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安新闻客户端|安徽发布|省政府网微博|中安在线双微

设为首页

英文|简体|繁体

您当前的位置 : 徽文化 > 名人 > 古代名人

刘大櫆的文章大业

时间:2018-03-19 09:08:00

  刘大櫆主编的《歙县志》

  刘大櫆作品

  在桐城派三祖中,刘大櫆居承前启后的中间位置。与方苞、姚鼐两人相较,他的境况稍显特别。论科举仕宦,他未中举,仅任教谕,官卑位低,而方、姚皆曾金榜题名,显于仕途;论才气学识,他优于才气,然义理不如方,学识不如姚。即便如此,他能矗立三祖之列,这主要归功于他的文学才能及成就。方东树就曾称评三祖之中,方之学,刘之才,姚之识,各有偏胜。可以说,刘大櫆以其文才赢得了“生前身后名”。

  行文之道,在乎神气

  一个文学大家,除了要有不同凡响的文学创作外,还应有闪耀智慧光芒的文学思想。刘大櫆亦不例外。他在文学思想上,除了服膺老师方苞的“义法”说外,还广泛汲取前人的文论思想智慧,融汇贯通,自成一家之言。这主要集中在他的《论文偶记》。虽是偶记随笔,短小零碎,但吉光片羽,皆金玉珠贝,自有内在理路。

  刘大櫆对桐城派的理论建树,首推他的“神气”说。他以神气论文,并非独创。之前,不少文论家都有相似的表述,如早在汉魏时期,曹操的儿子曹丕就标举“文以气为主”。刘大櫆所提的“神气”说,是对前贤文学思想的继承和发展。他说:“行文之道,神为主,气辅之。”所谓“神”,指作家的主体精神贯穿在文章中的神采;所谓“气”,指流灌于文章肌体中的生气以及由此生成的气势。这二者之间的关系,刘大櫆说:“神者,气之主;气者,神之用。”显然,神是气的主宰,气是神的体现,神气相依无间,构成文章之魂,统摄全篇。不过,无论是谈神,还是论气,终究玄乎了一些,难以捉摸。这也是前人论“神气”的不足之处。

  刘大櫆的高明或突破之处,在于他把“神气”落实到音节字句上来,将抽象的理论具体化,易于操作。他认为:“盖音节者,神气之迹也;字句者,音节之矩也。神气不可见,于音节见之;音节无可准,以字句准之。”文章的灵魂固然是神气,但它不能不以文字形式呈现,文字中的声音、节奏体现出神气贯充运行的痕迹,而字与句就是音节的外化与规定。神气虽不能直接见到,但可从音节处见到,而音节又必须依靠字句来确定。字句的声调高低、节奏快慢影响着神气的起伏波动。他说,如果音节高亮,那么神气必高昂;如果音节低沉,那么神气必衰弱。同样,如果一句之中,或多一字,或少一字;一字之中,或平声,或仄声;同一平声字,或阴平,或阳平;同一仄声字,或上声,或去声,或入声,其音节都不一样。因此,无论是论文,还是作文、学文,每个环节都要重视字句音节,以便因声求气。就论文言,要神气音节并重;就作文言,要将神气落实为字句音节;就学文言,要能从字句音节中体会到作品中蕴含的神气。

  可以说,刘大櫆的“因声求气”说,涉及到了文学语言艺术的本质问题。本来,谈神气音节在诗学中比较常见,而刘大櫆把它引入到文论领域,这就推进了散文的诗化、艺术化,这是一种创新。他注重字句音节,也影响到弟子姚鼐。姚鼐就说过学写诗、古文辞必须要从声音证入,不知声音,舍此道去求他方,终究是门外汉。

  在文章审美上,刘大櫆提出了“文章十二贵”说。他认为文要贵奇、贵高、贵大、贵远、贵简、贵疏、贵变、贵瘦、贵华、贵参差、贵去陈言、贵品藻。这些虽涉及文章学的诸多方面,但主要还是谈文学审美问题。尤其是“文贵品藻”,强调文章贵在品评风格,有综括前面“十一贵”之意,这“十一贵”都可看作“品藻”的具体内容和表现形态。刘大櫆崇尚“雄”和“逸”,它们是“品藻之最贵者”,这实际上划分出两类不同的文章风格,对姚鼐提出阴阳刚柔文章风格论可能有所启示。

  概言之,刘大櫆的文论特色明显,自成一家。他将文学提升为一种“能事”,侧重突出神气音节的地位,这增强了桐城派文章学的文学本体意识,并将文章由政用引向审美的轨道。

  文体多样,笔含灼见

  刘大櫆的文章创作丰富,文体多样,有论说、序跋、书信、游记、碑传、祭文等。这些文类,也常见于清代其他文人的文集中。不过,不同的作家,因其禀赋、才性、学识等因素的差异,所写文章体现出的思想境界和艺术成就也不一样。与方苞、姚鼐相比,刘大櫆的文章在思想内容上尤显特别。

