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安新闻客户端|安徽发布|省政府网微博|中安在线双微

设为首页

英文|简体|繁体

您当前的位置 : 徽文化 > 名人 > 古代名人

文脉绵延庐州城 魁星高照才子乡

时间:2020-04-30 08:55:00

  ○李鸿章

  ○李天馥晚年杰作“接官亭”

  ○李府

  ○民国年间拍摄的一里三公墓

  ○余阙像

  ○蔡悉书法

  ○《进士登科录》所记蔡悉

  ○南唐状元伍乔

  ○余阙曾住在肥东的青阳山下

  ○诗人陈诗

  ○陈诗编纂的《皖雅初集》

  ○陈诗书法

  自古以来,庐州人才辈出,才子众多。载入史册和在民间口口相传的才子故事层出不穷。“庐州才子”,从古至今赢得了数不尽的赞誉。

  庐阳三贤和一里三公

  古庐州历史上杰出人物辈出,后人喜以“三”归纳之,比如庐阳三贤和一里三公。

  从前人们彰显贤达之人颇有讲究,女子立贞节牌坊,男子入乡贤祠或名宦祠。而名望更大的自然是载入方志、正史。庐阳三贤分别为宋之包拯、元之余阙、明之周玺;而一里三公指的是葬于合肥瑶海区大兴集的宋朝的包孝肃公、明朝的蔡文毅公、清朝的李文忠公。他们都是名垂青史的人物,更是闻名于世的“庐州才子”。

  庐阳三贤和一里三公中都有包拯,可见他的名望之大。其声誉不论在坊间、在庙堂都高山仰止,为历代民众所称颂。

  包拯(999-1062年),字希仁,庐州(今安徽合肥)人,北宋名臣。天圣五年(1027年),包拯登进士第。累迁监察御史,曾建议练兵选将、充实边备。历任三司户部判官,京东、陕西、河北路转运使。入朝担任三司户部副使,请求朝廷准许解盐通商买卖。改知谏院,多次论劾权贵。授龙图阁直学士、河北都转运使,移知瀛、扬诸州,再召入朝,历权知开封府、权御史中丞、三司使等职。嘉祐六年,任枢密副使。因曾任天章阁待制、龙图阁直学士,故世称“包待制”、“包龙图”。嘉祐七年(1062年),包拯逝世,年六十四。追赠礼部尚书,谥号“孝肃”,后世称其为“包孝肃”。有《包孝肃公奏议》传世。包拯廉洁公正、立朝刚毅,不附权贵,铁面无私,且英明决断,敢于替百姓申不平,故有“包青天”及“包公”之名,京师有“关节不到,有阎罗包老”之语。后世将他奉为神明崇拜,认为他是文曲星、奎星转世。

  在合肥,承载包公文化的景点有很多,如包公园,就是为纪念包拯而建。包拯因其幼时在包河香花墩(今天的包公祠)读书,在如今的合肥滨湖国家森林公园,还专门有为包公命名的香墩路。

  而在古庐州的历史上,除了包拯,还有很多贤士,元代的余阙、明代的周玺,就与包拯并称为庐阳三贤。

  余阙(1303-1358年),字廷心,一字天心,生于庐州(今安徽合肥)。元末官吏,先世为唐兀人,祖居今甘肃武威地区,是西夏人的后裔。其父沙刺臧卜为官庐州,余阙遂为合肥人。元惠宗元统元年(1333年),余阙以庐州路贯、河南行省乡试第二名的身份,中该科右榜会试第二名,殿试亦中第二名,赐进士及第,也是科举史上合肥可考的第三名文榜眼。余阙对权贵不阿谀奉承,敢于上书揭露权贵的劣迹。1352年余阙独守安庆,后因被困,城破,自刎。全家跳井,殉国身亡。余阙去世后,追赠官衔摅诚守正清忠谅节功臣、荣禄大夫,淮南等处行中书省平章政事、柱国。追封豳国公,谥号忠宣。

  周玺(1460-1506年),字天章,庐州(今安徽合肥)人,登弘治九年(公元1496年)丙辰科第三甲进士。明朝弘治、嘉靖年间,周玺为为官清正、耿直不阿的名士,《明史》中记载,周玺慷慨好言事,为官期间,多次进言,弹劾不法官员,后因屡次上奏弹劾,得罪大太监刘瑾,被诬陷罪名下狱拷打致死。虽然周玺在史书上的记载不过寥寥数语,但是在后人眼中,他的历史地位和宋朝的包拯、元朝的余阙是一样的,这也是后来周玺位尊为“庐阳三贤”之一的原因。

