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鸣笙
新华社曾有一则报道,披露了这样一则数据:1959年我国尚有368个剧种,截至2015年只剩下286个,相当于平均每两年就有3个剧种消失。事实上,不少地方的民间戏种或多或少、或重或轻地都面临着创作、表演、传承、传播等方面的问题,而这些都导向一个最根本的问题——生存。
当承载千年乡愁的老行当在去留彷徨、日渐式微时,如何让其从困境中突围、在市场中闯出生路?答案见仁见智,但一个比较合理而现实的做法就是培养观众。只有当人们了解戏曲文化、感受戏曲魅力、享受戏曲乐趣,他们才可能会亲近戏曲、成为拥趸;只有培育出新粉丝,开拓新市场,才能激活老行当的生命力,激发从业者的创造力。一句话:让当代人感受经典与时代的艺术“共振”,戏曲才有市场,发展才有希望。时下,我省不少地方“从娃娃抓起”,开展各具特色的“戏曲进校园”活动,通过学生喜闻乐见的方式,为他们说戏、唱戏,受到学生欢迎,即是一个很好的例子。
老行当要培育新粉丝。应该提醒的是,育“新粉”不仅需要提升创新能力,如怎样围绕观众,让传统融入现代、让艺术融入生活等,还需要努力克服各种“急”的心态——毕竟,培养观众是一项细活、慢活,来不得半点心浮气躁,更不能急功近利,譬如播种,培好土、善呵护,不望其速成,不诱于势利,时机成熟自然生根发芽、开花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