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说皖南文士如林,那么皖北则武将频出。近代以来有名的将领除了捻军的张洛行、张宗禹、龚得树(涡阳)、任化邦(蒙城)、李士林(阜南),以及清朝将领和北洋政府上将姜桂题(亳州)、北洋水师将领黄祖莲(怀远),还有出自蒙城的保卫新疆、抗击倭寇的民族英雄清朝提督马玉昆。《清史稿》曾为他立传。
收复北疆
马玉昆,蒙城县马集镇人,字景山,生于道光十八年(1838年),世代务农,自幼家境贫寒。曾读私塾,少年习武,身材高大,臂力过人。清同治四年(1865年)马玉昆投奔清将宋庆,编入毅军,转战于安徽、河南、山东等地,围剿皖北起义的捻军,战功卓著,清廷赐勇号“振勇巴图鲁”(巴图鲁:满语,意为勇士,勇将)。后剿灭秦地回民造反,“数获胜”(《清史稿》),清廷更赐勇号“博奇巴图鲁”,赏穿黄马褂。马玉昆一路从弁目、千总、都司晋升为游击、副将,直至总兵、提督,深受重用。
清朝末年,帝国主义列强纷纷蚕食中国,沙俄帝国主义和英帝国主义十分猖狂。沙俄帝国主义深度插手新疆的分裂活动,煽风点火,撺掇支持封建大地主、反动领主反清自立,大搞分裂,企图浑水摸鱼,利用叛乱夺取新疆。同治三年(1864年)新疆发生大规模暴乱,遍及天山南北。各暴乱团伙互相攻杀,形成多股割据势力,致使清廷对南疆、北疆先后失去有效控制。沙俄帝国主义乘机唆使并武装中亚浩汗国(今乌兹别克斯坦)的将军阿古柏带兵攻入南疆,占领喀什,自立为“毕条勒可汗”(智者国王),沙俄帝国主义乘乱出兵占领我伊犁地区大片疆域。
同治九年(1870年),阿古柏向北侵略,攻占迪化(即今乌鲁木齐),翌年成立“哲德沙尔汗国”(七城王国),自立为国王。沙俄帝国主义立即通过阿古柏控制了我新疆广大领土,妄图把新疆从我大中华疆域中分割出去。光绪元年(1875年),清朝爱国大臣左宗棠自请入疆平叛,收复失地,抱定必死决心,抬棺西进。马玉昆时为左宗棠二百二十营大军中的副先锋,率先进入新疆,连战皆捷,夺取了昌吉、玛纳斯等地,直抵伪“哲德沙尔汗国”都城迪化。守卫迪化的悍将名叫黑瞎子。由于沙俄帝国主义给他装备了大威力的火炮,马玉昆久攻不下。马玉昆定计,示弱以骄兵,诱使黑瞎子带兵出城用刀矛弓矢冷兵器和敌人援助的少量火枪进攻,而弃用热兵器大炮。马玉昆身先士卒,率领大都来自蒙城的骁勇善战的兵将,左冲右突,奋力砍杀,黑瞎子当即毙命。马玉昆乘机攻进迪化,阿古柏仓皇出逃,北疆随即收复。大军接着南下,两年后的5月29日,阿古柏在库尔勒的喀拉沙尔被左宗棠部下以马玉昆为首的众将领追杀得精神崩溃,自杀身亡。南疆收回,伊犁光复,祖国的大好河山复为一统,从此再未丢失。
抗击倭寇
左宗棠大军获胜后,班师东归,马玉昆奉命留守新疆,屯兵13年。《清史稿》说“玉昆居西域先后十余年,收复名城以十数,暇辄使部下屯垦辟地利。”说得很简略,实际情况是他带兵军垦,鼓励民垦,凡开垦荒地的百姓,都按人口分给土地,按土地面积贷给种子。并且鼓励种树,开挖水渠,打井灌溉。马玉昆是和林则徐一样的开发新疆农垦事业的先驱之一。
光绪十五年,马玉昆调赴直隶(北京周边地区,包括今河北省、北京、天津和河南、山东的一部分)办理营务,统率毅字后军,后移驻旅顺。光绪十九年,补授太原镇总兵。这一年四月朝鲜全罗、忠清两道东学党起兵。倭寇借机出兵朝鲜,发动侵略。朝鲜王室难以招架,向清廷求援。清廷派叶志超为统帅,带领马玉昆、左宝贵、卫汝贵众位总兵共计35营一万五千余人前往朝鲜,拉开了甲午战争陆上战斗的序幕。