  老合肥人都知道“一里三公”的说法,即在合肥市东郊大兴镇的西南侧,前后不到一华里的范围内,原安葬着三位名噪一时的历史人物,他们分别是:包孝肃公(包拯)、蔡文毅公(蔡悉)和李文忠公(李鸿章),时人称“一里三公”,又称“一里葬三公”。

  蔡文毅公蔡悉生于公元1536年,卒于1615年,累任明朝湖广、两江、山东、福建、河南等地的地方官,最后任至南京尚宝司卿和国子监祭酒,位列九卿之重,正史为其列传以彰其功德。蔡文毅公最值得颂扬的是他对宋明理学的深入精到的研究,他融会贯通诸子百家之学,丰富和发展了中国儒家学术,晚年告老还乡后,仍以著述讲学为事。后人公认在一里三公之中,蔡文毅公的学识才华“当列三公之首而无愧也”。

  李文忠公李鸿章是清朝末期重臣,洋务运动的主要倡导者之一,淮军、北洋水师的创始人和统帅,官至直隶总督兼北洋通商大臣,授文华殿大学士。著有《李文忠公全集》。其与曾国藩、张之洞、左宗棠并称为“中兴四大名臣”,日本首相伊藤博文视其为“大清帝国中唯一有能耐可和世界列强一争长短之人”。

  三国名将“江东才子”

  合肥是著名的三国故里,三国是典型的战争年代,金戈铁马,血雨腥风,那是培养名将的沃土,其中,三国东吴时期的大都督周瑜,不仅是东汉末年最为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之一,更是风流倜傥、智勇双全、才华横溢的“江东第一才子”。

  “瑜长壮有资貌。”这是《三国志·周瑜传》中的描写,寥寥数语,写出了这位东吴统帅的仪表堂堂、玉树临风。而北宋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中也写道:“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儒生的斯文气质中更突显出一代英雄豪杰的洒脱。周瑜不光是样貌与气质鹤立鸡群,其才华更是不平凡。他六岁熟诵诗经,十岁研习兵书,天资聪颖,勤奋好学;他精于音乐,留下了“欲得周郎顾,时时误拂弦”的乐坛佳话;他丹阳借兵,江东立功,初露锋芒;他二十四岁娶小乔,任建威中郎将,二十六岁受命辅政;他殚精竭虑,创立水军;他团结老将,以德服人;他忠心事吴,智退蒋干;他征江夏,灭黄祖,三十四岁登坛挂帅,助孙策江东创业,又辅孙权立国。

  周瑜精通军事,是一个不可多得、绝无仅有的军事奇才。据正史记载,著名的赤壁之战中,周瑜是这场以少胜多战役的总指挥。在赤壁之战前,东吴的官僚贵族听闻曹操率八十万曹军南下,都惊慌失措,并上书劝降,唯有周瑜指出了曹操犯下的兵家大忌,协同大将程普沉着应战,打退了曹军。

  赤壁一战之后两年,周瑜从京口(今镇江)还江陵(今沙市),而道于巴丘(今湖南岳阳),由于长期征战,积劳成疾,箭伤复发病卒,时年36岁。周瑜英年早逝,讣闻东吴,孙权素服举哀,痛哭流涕曰:“公瑾有王佐之资,今忽短命,孤何赖哉!”遂决定丧当还吴,并迎周瑜灵柩于芜湖,“命厚葬于本乡”。在周瑜死后十几年,孙权仍念念不忘。后人有诗云:“赤壁遗雄烈,青年有俊声,弘声和雅意,杯酒谢良朋。曾喝三千斛,常驱十万兵,巴丘终命处,凭吊欲伤情。”

  《庐江县志》记曰:“周瑜墓在东门外二里许”。周瑜墓始建于建安十五年(210年)。明正统七年(1442年)重修,立“吴名将周公瑾之墓”碑碣。民国三十一年,筑墓成台,扩大了规模。2017年,由庐江县牵头重新修建,使焕然一新的周瑜文化园成为人们瞻仰、游览的文化胜地。

  南唐唯一有记载的状元

  我国历史上从唐武德五年(622年)正式开科取士,到清光绪三十一年(1905年)废止科举的近1300年间,历代大约开科750余次,共录取状元800多位(不包括“武状元”)。至今全国有案可稽的有名有姓的状元则为649位。其中,五代十国南唐唯一有记载的状元就是今合肥市庐江县的伍乔,这也是该县历史上唯一的一名状元。

