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安新闻客户端|安徽发布|省政府网微博|中安在线双微

设为首页

英文|简体|繁体

您当前的位置 : 徽文化 > 名人 > 古代名人

话说汤和墓前神道碑(上) 

时间:2022-07-11 10:02:14

  汤和像  徐怀明 摄

  汤和墓神道碑  张建平 摄

  关于神道碑的位置

  古代社会等级森严。虽说有钱人皆可为逝者立碑,而神道碑却不是谁想立就能立的。因为它不单是身份地位的象征,一般还须得到皇帝恩准。位于我市龙子湖东岸、曹山南麓的汤和墓,完全具备立神道碑的资格。汤和为明朝开国功臣,生前已被封为光禄大夫、信国公,死后获谥襄武、追赠为东瓯王。其墓地为明太祖朱元璋钦赐,神道碑亦为其敕建。褒扬臣功、荣显皇恩,光明正大而名正言顺。

  尽管如此,人们今天游览汤和墓园,面对巍巍高耸的神道碑,还是会引起一些猜疑。难解之谜主要有三:一是神道碑的位置,二是神道碑建立的时间,三是神道碑上的文字为何被凿。笔者仅就见闻所及,说一说这三道谜题。

  先说神道碑的位置。

  说起神道碑,须先弄清什么是神道。说穿了,所谓神道,就是墓前的道路。它并非专供神仙行走的道路,而是供祭祀和瞻拜之用的人行道。一般是在坟墓(陵墓)修好以后,在墓前开辟出来供祭祀时举行迎神送神仪式的道路,故而称为神道。这里需要注意的,首先是神道碑的位置:一是它不能直接立在墓前供人观瞻,二是不能立在神道上挡路,只能是立在远离坟墓的神道入口一端。明乎此,也就明白它为什么被称为神道碑而不称墓碑了。就本人见闻所及,神道碑一般立于神道入口处的右侧。为什么?这与古人尚左、尚右的习俗有关:就观瞻、参拜者而言,右为上,为尊位;就墓主而言,则应位于神道远端的左侧,左为上,为尊位。

  以此衡量汤和墓前的神道碑,难免让人大惑不解。其神道大体呈南北走向,而神道碑的正确位置,应当位于其南端东侧华表(望柱)之外不远处。但是,它现在的实际位置不仅远离神道,而且位于神道的正前偏西方向,距离西侧华表大约还有50米之遥。这是怎么回事?上世纪80年代初,我曾就此事请教过当时的市博物馆馆长王奎三先生。据王老介绍:上世纪50年代,市有关部门在曹山南麓选址建东郊变电所。因为神道碑妨碍施工,被人推倒,断为三截,丢弃到现在的位置。后来文物部门虽然将它修复,却是就地立起,未能再移回原位。

  此事郁积在我心底已有些年头。特别是每当陪外地朋友前来参观时,总会涌起丝丝惆怅,还得费些口舌向友人加以解释。我每每在想,作为我市一处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将它移归正位,似乎更好。

  神道碑建立的时间

  我第一次观瞻汤和墓神道碑,是上世纪80年代重新立起不久。发现碑上的文字已被凿光。看样子,不像是“文革”期间遭到的破坏。究竟是什么人于何时凿掉的呢?当时我就感到很奇怪。据王奎三老人介绍:神道碑很可能是当初立起不久就被凿毁了。原因是:碑文出自明初大儒方孝孺之手,此事很可能与方孝孺被杀有关。

  其时“文革”尚未结束,汤和《圹志》(即墓志)刚出土不久,被移送到市科学宫广场露天存放。根据王馆长提示,我扪石辨读《圹志》,核对《明史·方孝孺传》等相关资料,认为王老的说法应属可信。

  要想弄清碑文被凿之事,须得先弄清神道碑建立的背景。

  据汤和《圹志》记载:汤和去世于洪武二十八年(1395)八月七日,同年十一月壬申(十二日)奉敕葬于曹山之原。我们知道,墓志与神道碑的最大区别,就是墓志须在逝者安葬之日随棺入圹,而神道碑的竖立往往会推后一段时间,有的几年、十几年,甚至几十年。那么,汤和墓神道碑究竟是什么时间立起来的呢?已经先期入土的墓志不可能提供答案。