8月4日援军到达朝鲜首都平壤,主帅叶志超的芦榆军守卫西门,马玉昆的毅军守卫东门和大同江东岸,左宝贵的奉军守卫北门(玄武门)、牡丹台,卫汝贵的盛军守卫南门和西南门。倭寇兵力达到一万六千余人。尚未接战,叶志超便欲退避逃跑。左宝贵和马玉昆坚决抗敌。9月15日倭寇先冲击大同江,攻打东门,马玉昆亲冒炮火,挥刀督战,在大同江船桥里击退倭寇数次进攻,重创敌第九旅团,杀死倭酋和贼兵140人,杀伤290人。毅军将士同仇敌忾,奋勇杀敌,使倭寇遭受重大伤亡,倭寇被迫狼狈退出战场。倭寇作诗哀叹“此役不克旗下死,呜呼苦战船桥里”(见戚其章《甲午海战史》)。倭寇下午改攻北门,激战中倭寇箭矢射中左宝贵将军面门,左宝贵屹立不动,倭寇以为天神。但是随后一发炮弹打来,左宝贵将军壮烈牺牲,守军军心动摇,北门失守。主帅叶志超不但不调兵截击进城倭寇,夺回北门,反而趁当夜大雨弃城而逃。中途又遭倭寇伏击,残军狂奔500里逃回中国国境,卫汝贵亦随着逃回。唯马玉昆拼死苦战。由于孤军作战,不得不边打边退,也回到国内。
兵援朝鲜失败,日寇随即杀进东北,侵略中国。光绪二十年马玉昆随毅字军统领宋庆转战鸭绿江下游的九连城和凤凰城等地。他在海城太平山、西七里沟等地与倭寇激战,大量杀伤贼兵侵略者。激战中马玉昆的坐骑被击毙,他立即换马冲杀。他身负多处枪伤,力战不下火线。主将宋庆被围困未能突围而出,“庆坠马负创,玉昆抉围入,翼之出”(《清史稿》)。马玉昆立即带队反身杀回敌阵,救援主将和士卒,保护撤出。他高呼猛冲,如同旋风一般挥刀疾驰。就连日方战史也不得不承认,“此战中国之兵颇为顽强”,“绝无退却之色”(《甲午海战史》)。后又在田台庄、曹家湾子、感王寨连克倭寇。“以千余人抗强敌,毅然自全”(《清史稿》)。
心系家乡
马玉昆在援朝抗倭期间,军纪严明,秋毫无犯,尊重朝鲜民风,深受当地人的敬仰,加之骁勇善战,朝鲜人民把他比作唐朝的薛仁贵、明朝的戚继光,并称三人为“中国三杰”,“立庙以祭”(《重修蒙城县志》)。
光绪二十五年八国联军进攻中国,马玉昆时任直隶提督,率领武卫左军侧击用步枪重机枪大炮武装的敌人,直突敌阵。在距离天津15里的北仓,马玉昆率领武卫军3000人配合义和团英勇抗击。他骑着枣红马挥舞战刀指挥,如疾风暴雨一般奔袭杀敌。时值盛夏,大雨倾盆,积水没踝,将士们仍“奋勇酣战,无分昼夜,再接再厉”。经过10多日阻击缠斗,歼敌300多人。因无后援,退守京郊南苑。八国联军自广渠门攻进北京后,慈禧太后带着傀儡皇帝光绪出逃,马玉昆保驾西行。慈禧太后和光绪皇帝逃到西安,一路都是马玉昆护卫。第二年两宫回京后,清廷以马玉昆护驾有功,赐给大量金银绸缎,赏赐紫禁城和西苑门骑马殊荣。天津人民为了纪念这位爱国将领,在河北区和五马路之间修建一座马公祠祭拜。
马玉昆宅心仁厚,乐善好施,与士兵同吃住,官兵一致。他说:“每食皆一律,无厚薄分”。他的将士大多来自家乡蒙城以及周边涡阳、宿县、怀远等地,上下同心,相处融洽。他对家乡人民关怀备至,为助学兴教,培养人才,他在蒙城、涡阳兴办学堂,各捐银万两。又给颍州(今阜阳)学堂捐银三千两。此外,他还在家乡马集置祭田,修建界沟、葛沟两座石桥,设立马集义塾,让贫苦农民子弟免费入学读书。光绪三十二年(1906年),皖北一带大雨连月,洪水泛滥,灾民遍野。马玉昆筹集巨资赈济,选派官员前往安徽六安、河南周口等地购买粮食数万石,救济灾民,“存活甚众”。他时常教育僚属“为官多务聚积”,他还说:“贤而多财则损其志,愚而多财则益其过。”他教育子女“要俭以养德”,“人生一尚奢侈,则贪心欲生,不可不戒,素健饭而颗粒必珍惜。”他本人为官数十年,衣服鞋袜都是家中自制,从不穿金戴银,衣丝着绸。
光绪三十四年(1908年)八月十九日,马玉昆在通州防地因患痢疾,卒于军中,享年七十岁。清廷追赠太子太保衔,谥号曰武忠,赏加世袭二等轻车都尉,令家乡以及所立功的省份建立专祠,四时祭祀,国史馆立传,赏皇银3000两,归葬故乡。至今蒙城马集尚存马公府,供后人参观瞻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