  伍乔,庐江西南人。自幼聪颖异常,而且好学。他不满足当地的师资和学习条件,便溯江而上,到庐山求学。南宋马令《南唐书》载:“伍乔,庐江人。……居庐山国学,苦节自奋。”南唐保大十三年(955年),开科大试。伍乔在僧人资助下,只身赴金陵赶考。结果不负众望,他名列第一,荣登皇榜之首。其临场所作的《八卦赋》,受到主考官和当朝皇帝的赞赏,并将该文刻于碑上,立于国学门外,“以为永式”。中了状元后,他先后担任歙州司马、翰林考功员外郎、户部员外郎等职。

  伍乔毕生潜心于诗。他的诗作不反映重大题材的现实生活,多抒写自己的生活情趣。他喜欢选用山、水、竹、林、苔藓、闲云、野鹤、雾霭、月光等意象入诗,营造一种清幽闲淡的意境。他的答友人、游览题咏之诗句,多透露出他对闲云野鹤式隐逸生活的倾心向往。诸如:“向竹掩扉随鹤息,就溪安石学僧禅。”“鹤和云影宿高木,人带月光登古坛。”“更疑独泛渔舟者,便是其中旧隐人”等。

  伍乔诗作的另一特点是“幽细”、“寒苦”。其代表作有《冬日道中》:“去去天涯无定期,瘦童羸马共依依。暮烟江口客来绝,寒叶岭头人住稀。带雪野风吹旅思,入云山火照行衣。钓台吟阁苍洲在,应为初心未得归。”南宋著名诗人陆游评“伍乔……力于学诗,调苦寒,每有瘦童羸马之叹”。明代锺惺、谭元春的《唐诗归》卷三六析伍乔诗:“幽细。结得有景,却是中晚气调。”《南唐书》、《十国春秋》、《全唐诗》、《补五代史艺文志》等诗文集均收有伍乔诗作。

  北宋开宝九年(976年),南唐已亡。伍乔不愿为仕,隐于九华山。晚年回归故里,病卒。享年70余。《嘉庆一统志》载:“伍乔墓在庐江南马场冈”(今庐江县城南门外)。清光绪《庐江县志·冢墓》卷十六:“伍乔墓在庐江县马场冈,居民耕田得碑为验。其母墓在柴埠渡南岗(今庐江县泥河镇境内),有碑。”

  “第二包公”清初相国

  清代合肥文化繁荣,人才鼎盛,相国就出了两位,除广为人知的清末相国李鸿章,清初还有一位相国李天馥,这也是一位响当当的“庐州才子”。

  李天馥(1635-1699年),清初江南合肥人。其生于官宦世家、书香门第,祖上一直受敕世袭庐州卫左所百户,世代好读书、乐行善。父亲李万化,善诗文,“性至孝……有诗文名”。母亲瞿氏贤淑明理,工于诗书,又深识大义。李天馥天资聪颖,幼时在母亲教导下学习诗书,七岁会写诗,被人们誉为神童。

  天资高迈的李天馥进入私塾读书,曾师从明代理学名臣蔡悉之孙辈蔡国旭,深受蔡悉理学影响。他志向高远,更加刻苦勤奋,常手不释卷,勤力苦读至深夜,十几岁就几乎遍读经史子集和百家著述。每次写的文章,都在同龄人中出类拔萃。少年时期,李天馥已崭露头角,才名远扬。

  因为随家人避难永城时入了永城籍,所以顺治十四年(1657年)秋,李天馥以永城籍参加河南乡试,中举人。顺治十五年(1658年)春,李天馥赴京城参加殿试,考中进士,名次为三甲一百零九名。选为翰林院庶吉士。

  入翰林院后,李天馥不仅遍读经史百家之书,而且用心钻研经世致用之学,才名藉甚。康熙十六年(1677年),42岁的李天馥升为内阁学士兼礼部侍郎,在清代是从二品的官级,已经位列高官行列。此后,李天馥仕途平坦。康熙十八年(1679年),李天馥担任经筵讲官,向康熙皇帝讲论经史,同时也评论当时军国大事和古今政治沿革利弊,并敢将自己的见解向皇帝述说,很受康熙的器重。

