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安新闻客户端|安徽发布|省政府网微博|中安在线双微

设为首页

英文|简体|繁体

您当前的位置 : 徽文化 > 文坛皖军 > 文化动态

普及芜湖历史文化 《芜湖古今》功不可没

时间:2022-10-31 09:12:26

 

  在芜湖,但凡喜欢历史文化的人,几乎没有人不知道《芜湖古今》,这本书是新中国成立后第一本全面介绍芜湖文史知识的正式出版物,也是很多人关注芜湖历史文化的“引路者”。记者近日采访了该书的几位主创人员……

  一城一书千秋事

  事隔39年之后,谈及《芜湖古今》出版的前前后后,当时任职于芜湖市委党史资料征集办公室的姚永森先生感慨万千。姚永森不仅是这本书的主要作者之一,还参与了立项、创作,以及出版全过程。姚永森告诉记者,《芜湖古今》的问世有着很强的时代因素:进入上世纪八十年代,芜湖已经成为皖江地区改革开放最活跃地区之一,前来参观考察的外地朋友络绎不绝,但彼时的芜湖却拿不出一本介绍本地历史文化的专著,许多芜湖本地人对家乡文化的了解也十分有限。出版一册全面介绍芜湖、宣传芜湖的书籍,是顺理成章,更是箭在弦上。

  1981年,在时任市委书记傅大章的提议下,《芜湖古今》编纂工作正式启动,由姚永森和市文化局创作室的刘伯璜共同负责。姚永森说:“当时我只有33岁,刘伯璜也刚过40岁,都处于年富力强的状态。所以我俩接到任务后,工作热情非常高,立即着手开始准备。”作为一座有着2500年历史的古城,芜湖的历史文化资源十分丰富,如何舍取,是一件很伤脑筋的事。经过半个月的仔细推敲,姚永森和刘伯璜列出了一份详尽的目录,以历史沿革、经济史踪、重要史实、文化教育、历史人物、文化名人、风光人物、土特产品、风土人情9个章节涵盖芜湖历史文化的方方面面,经过审核,最终决定就按这个架构编纂。

  说到当年编写这本书时,姚永森还透露了一个鲜为人知的“内幕”——所有参与编写《芜湖古今》的人员,都不是专职,所以几乎所有参与者任务都很重。姚永森说,在外地出差,白天忙完工作,夜晚他会在旅馆里通宵达旦地赶写《芜湖古今》的稿件。当时,各方面条件也艰苦,所有的稿件都是一页页手写,姚永森笑着说:“当时出差总会拎着一个黑拎包,里面放着的就是沉沉的稿纸。一有空就写。”这期间,姚永森还与该书责任编辑、安徽人民出版社资深编辑龚浩不断通信、电话,沟通出版事宜。

  经过一年多的努力,1982年底,20万字的《芜湖古今》基本创作完毕。1983年5月,该书由安徽人民出版社正式出版发行,11500册的发行量,在当时同类书籍中也算是佼佼者了。据该书责任编辑龚浩生前回忆,此书后来又加印了1万本,送至铁山宾馆,成为上世纪八九十年代宣传芜湖的一张重要“名片”。

  当时,有关方面决定出版《芜湖古今》还有一个重要原因,当时全国不少地方已着手编修地方史志,芜湖同样也在筹备这项工作。因此,编写《芜湖古今》可以算是这项工作的一个起点,为后来《芜湖市志》编纂做了一次有益的尝试。

  一纸一页总关情

  《芜湖古今》的出版,牵动了许多人的心。有关方面在这本书的出版过程中给予了大力支持。翻开已经泛黄的书页,可以看到许多熟悉的名字。姚永森回忆,当时除了他和刘伯璜之外,该书的作者还有沈立华、李永发、晋加农、孙栋华、邵庆春、俞子徽等人,《芜湖日报》的两位记者徐明熙、周树卓的名字也赫然在列。有些重点稿件,诸如历史沿革、历史人物等章节,请当时任职于安徽师范大学教育系的濮之奇先生进行了审定。这些人,都是所在部门的“笔杆子”,因此,这本书的创作过程也可以称得上是上世纪八十年代初芜湖文史界的一次“群英会”。

  《芜湖古今》不仅在文字创作上可圈可点,装帧设计也颇费了一番心思。姚永森指着书的扉页说:“这幅淡雅隽秀的山水画底图,是当时市委宣传部副部长何瑞请文化局创研室的耿明所作,封面题签为张恺帆。封面设计请的是当时在画坛已经颇有名气的陈士修。”陈士修设计的封面,江帆点点中江塔、镜湖垂柳迎宾阁,寥寥几笔,一老一新两处极具代表性的芜湖美景便跃然纸上。姚永森介绍,陈士修当时刚过不惑之年,是安徽省包装装潢设计委员会委员、工艺美术设计师。在此之前,已经为多部书籍设计过封面。

  在该书的最后,附有两张精美的手绘地图,一张是上世纪八十年代的市区道路图,另一张是清末《芜湖县城池图》。这两张手绘地图,不仅形象地展示了芜湖的巨大变化,也镌刻着强烈的时代印记。该图的作者刘春生告诉记者,当年他刚23岁,在郊区文化馆专职从事美术宣传工作。有一天,父亲刘伯璜带回家两张草图,说出版社要求根据这两张草图,为《芜湖古今》绘制出芜湖古代和当下的地图。这是一份颇具挑战的任务,刘春生立即投入到紧张的创作之中。两张地图,刘春生足足画了一个多星期。他说:“我当时绘的幅面比较大,有两尺多宽。后来父亲拿去照相制版,缩小到现在我们看到的书里的样子。”

  由于当时条件的限制,《芜湖古今》尚存在着一些不足之处,有些文字还不够精准,有些史料的引用也略显简单,但瑕不掩瑜,普及芜湖历史文化,《芜湖古今》功不可没。(记者 郭青 文/图)

中安在线官方微博,中安在线官方微信二维码
来源: 芜湖日报  
相关新闻

中安在线版权所有 未经允许 请勿复制或镜像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皖B2-20080023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12082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