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安新闻客户端|安徽发布|省政府网微博|中安在线双微

设为首页

英文|简体|繁体

您当前的位置 : 徽文化 > 文坛皖军 > 文化动态

李 旭:高考,我的“半拉子工程”

时间:2022-06-08 08:44:57

  40年前那个流火的八月,一位17岁的懵懂少年,在豫东一个农家小院还在做着律师梦的午后,被邮递员送来的一纸师范大学通知书唤醒,结束了那本该继续复读的高考,也结束了高中时代和整个高中时代的律师大梦。这所高中,就是成语“杞人忧天”诞生地的杞县第一高级中学,位于县南30公里的蔡文姬故里圉镇,周边七、八个乡镇的数十万农民的后代都在这里求学。

  

  1982年高考开始实行预选制,应届5个班只有两人入选,当时每个班60多人,也就是300个应届高中生只有两人有资格参加高考。我之所以能弯道超车,考出了文科全校第二的成绩,无非就是坚持了这六个字:立志、苦读、方法。

  说起立志,我本是一个没啥志向的农家子,如果说有,那也只是想跟着舅舅学木工,长大当木匠。后来因为下地干活实在太苦,有一天豁然开窍,觉得还是上学好。我第一次发自内心地意识到,“农村的孩子除了考学别无出路”。后来又喜欢上“有志者还须是忘我的奋斗者”这句话。就是这两句话,醒目地写在茅草屋的土墙上,成为我高中时代的两把励志的利剑,两盏点亮心火的明灯。

  说起苦读,当心中有了长大后想成为一名律师的目标后,我便开始自觉地学习,内心的这种自发自动,比起母亲的柳条鞭子更加有力。无论刮风下雨,三九寒天,我给自己规定“晚十晨五”即晚上十点熄灯,早上5点起床的作息时间,3年来铁打不动。一个小闹钟就是我唯一的小伙伴。我家住在镇中心,高中在北关外离家不远,穿过1公里的南北大街就是全县创办的第一所高中,故称“一中”,县里那所新办的重点高中叫着“五中”。为了节约时间,每天念早自习,我是班里最后一个回家的,回家的路上一路小跑,早饭后返回学校的路上,还要背5个英语单词或10条成语,年复一日,积少成多,高中时一本《汉语成语小词典》差不多全背下来了。每天下午放学前,必须在操场打一个小时的篮球。晚自习中间,必须走出教室在操场跑步20分钟。到了最后的冲刺阶段,我还将被褥带到了教室,晚自习后就睡在教室右前方的一处空地里,逼着自己成为班里最后一个就寝最早一个起床的人。多年后一位女同学说我是拼命三郎,还把被褥搬到了教室,我竟忘记了还有这种事!内心有一团升腾的火,每天都有使不完的劲,盼望每日只有白天,没有黑夜。

  说起方法,我选择了文科,历史地理课程等我都是根据教材自编了一套全是知识点的简约版复习大纲,同学们纷纷向我借抄。我还从报刊上学会了一套三分钟“超觉静思法”,就是闭目三分钟,除去头脑中的任何杂念,让大脑处于暂时的真空状态,能尽快消除学习疲劳。我其实这是为三分钟后的学习腾空脑子,好让知识的清泉汩汩地流进来。

  1983年秋李旭入校河南师范大学(今河南大学)

  对于高考的结果,我是不服气的!后来很多年,我一直在为自己当年没有继续复读而遗憾。以我当时的学习状态,假如再复读一年,是一定会考个更好的大学的。小时候底子没打牢,知道学习也找到了学习窍门,却草草鸣啰收兵,推出战场。后来在大学四年的学习成绩证明,我以全年级134人总分第一、各科平均90.50分的成绩毕业,并又在三年后成为全镇考上的第一个研究生,说明我的学习是有潜力的。对于考试的心理素质,我也算是一流的了。就在县里大同中学参加高考的前夜,我还特地电影院看了一场电影放松自我,3天的考试临场状态超好,平时会的题目全都做出来了。

  1982年李旭母亲身后的茅草屋就是李旭高考前的“书房”

  假如——其实历史没有假设,人生也没有假如——少年时代可以重新来过,我一定不会放弃在最会学习、进步最快的高中时代,放弃学出最好成绩、考上最好大学的机会。“半拉子”高考导致了几十年后才看明白的“半拉子”人生,人生也成了“半拉子工程”。

  过往不可追,来者犹可期。高考属于人生的一个特定阶段,错过就永远错过了。高考,对于当年农家子弟来说,是改变命运的唯一机会,我抓住了这一机会,但也留下了诸多遗憾,年轻时多一份努力,多一份冒险精神,才能为自己的将来争取更多机会。只盼下一代我的一双未成年的儿女,将来在上海高考会双双有个好结果。

  作者简介:李旭,历史学硕士,中共党员。现为安徽出版集团时代出版传媒股份有限公司编辑委员会副主任兼重大出版工程办公室主任、编审。曾任河南人民出版社第六编辑室副主任、上海大学出版社副总编辑兼图书支部书记、安徽人民出版社副总编辑、时代新媒体出版社总编辑。

中安在线官方微博,中安在线官方微信二维码
来源: 人民日报社人民数字  
相关新闻

中安在线版权所有 未经允许 请勿复制或镜像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皖B2-20080023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12082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