  康熙二十年(1681年),46岁的李天馥任户部左侍郎。康熙二十三年(1684年)9月,转吏部侍郎。康熙二十七年(1688年)后,53岁的李天馥擢工部尚书、刑部尚书、兵部尚书,官级升至从一品。康熙三十年(1691年)六月,转吏部尚书,时年56岁。这个官职为中央六部尚书之首,掌管全国官吏的任免、考课、升降、调动、封勋等事务,位高权重。

  身为合肥人,李天馥对合肥籍先贤包拯推崇备至,著名景点包公祠正殿上,还悬挂着李天馥曾书写的篆书匾额——高风岳立。他少年时即崇尚包拯的廉洁和孝行,在许多诗文中称赞包公,为官后同样表现出清正廉洁、刚正不阿的浩然正气,被后人誉为“合肥第二包公”。

  李天馥位居高位,但始终清正廉洁。《清史稿》记载:“(李天馥)寻擢户部侍郎,调吏部。杜绝苞苴,严峻一无所私,铨政称平。”他公正公平,不徇私情,杜绝贿赂,考核官吏政绩公平无私。在刚刚履任户部的时候,就有人想行贿送“苞苴”(送礼),被李天馥严词拒绝:“吾一日在部,汝曹无望兹事之行也。”众人吓得变了脸色,皆缩手相戒。李天馥为官期间,刚正不阿,清正廉洁,受到人们的赞扬和爱戴。

  康熙三十一年(1692年)10月,为官多年、政绩卓著的李天馥升为武英殿大学士。人称“李相国”,诰授光禄大夫,谥号“文定”。《清史稿·李天馥传》载:“三十一年,拜武英殿大学士。上曰:‘机务重任,不可用喜事人。天馥老成清慎,学行俱优,朕知其必不生事。’”李天馥为官清正廉洁,扬清激浊,勤政爱民,重视选拔寒门优秀人才,经邦治国,政绩卓著,深受康熙器重。他一生为官,又一生治学,既是有为的政治家,又是著名的一代文宗。著有《容斋千首诗》、《容斋诗余》、《古宫词》等。

  李天馥晚年定居合肥以后,不仅没有给当地政府和百姓找麻烦,反而,做了许多有益于地方的好事。有一个事情可以说明问题,清朝的时候有个规定,比当地官员职位大的如巡抚或王公大臣等莅临合肥,庐州知府与合肥县令都迎接到城外10里之处。有一次一位朝廷命官到合肥视察,庐州知府与合肥县令恭请李天馥陪同出城迎接,李天馥觉得这个繁文缛节太劳神伤财了,就叫庐州知府与合肥县令出德胜门在稻香楼那里迎接即可。朝廷命官为此大发脾气,李天馥却冷冷地说,当今皇上见了我都礼让三分,难到还要老夫惧你不成。那位朝廷命官赶忙赔着笑脸。此后,合肥地方就在此地盖了个接官亭,不管官大官小都在这里迎接。大家都说,李天馥扭转了官场上一个陋习。

  百年诗坛地魁星

  “魁星”,古代天文学中二十八宿之一,是我国神话中主宰文章兴衰的神。“地魁星”,乃著名历史小说《水浒传》一百单八将中,排名第37位的“神机军师朱武”。

  二十世纪80年代,国学大师,著名诗人、词人、古典文学研究专家、苏州大学终身教授钱仲联先生编著《近百年诗坛点将录》,将晚清至民国时期近百年间全国诗坛百余名诗人,按其诗作艺术的客观标准、学术价值及其社会影响力排座位,庐江县籍诗人陈诗排名第37位,誉其为“百年诗坛地魁星”。

  陈诗,今合肥市庐江县庐城镇石虎村人,其可谓是近代安徽诗界不可多得的奇才之一,在晚清至民国诗坛上占有较为重要的一席。陈诗原名叫陈於诗,少年时代一直在广东生活,十五岁时随父亲回到庐江家乡。起初,陈於诗跟随家乡诗人张瑞亭学习写诗。光绪中期,祖籍庐江沙湖山的“清末四公子”之一、淮军名将吴长庆的公子吴保初(其余三人是陈三立、谭嗣同、丁惠康)回乡探亲。是年,吴保初只有20余岁,已在京城为官,其诗作在诗坛上已崭露头角,并享有一定声誉。吴、陈两家仅一山坡之隔,机会难得,嗜诗如命的陈诗岂肯错过?急携诗作前往就正。时陈诗年长吴保初五岁,但他十分虔诚地“以年长师事年小”,拜吴保初为师,“执弟子礼甚恭”,学业日精,成就近代诗坛一段佳话。

