霜降以后,秋意愈浓。
深秋的景色变得更加美丽动人。高桥村遍野霞光,远山的枫叶渐红,乌桕似火;近处,秋水碧蓝,秀美如画。到处给人一种岁月流转和自然的恒常之美。
高桥河自青山湖而来,在古俊的六道岭西边山下深情地形成了一个弯道。千百年来,它哺育着两岸的人们,经历了世纪的更迭,见证着岁月的变迁。清清河水,缓慢流淌,仿佛在向人们诉说着那久远的往事。
在明朝,大鼓岭一张姓后裔在安庆做税官,官至五品,主要负责庐江、无为、桐城、舒城一带的税务征稽。明末清初,各地的起义风起云涌,大明朝处于风雨飘摇之中,这税官看清了封建王朝的腐朽,辞官不做。回乡途中,见六道岭西边山场下有一块较大的空闲地,依山傍水,风水绝佳,适宜人居,周围土地肥沃,水草肥美。张姓便将一家老小安顿在此落户。日出日落,年复一年。张姓经过七代单传后,人丁开始兴旺。随着人口的增多,张姓一族依山而住,门前环河,由于家境殷实富有,张氏居住的都是瓦屋。在当时,绝大多数人住的是草房,瓦屋寥寥无几。这里开始没有地名,人们表述这里,便自然而然地说到这里标志性的特征——瓦屋。时间一长,人们就把张氏居住的地方叫瓦屋了。
清朝中叶,高桥张家大洼人口急剧增多,为了寻求生存和发展之地,大洼张姓兄弟三人从大洼迁到瓦屋的东头,连续发生几起火灾后,张姓兄弟认为这是火灾地,于是便迁到高桥河边居住,久而久之,人们把他们居住的地方称为河边。
张七怒打县令后,不仅打出了张家的威风,而且打赢了官司,县令被罢官撤职。这消息不胫而走,轰动乡野,大鼓岭张姓名声大振。此后不久,瓦洋河一带张姓因生活辗转迁到瓦屋的东头,由于这里容易失火,受高人指点,他们便在门前挖了一口深塘,这塘既能改风水,又能储水防火。由于住居地在塘边,人们把这个小村庄叫做塘头。
瓦屋、河边、塘头形成一个大的自然村庄,居住着三个来源不同的张姓,三个聚居地有三个不同的堂屋。上个世纪六、七十年代,三个村民组达到 90多户,500多人。规模和大洼差不多,且和大洼之间仅间隔着小山头,时间一长人们就把这个大的自然村庄叫小洼。
以前,小洼全部住着张姓,过去有3户地主,这些地主主要来自祖上家产继承,靠雇佣长工耕种自己的田地为生,平时生活极为节俭和艰苦。后来,划分家庭成份,不管划分的对象平时生活怎么样,划分的标准就是有没有剥削过人。由于存在着雇佣长工,当时被认为是一种剥削行为,所以就将曾经从事过这些行为的3户家庭划为地主成分,划为地主后他们的田地和房产被没收,房子让给穷苦人家住,而他们则住贫下中农最差的草房。后来,土改中,店桥社区洪庄村民组李连奇是雇农,家中没房子,工作组就把他安排到小洼地主家住,从此小洼就有李姓的来历。小洼王姓原是店桥李铺人,后来招亲来此。钱姓老家是无为县人,和店桥乡陈指导员(在部队当科长,人称陈科长)是同母异父的兄弟,陈指导员来店桥乡工作后将他带到小洼,安排在地主家的房子居住。
贴春联是中国春节期间的重要习俗,寓意着辞旧迎新、增加喜庆的节日气氛,并寄托着人们对新年、新春和新生活的美好期盼。然而在张家小洼瓦屋村民组,至今仍保留着一个独特的习俗:春节不贴春联、不贴门庆(门头上方的剪纸)。
相传,一百多年前小洼瓦屋张家有一大户,主人是有名的大秀才,为人友善,不仅人缘好,而且写得一手好字。每年春节,小洼村庄以及周边村庄的人,都以得到他写的春联为荣。
有一年,张老爷和好友欧阳老爷从外工作回家过春节,路过罗河街时,顺便备些春节用品,从一家店铺购得一批门庆纸。两人付过钱后,准备离开,店家却叫嚷他们未给钱。两人理论,店家不仅不听争辩,还羞辱他们二人。两位老爷无法忍受这样的奇耻大辱,丢下门庆纸,愤然离开店铺。在路上,二人越想越气,不仅丢了钱还损了脸面,于是共同发誓:以后春节不用买这种门庆纸了。
张老爷回到家已是傍晚了,家里已经张灯结彩,准备过除夕了。但是张家大院挤满了早已等待的人群,他们纷纷拿着红纸,恳求张老爷写春联,张老爷顿时马不停蹄地写起来。过去写春联很麻烦,既要研墨,又要叠纸,张老爷累得腰酸背痛。直到第二天天快到亮了,张老爷突然想起自家的春联还没写,他赶紧写好春联安排家人去贴,没想到熬制贴春联的浆糊由于天冷被冻住,无法张贴。张老爷气不打一处来,联想到头天买门庆被羞辱一事,越想越气,于是说:“从我这代起,以后过年不准贴春联”,并发下毒誓。从此以后,张家小洼瓦屋一族(也叫大门里)过年不再贴春联、门庆纸。
在小洼的河边村民组有一个较大的石碾,直径二、三米。过去高桥和小洼村庄里的人都在此碾米,1958年随着高桥村第一台碾米机的问世,机械化作业代替了人工操作,碾渐渐地退出历史舞台。1972年为了方便交通,碾盘和碾砣被拆去担桥。
小洼故事多,潺潺的河,悠然的歌。
小洼人重视知识,重视教育,学风浓厚。十一届三中全会后,高桥村的第一位大学生就出在小洼。
张先道,罗河中学高中毕业,1978年9月以优异的成绩考入安徽师范大学。
小洼人深信知识改变命运,笃信勤能补拙。良好的学风如同璀璨的繁星,激发着求知的热情,照亮着成长的路途。小洼人自律,不懒惰,他们不怕失败,跌倒了,爬起来继续前行。多年来,小洼人才辈出,在各行各业崭露头角、建功立业的人才不可胜数。
乡村振兴使小洼的人居环境得到较大的改善,不仅山青水绿,而且灯亮路畅,村庄整洁干净。如今,小洼人正在自己的乐土憧憬未来,编织美好的梦想。(曾福来,安徽省庐江县罗河镇高桥村党委第一书记兼乡村振兴驻村工作队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