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安新闻客户端|安徽发布|省政府网微博|中安在线双微

设为首页

英文|简体|繁体

您当前的位置 : 徽文化 > 文坛皖军 > 文化动态

重温『窑洞对』

时间:2023-02-03 11:14:53

  新年伊始,我开启读书之旅,在墨香里追寻那份诗意与慰藉,让自己的精神世界更丰满。这次阅读的是《延安归来》,泛黄发旧的纸张,重温“窑洞对”。

  1945年7月1日,褚辅成、黄炎培、冷遹、傅斯年、左舜生、章伯钧六位国民参政员从重庆飞抵延安,与中共领导人共商国是,开展考察活动。黄炎培是当时著名的教育家、爱国民主人士,中国民主建国会的创始人。短短5天的延安之行,对当时年近古稀的黄炎培来说,像一道冲击波,让他对中国的光明前途有了新的信心,人生站上了新起点。回到重庆之后,黄炎培立即整理思绪,将5天的亲历感受,形成书稿《延安归来》。站在中华民族历史选择的关口,这本薄薄小册子,给全国同胞展示了延安和中国共产党人的真实风貌。

  这本74页的小册子,分为3个部分:第一部分是“延安归来答客问”,回答了10个重要问题,包括延安之行的动机、去延安的名义、对大局的看法、对延安的观感、延安的政治作风、与中共领导人谈话的经过、国共合作的前途等。第二部分是作者在延安五日所写的日记。第三部分是作者访问延安有感而作的《自重庆之延安》《延安去》两首诗。在书中,黄炎培申明“我们不是第三者,不是和事佬,我们也是国民,我们是有主张的,问题的利害已经明明白白,更没有怀疑的余地了。吾人服务,苟利于国,成败应非所计”。其拳拳爱国之情、爱国之心,溢于纸上。

  毛泽东邀请黄炎培等人作客,在窑洞中长谈了一个下午,探讨了如何才能跳出“历史周期率”的问题,从此延安“窑洞对”广为流传。对话中,毛泽东问黄炎培,在延安考察了几天之后有什么感想。黄炎培坦率地说:“我生六十多年,耳闻的不说,所亲眼看到的,真所谓‘其兴也勃焉’,‘其亡也忽焉’,一人,一家,一团体,一地方,乃至一国,不少单位都没有能跳出这周期率的支配力。大凡初时聚精会神,没有一事不用心,没有一人不卖力,也许那时艰难困苦,只有从万死中觅取一生。继而环境渐渐好转了,精神也就渐渐放下了。有的因为历时长久,自然地惰性发作,由少数演为多数,到风气养成,虽有大力,无法扭转,并且无法补救。也有为了区域一步步扩大了,它的扩大,有的出于自然发展,有的为功业欲所驱使,强求发展,到干部人才渐见竭蹶、艰于应付的时候,环境倒越加复杂起来了,控制力不免趋于薄弱了。一部历史,‘政怠宦成’的也有,‘人亡政息’的也有,‘求荣取辱’的也有。总之没有能跳出这周期率。中共诸君从过去到现在,我略略了解的,就是希望找出一条新路,来跳出这周期率的支配。”

  毛泽东回答说:“我们已经找到新路,我们能跳出这周期率。这条新路,就是民主。只有让人民来监督政府,政府才不敢松懈。只有人人起来负责,才不会人亡政息。”毛泽东之所以胸有成竹,就是因为他很早就在反复思考这个历史现象。在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心中,权力是人民给的。共产党人的责任,是向人民负责。当了人民的代表,必须代表得好。黄炎培对毛泽东的回答表示认同:“中共朋友最宝贵的精神,倒是不断地要好,不断地求进步,这种精神充分发挥出来,前途希望是无限的。”

  来自人民、依靠人民、为了人民,是中国共产党百年的发展逻辑和胜利密码。实现人民当家作主,是中国共产党矢志不渝的奋斗目标。在与黄炎培的对话中,毛泽东所讲到的民主,不是简单的选举民主,而是“让人民起来监督政府,政府才不敢松懈。只有人人起来负责,才不会人亡政息”的民主。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党通过领导人民创立工农兵代表苏维埃、参议会、各界人民代表会议等方式,探索人民民主的实现途径。党领导下的人民政权之所以“只见公仆不见官”,就是因为“公仆”时时刻刻在人民的监督之下。

  “窑洞对”的要义,是回答如何跳出治乱兴衰历史周期率、避免人亡政息、确保政权长期存在的问题。在“窑洞对”中,毛泽东同志给出了第一个答案,这就是让人民监督政府。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重温“窑洞对”,回答好“窑洞之问”,我们党又给出了“窑洞之问”的第二个答案:自我革命。一个饱经沧桑而初心不改的党,才能基业常青;一个铸就辉煌仍勇于自我革命的党,才能无坚不摧!

  巍巍宝塔山,高耸冲霄;滚滚延河水,奔腾不息。光辉的延安,是一幅巨匠笔下的瑰丽画卷。古朴厚重的黄,革命历史的红,生态清新的绿交织在一起,那般浓烈,那般绚烂。古城西北方向约五里,杨家岭革命旧址赫然在前。这里天蓝树绿,松柏挺拔,苍山凝翠,中央大礼堂雄姿屹立,鲜艳的党旗在礼堂顶端高高飘扬。延安时期,杨家岭是毛泽东居住时间最长的地方。三孔土窑洞,守望神州大地;一盏煤油灯,照亮革命前程。群山深处的杨家岭,见证着一个政党的成熟与壮大,诉说着一代伟人的情怀与风采。如今,站在窑洞前方,时光仿佛在穿越,把人们带回到历史现场,亲耳聆听70多年前那场彪炳百年党史的重要对谈。

  山河为证,岁月为名。甲申对、窑洞对、赶考对……从石库门到天安门,从兴业路到复兴路,从小小红船到巍巍巨轮,深山朗月下、如豆灯火中的几孔窑洞在百年党史上留下了不可磨灭的光辉印记。那里的一砖一石、一门一窗、一桌一椅,铭刻着永不褪色的“窑洞记忆”。新时代新征程,我们要立志当好“窑洞之问”的答卷人,在新的赶考路上继续考出好成绩。(潘诗颂)

中安在线官方微博,中安在线官方微信二维码
来源: 江淮时报  
相关新闻

中安在线版权所有 未经允许 请勿复制或镜像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皖B2-20080023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12082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