  行礼拜师后,吴保初认为“陈於诗”这个名字中的於字不怎么雅致,建议去掉。陈於诗依言,遂定名为陈诗。

  光绪二十六年(1900年),陈诗跟随老师吴保初离开家乡庐江到了上海。在上海,经过吴保初的介绍,他认识了近代词人、学者、大清光绪帝妃(珍妃)之师文廷式。文廷式慧眼识才,初见陈诗就认为“孺子可教”,因此在有关诗歌的写作上倾力指点。继而,由文、吴二位引见,又先后结识了末代皇帝溥仪之师郑孝胥,著名维新派人物、“戊戌六君子”之一谭嗣同,近代同光体诗派重要代表人物陈三立,著名的诗人、汉学家冒广生等社会名流。“沪滨人文薮,同类尽为朋”,相互唱和切磋诗艺,陈诗眼界大开,诗缘大畅,诗艺大进。

  而真正让陈诗崭露头角、诗名大振的是一次天韻阁赋诗。光绪二十七年(1901年),冒广生从江苏如皋来到上海,在天韻阁大摆酒宴,招待这班沪上诗友。陈诗也受邀参与其中。酒席上,陈诗作了一首《冒鹤亭孝廉招饮天韻阁即席赋诗送陆彤士刑部入都鹤亭南返》,诗的内容是:“七月欲尽天微风,木樨乱发花丛丛。芝田别馆峙城北,夷光髣髴居墙东。绿蘋小字擅词翰,香君异代将毋同。拂絃清怨入流水,峄山竟有孤生桐。如皋冒君旧词客,薄暮走马章台中。华镫九穗耀白日,张筵折简殊悤悤。须臾宾客一时集,广席八九相横纵。方回诗坛好身手,惜哉未疾潜房栊。觥觥曹陆与吴质,狂歌撃钵酣笙镛。鲰生末座亦殊幸,怀铅握椠难为功。主人逸兴忽飙举,蒲萄兀兀倾千钟。復社往事二百载,座中欢少侯朝宗。朅来风会愈变易,五洲重译相交通。塵塵亘古既难復,渺渺来叶将谁雄?改弦更张策良是,如闻万岁呼高嵩。泉流风发不容遏,瘦羊博士歌年丰。诸公才调济时傑,燕马北驭南飞鸿。明日快意折杨柳,酒船拍浮甘长终。”这首诗收录在陈诗的《據梧集》中,是本集里最长的一首。有意思的是,当时章士钊因故没能参加,后来他读到诗中“座中欢少侯朝宗”的句子,认为侯生就是自己。而前面的“峄山竟有孤生桐”一句更是让他心旌神驰,干脆将自己的笔名“秋桐”改为“孤桐”,可见这首诗影响之广之深。

  陈诗一生钟情诗歌,其诗歌从数量到质量在近代安徽诗歌史上都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诗人夏敬观对其“白首一贞士,诗名满天下”的评价亦恰当中肯。纵观他一生追逐诗歌的足迹,除了十五岁随父回到家乡庐江和晚年为编撰家乡文献史志回来的那段时光,大部分时间都是旅居上海,其间还穿插着一段西北边陲行的经历。在他众多诗歌作品里,描写家乡的诗篇构成他诗集中不可或缺的经典。他的诗集里有《凤台山馆诗钞》、《凤台山馆诗续钞》,这个凤台山一般认为就是今天庐江泥河的凤台山,诗人曾为此特地做了注释:“飞鸟恋故林,行云时復停。客子念故乡,梦寐春山青。吾庐西南陬,凤台列云屛……思吾凤台好,馆舍籍以名……”在《甲戌纪旱三首》之二中,当诗人听闻家乡大旱,也当即赋诗表达其关切担忧:“甲戌岁大旱,客子言其乡,皖北庐江县,肇于隋与唐……今年五六月,雨泽悭穹苍。黄陂湖水涸,廿里衢路行。湖泽且如此,山村无稻粱。”

  通讯员汪德生合肥晚报ZAKER合肥记者秦鸣

  (图片均为资料图)

中安在线官方微博,中安在线官方微信二维码
来源: 合肥晚报  
相关新闻

中安在线版权所有 未经允许 请勿复制或镜像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皖B2-20080023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12082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