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颍上县城解放北路东侧170米处管仲商贸城内,有座纪念春秋时期齐国大政治家管仲和其好友鲍叔牙的合祠——管鲍祠。1986年,管鲍祠被安徽省人民政府公布为第二批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历史上,一代名相管仲曾辅助齐桓公成就霸业,他与鲍叔牙的“管鲍之交”被后人传诵……近日,记者走进这座有着数百年历史的管鲍祠,探访其中的故事。
修建始末
从管子祠到管鲍祠
来到管鲍祠大门口可见,祠大门上方书“管鲍祠”三个金色大字。进入后便能发现祠由门厅和正殿组成,正殿坐北向南,面阔3间,东西长11米、进深7米,采用民间硬山抬梁式建筑风格,屋面青色筒瓦盖顶,饰以五脊六兽。
院西侧有管仲衣冠冢,即“管仲墩”。墩前树碑两方,一书“管仲父墓”,为明万历十六年(1588年)河南按察司副使杨芳所题;一书“呜呼大政治家颍上管子之墓”,是民国十五年(1926年)县知事倪焕奎立。几株粗壮的翠柏,让墓园显得肃穆庄严。
沿院内甬道向前,过几处花坛,便来到管鲍祠正殿。正殿门口有幅楹联:佐霸肇开新政局,分金饶见故人情。殿内立着管仲、鲍叔牙的塑像,正殿内高悬“挚交万古”匾额,正殿厢房东西通道各修一孔四门,东曰“荐贤门”,西曰“分金园”。
在管鲍祠院内的几面墙上,以图文并茂的形式,讲述了管仲、鲍叔牙的故事,如“管鲍分金”“说鲍奉傅”“箭射小白”“鲍叔让贤”“管仲拜相”“九合诸侯”“病榻论相”……
“管鲍祠,原为管子祠,是管仲专祠,建设年代已经不可考。明万历六年(1578年),县令屠隆在祠内增祀鲍叔牙,并将祠改名为管鲍祠。”颍上县政协文史馆馆长鲍平介绍,当时屠隆见有管鲍史实而无管鲍之祠时非常感慨,于是广泛征求乡民、诸生意见,作出修建管鲍祠的决定,并“捐俸掊金”修建,后还作《管鲍祠碑记》以记其事。
管鲍之交
“生我者父母,知我者鲍子也”
管仲的生平事迹主要记载在《管仲列传》等史料中。据记载,管仲早年与鲍叔牙在一起游历各国,并合伙经商,因家贫常受鲍叔牙资助,成为挚友。后据记载,齐襄公因内乱被杀,当时管仲为公子纠的师傅,鲍叔牙为公子小白的师傅。管仲助公子纠与小白争君位,失败后,经鲍叔牙力荐,齐桓公(小白)不计前嫌任命其为上卿,并尊称为“仲父”。管仲为此发出感慨:“生我者父母,知我者鲍子也。”
近年来,经管子研究会理事冯传礼等人考证,管仲出生在今颍上县建颍乡的管谷村。管谷村北三里处有个鲍家庄,就是鲍叔牙的家乡。
管仲的治国理论也闻名于世,其在《管子》一书中提出“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他还主张政令应顺应民心,讲求“以法治国”“事断于法”,强调“礼义廉耻,国之四维”,重视道德教化。管仲以礼、义、廉、耻为国之四维,把精神文明建设提到关系国家存亡的高度。
在一些学者看来,管仲治国的方略,可为学者政要所研究、借鉴,而鲍叔牙交友荐贤的高风,则可为官者所学习。鲍叔牙宽厚博大的心胸,以及对朋友的宽容、体谅与理解,为交友者之榜样。
关于管仲与鲍叔牙,当地至今仍流传着他们的故事,其中就包括大家熟知的“射蛇让金”“管鲍分金”等。
近年来,颍上县大力弘扬管子文化、传承管子精神,行走在这片土地,总能与“管仲”不期而遇:打造出管仲老街、管子文化园;连续多年举办管子文化节……通过管子IP,打造城市消费新场景和文旅新地标,助力地方经济社会发展。
加强保护
曾三毁三修,后成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鲍平介绍,管鲍祠在修建之后,历经多次劫难。
明末,管鲍祠毁于战乱。崇祯十二年(1639年),当地官员重修管鲍祠;清嘉庆年间,重修的管鲍祠又毁于火灾;道光六年(1826年),对该祠进行再次重修;咸丰年间,又毁于大火。直到民国
二十二年(1933年),当地募资复建管鲍祠,才得以保存下来。
管鲍祠经历三毁三修之后,祠内当时还存正殿三间,堂内供管仲、鲍叔牙的牌位。南临大寺塘,东有“九合桥”,纪念管仲“九合诸侯”之功;西有“四维桥”,昭“礼义廉耻,国之四维”之意。西南有管仲衣冠冢“管仲墩”。
新中国成立后,政府重视文物保护工作,对管鲍祠进行了修缮。
1986年,管鲍祠被列为安徽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随后,政府拨款再次修缮管鲍祠,在祠前重建三间前门,修复了院墙等。(记者 储继明 文/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