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6年“中国留法艺术学会会员作品展览会””,最后一任学会会长潘玉良与其他学会成员在展会门前的合影。
为庆祝中法建交60周年,安徽博物院与安徽省图书馆联合举办的“自强不息 美育报国——中国留法艺术学会的岁月长歌”日前正在展出。
看到消息,我最先想到的就是“留法三剑客”之吴冠中、赵无极、朱德群。我对“留法艺术天团”只鳞片爪的了解也主要来自这三位艺术大家的自传和传记。1921年8月13日,上海黄浦江上一声汽笛长鸣,搭乘100多名中国学生的法国邮船缓缓启航。此后,大批中国美术生赴法研习美术,在上世纪30年代初达到高潮。
没看清海报上的展览地址,可能是惯性使然,我想都没想,于是就跑错地方了。是省博庐阳馆而不是蜀山馆。庐阳馆,三孝口的老博物馆,在全新的城市参照物背景下,曾经宏伟的躯体变得低矮衰老了,但也像智慧老人一样,慈祥温暖。我只是担心,如何容得下“三剑客”,尤其是赵无极和朱德群气势磅礴、尺寸巨大的抽象油画呢。
博物馆东二楼。序言之后,就是一首诗《无题》,1922年吴大羽作于赴法留学途经红海的邮轮上。
海上的夜,今夜
海上没有星月乌黑
乌黑,风吹
挟着雨点:船前行,带着旅客……
年轻的吴大羽心中,燃烧着茫然与期待的火焰。
经过长达一个月的海上航行,来自中国的艺术青年从法国南部的马赛港踏上法兰西的土地。他们通常先在法国里昂中法大学学习语言,再进入里昂的美术学校学习艺术,最终奔赴心中的艺术殿堂——巴黎国立高等美术学院(以下简称“巴黎高美”)。
巴黎高美是世界公认的顶尖艺术学府,已有三百多年历史。该学院秉承文艺复兴时期的美学理念,重视历史题材画作和现实主义艺术的创作,并将素描人体写生作为其教学的基石,其倡导的学院体制是世界各地美术学院的标杆。
展览分为“共筑凌云志”、“上下求索路”、“拳拳忧国心”、“散作满天星”四个部分。第一部分最吸引我。1933年4月2日,常书鸿、刘开渠、滑田友等美术留学生,抱着“决意要导引中国紊乱着的艺术事业运动”的目的,在巴黎成立了“中国留法艺术学会”。
我许久凝视一张合影。1934年,留法艺术学会成员在常书鸿家中聚会(从左至右依次为常书鸿、陈芝秀、王临乙、陈士文、曾竹昭、吕斯百、韩乐然,见左下图)。他们是何等的风华正茂,又将掀起怎样的浩瀚波澜啊。学会活动一直延续到1950年代,先后聚集了112名会员,成为中国美术史上活动时间最长、组织最完备、成员最多、影响力最大的海外美术社团。
我挂念的“留法三剑客”并没有到齐。朱德群缺席,有赵无极的两幅小画,吴冠中的作品稍多。虽小有遗憾,但整体而言观感远超预期,112名“天团”成员中有70位“亲临现场”,呈现110件艺术品原作、油画、雕塑、水墨和文献。我比较熟悉的艺术大家有“敦煌守护神”常书鸿、“中国美术考古之父”王子云、“一代画魂”潘玉良,还有吴大羽、常玉、林徽因等人。展览如同一道岁月长廊,一幅绮丽的青春群像。
徜徉其间,我忽然感觉自己成了伍迪艾伦的电影《午夜巴黎》中的男主角吉尔。吉尔携未婚妻陪着岳父岳母来巴黎度假。午夜时分,他独自走在巴黎的街头,却被一辆路过的马车吸引住了。他随马车来到了一个名流派对,阴差阳错地结识了海明威、毕加索、菲茨杰拉德、达利、斯坦因等艺术大师,畅享了一顿“流动的盛宴”。
“中国留法艺术学会的大部分成员,在学成归来后选择将美术教育作为自己的终身事业。他们以巴黎高美为样本,把法国艺术院校的基本设置、教学理念带回国内。从20世纪初到新中国成立后,各大美术院校的创立和发展都与这些艺术前辈关系密切……从根本上改变了中国传统的美术教育方式,对现代中国画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展览导语)。(凌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