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安新闻客户端|安徽发布|省政府网微博|中安在线双微

设为首页

英文|简体|繁体

您当前的位置 : 徽文化 > 文坛皖军 > 文化动态

《现代皖江文化概论》后记

时间:2021-05-11 09:34:48

  安庆现代历史人物群星灿烂,我在写《朱光潜大传》时,知道朱光潜与章伯钧、章道衡、徐中舒、李则刚等是同学,虽然都是家乡先贤,却无暇为他们及其他人一一写传。能否弥补这个缺憾呢?家乡先哲严耕望先生主张治史者要做一点“面”的研究,说:“作平面的划割,更不容易。因为时间前后固有关联,有影响,而同一时间的各项活动更彼此有关联有影响。所以研究问题不能太孤立,只在某一小点上做功夫;至少要注意到一个较大的平面,作‘面’的研究。”

  2017年华文出版社出版了我写的《皖江文化史》(自先秦至清代部分),是一次“面”上的研究。本书虽取名《现代皖江文化概论》,内容与笔法上,仍然是一部“史”书。因选题是先前定下的,不便修改,仍叫“概论”。但不影响本书在内容上与《皖江文化史》相衔接,相当于《皖江文化史》中册(民国部分)。很希望将来有机缘也能将《皖江文化史》下册(当代)写出来,完成一个系列。胡适先生写书,常常有上无下,是个教训。

  本书在文风上,仍采取了我喜欢的“叙事”方式,而避免了方志类词条式的、没有生气的笔法,穿插一些故事,这也是方苞所提倡的文风。笔法上,尽量采取了当事人的文章或回忆,多挑选一点相关人物有代表性的文字,以“一滴水见太阳”。古人主张述而不作,以尊重历史,“论”多必失。引用原汁原味的文献,比笔者间接的转述,更容易拉近读者与历史人物的距离,这也是胡适主张写人物的笔法。限于篇幅,本书只选择当事人一个或几个故事,不能面面俱到了。事实上,他们每个人的经历都能单独成书。

  写本书涉及很多资料,顺藤摸瓜,常常有意外所得。由徐中舒而及徐天闵、胡渊如,由潘伯鹰而及吴北江,由安徽大学而及杨亮功、何鲁、苏雪林等,因徐中舒而及清节堂、育正小学、清节堂织布厂的由来以及与胡竹芗的交往,由朱湘而知道他与杨亮功的过节,由吕露光教授母亲的一篇回忆文章而补充了陈遐文、郑启愚的资料等等,都是写本书的意外收获。

  本书许多内容相互交叉,分类故不能精准。而在一本书中,穷尽一个区域的故事是不可能的。如陆侃如、冯沅君夫妇、陈望道先生、周建人先生,虽在安庆教书却未留下多少文字。此外,任何史书作者,都只是“一个人”的历史观。马其昶写《桐城耆旧传》,担心不能收齐而冒渎古人,是有道理的。好在重要历史人物,甚至一些并不为大众熟悉的人和事,只要有文化史价值,我都尽量收入书中。另一方面,为避免部分内容与我已写的著作(如陈独秀、胡适、安庆佛教文化等)重复,定稿时根据编辑的意见删去了7万字。

  昔日,我曾住近圣街69号4年(1974-1977),因写此书。我知道杨亮功20世纪30年代即住近圣街38号,离我家旧址不远。此外,徐天闵家世居近圣街,潘季野曾在近圣街置房,胡子穆20世纪30年代曾安排安徽大学教授住在其近圣街的住宅,我20世纪70年代邻近话剧团宿舍区,民国时期是一家剧场,而新中国成立前夕,严凤英曾在枞阳唱戏的地方,就是我后来住过的枞阳县委大院……每读先贤轶事,感慨不尽。由此可知,人之所知何其少,而遗漏又何其多。朱洪

中安在线官方微博,中安在线官方微信二维码
来源: 安庆日报  
相关新闻

中安在线版权所有 未经允许 请勿复制或镜像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皖B2-20080023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12082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