资源禀赋与游戏开发、微短剧、网络文学创作有机融合,通过跨界合作和衍生品开发等形式,延长产业链,提升附加值,持续形成品牌效应。三是加大非遗产品开发力度。激活艺术创意引擎,打造更多思想精深、艺术精湛、制作精良且具有影响力、传播力的徽州文艺精品力作。树立品牌意识,挖掘提炼徽州文化遗产的精神标识和文化符号,鼓励创造承载文化标识、融合现代元素的徽州文创作品,激活徽州非遗“遗珠生光”。
做好传播交流文章,扩大高质量发展效能。多维度、全方位地开拓徽州文化遗产交流传播局面,契合徽州文化遗产保护传承的时代需要。一是加强文化交流。积极参与国内外文化遗产活动,分享徽州文化遗产传承利用经验成果。谋划世界文化遗产大会、国际徽学大会,策划各类文化旅游交流活动,展示历史底蕴与现代魅力,推动徽州文化遗产破圈出圈,走向世界。二是丰富传播方式。坚持主流媒体传播阵地,结合网络传播、创意传播等方式,实现从“秀肌肉式”传播向注重“柔性传播”转变。推动徽州文化遗产内容的电影、纪录片、网络文学走上国外主流媒体和新媒体平台,扩大传播覆盖面来赢得世界舆论的更多关注、更多聚焦。三是实现传播互动。借助大数据技术,对网络用户的兴趣偏好与文化需求进行精确画像,分析受众的文化偏好和使用习惯,精准推送受众喜闻乐见的徽州文化遗产内容,促使受众跟着遗产去旅行,跟着文化去打卡,主动通过社交媒体宣传徽州文化遗产,促成相互关注、相互转发,引起社会关注,向世人展现推广徽州文化遗产,提高知名度、美誉度。(作者单位:铜陵学院,安徽大学。本文系省高校科研优秀青年项目[2023AH030102]研究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