  查四库全书方孝孺《逊志斋集》,其卷二十二收有方孝孺为汤和所撰这篇神道碑铭的底稿。所可惜者,文末未署完稿日期,当然更不可能预先确定将它刻石立碑的日期。

  明代大儒程敏政编有一部《明文衡》,也收有方氏这篇神道碑铭。而程敏政将立碑时间定为洪武三十一年九月,此说显然不确。因为方氏《汤公神道碑铭》一开头就说得很清楚:“洪武三十一年九月壬辰,皇帝御奉天門。故東甌襄武王之孫昱頓首言曰:‘先臣和没已三年,墓道之碑(按:应指碑材)已具,而未有刻文。惟陛下憫之,俾史臣有述焉’。制曰‘可’。臣昱至翰林以文為請,臣謹以其事聞,有詔:俾為之銘。臣乃言曰:……”云云。

  这段话意思繁复,特别是其中的五个“臣”字,若不熟悉那段史实以及当时办文办事的程序,头脑会被绕晕。这五个“臣”字,当然都是对“君”而言。第一个“先臣和”,指的是已经去世的汤和;第二个“史臣”,是指翰林院史官;第三个“臣昱”,是指汤和之孙汤昱;第四、第五个“臣”字,才是碑铭作者方孝孺自称。用今天的话说,这段话的意思就是:洪武三十一年九月壬辰(二十二日),皇帝驾御奉天門。東甌襄武王之孫汤昱叩头报告说:“我的祖父汤和去世已三年,墓道上的碑材已经准备好了,只是还没有碑文。恳请皇上怜悯,指派史官给撰写一篇。”得到皇帝恩准以后,汤昱便到翰林院求文。身为翰林院侍讲学士的方孝孺,再把此事郑重报告皇上,得到证实,于是奉旨撰文云云。

  这里除去办文办事的繁文缛节,需要注意的有三个问题:

  一是神道碑所称“洪武三十一年九月”,这里明言汤和去世已经三年。这是汤昱请求皇帝批准为其祖父撰写神道碑文的日期,其时任务尚未落实到方孝孺,当然不是方孝孺的完稿日期,更不是神道碑的立碑日期。程敏政将立碑时间定为洪武三十一年九月,显然有误。

  二是汤昱这次向皇帝报告求文之时,龙椅上坐的皇帝已经不是朱元璋。据《明史·太祖本纪》,朱元璋驾崩于洪武三十一年闰五月乙酉,可知此时龙椅上坐的已是皇太孙朱允炆。

  三是需要特别注意的,是当时的政治气氛。我们知道,朱元璋为了江山永固,晚年诛杀功臣相当残酷,当年一起打江山的弟兄们(异姓王侯)几乎被他诛杀殆尽。即便幸存下来的,也是人人自危。到汤和去世时,其功臣宿将虽已构不成对皇权的威胁,但是由于太子朱标死得早,朱元璋决定把皇位传给长孙朱允炆,此事难免引起其他皇子尤其是燕王朱棣的觊觎之心。于是,朱允炆继位不久即采纳几位大臣的意见,决定“削藩”,而燕王朱棣恰好也就借此机会发起了旨在夺权的“靖难之役”。这些年间,先是朱元璋杀功臣,接着是朱允炆削藩王,其政治气氛可想而知。汤和能够寿终正寝入土为安已属幸运,至于丧葬之类其它事体何敢妄加奢求。

  所以,我们所看到的,是汤和墓穴开凿得相当粗糙,不仅未施彩绘壁画,甚至连神龛、侧室等处裸露的岩石都未加处理。即便汤和墓志本身,也有两个细节值得注意:一是撰写人。我们知道,古人为永垂不朽,墓志铭一般都请名家撰写。而汤和儿孙大约出于当时人际关系过于敏感微妙的考虑,并未请名家铭墓,而是由其子汤醴亲撰。二是汤和墓志有志文而无铭文。所谓墓志铭,通常写法分为志文和铭文两部分。志文用散体,用于记述墓主业绩;铭文用韵文,用于颂扬墓主德行。汤和墓志有志文而无铭文,不知是不遑推敲,还是有难言之隐。如果说,墓志随棺入土,不至于再遭到掘墓毁棺,事情还好说一些,那么,请什么人撰写神道碑铭,那可是需要汤和儿孙大费掂量的。获得皇帝恩准以后,这便成为朝廷公事,作为任务落到了方孝孺头上。方孝孺瞻前顾后,字斟句酌,须得费些周章。除此之外,从碑文完稿到请人书丹再到刻石立碑,这一道道技术性工序,也需花费些时日。这样算下来,汤和墓神道碑立起之日,大约已临近南京陷落之时。

中安在线官方微博,中安在线官方微信二维码
来源: 蚌埠日报  
相关新闻

中安在线版权所有 未经允许 请勿复制或镜像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皖B2-20080023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12082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