  近代学人刘师培说:“凡桐城古文家无不治宋儒之学以欺世盗名,唯海峰稍有思想。”他的话虽有些偏激,但也指出刘大櫆不是一个固守宋儒思想的文士,而能发些超俗之言。这在其论说文中表现尤为明显。如《天道》三篇,阐明了他的天道观。他说:“天道,盖浑然无知者也。”无论是日月星辰,还是山川河流、芸芸众生,都有其自身的运动规律,并不受到天的支配。他讲天道的最终目的,在于讲人事。他斥责“天不怜民”,甚至说:“天之于民,名为生之,而其实杀之也。”他还认为人世间的福善祸淫、穷通寿夭都是为人所召,与天道无关,所谓因果报应之说,并不可信。《息争》一文,阐发了他的学术观。他对唐代韩愈排斥佛老,宋代洛党、蜀党之争、朱、陆之异同,都给予了批评,说:“天地之气化,万变不穷,则天下之理亦不可以一端尽。”他还认为孔子能成为圣人,在于“恢然有余,而于物无所不包”。这种包容并蓄的学术理念,在学术史上有积极意义,对以后姚鼐提出“义理、考据、辞章”三者相济说有一定的影响。《汪烈女传》也是一篇奇文,谈儒家君臣伦理问题,他认为“君臣以义合”,双方相合,则臣留;双方不合,则臣去。这跟“夫妇以恩合”不一样。故他说:“以臣之食禄为受君之恩,吾之所不知也。”这样的观点,明显偏离了程朱理学的要求,离经叛道的意味非常浓厚。

  他的山水游记,也写得不同于方苞、姚鼐,别具特色。如方苞的《游雁荡记》《记寻大龙湫瀑布》,姚鼐的《登泰山记》,大抵谨守义法,写景简略,重在寄寓,篇幅并不长。而刘大櫆《游黄山记》《游浮山记》,客观写实,移步换景,铺陈景色,极尽形容之能事,波澜壮观,文采照耀。这种游记面貌在桐城派散文中也较为罕见。

  至于刘大櫆写人叙事的文章,如《章大家行略》《胡孝子传》《吴贞女传》《张复斋传》《伯兄奉之先生墓志铭》《舅氏杨君权厝志》《下殇子张十二郎圹铭》等,成功刻画了章大家、胡其爱、吴满妤、张召华、刘大宾、杨穉棠、张若盼等诸多人物形象。这类文章在写法上与方、姚大体相似,往往择取几个事件或细节,寥寥数笔,将人物刻画得栩栩如生。这也是桐城派文章的拿手好戏。

  刘大櫆的文章,也有些缺点。李慈铭《越缦堂读书记》说:“桐城刘大櫆诗文皆不能成家,其文尤乏佳处,虽稍有气魄而粗疏太甚。其生平于古人文法亦甚留心,而所作往往轶于轨度;又或模仿成拙,转多可笑。”其言虽过于贬低了刘大櫆,但也不无道理。如刘大櫆文多有摹仿韩愈文之处,有时未能做到如盐入水,了无痕迹;有些文章藻采过于绚丽,越出了义法和雅洁的规制;有些寿序、墓志,为应酬而作,较为空疏。

  气肆才雄,奇纵多变

  《清国史·文苑传》评价刘大櫆的文章:“兼集《庄》《骚》《左》《史》、韩、柳、欧、苏之长,其气肆,其才雄,其波澜壮阔。”这个评价抓住了刘文的个性化特色。“气肆”,指其文气势充沛,铺张扬厉;“才雄”,指其文才力雄健;“波澜壮阔”,指其文结构曲折回复,奇纵跌宕,千变万态。

  以名篇《海舶三集序》为例。《海舶三集》是徐葆光出使琉球期间所作的一部诗集。徐葆光在康熙五十七年被任命为琉球副使,执行册封任务。方苞当时还为此写了《送徐亮直册封琉球序》。刘大櫆为这部诗集作序,已是徐氏刻印诗集的二十多年后了,当时徐已归老于家。诗序写得别有新意,侧重于表彰徐葆光出使琉球,时刻以国事君命为重,能够临危不惧,从容吟诗。在行文上亦翻空出奇,波澜壮阔,变化多端,既显才力,又逞气势。序文开篇,起笔峭立,不落窠臼,写泛舟江淮,云兴风起,惊涛生,骇浪作,舟人仆夫相向失色;接着进一步说在渺渺无垠的大海上,人们面对惊涛巨浪,往往会魄动神丧;由此笔锋突转,却说有“神勇”者在海浪中仍能俯仰自如,吟咏自适。行文至此,称赞徐葆光的“神勇”似乎呼之欲出了。出人意料,作者却说“余谓不然”,笔意又为之翻转。他解释原因:“人臣悬君父之命于心,大如日轮,响如霆轰,则其于外物也,视之而不见其形,听之而不闻其声。”这几句可谓文章核心,暗示着徐葆光能以使命为重,故履险如夷,吟咏自适。至文章收束时,作序缘起才点破。全文没有从正面写人和诗,而是从侧面着墨,构思新奇,布局巧妙,措词得体,笔法多变。当然,序文也鲜明地体现出了刘大櫆奔放横溢的才气,其中的排比句式尤能助添气势。刘大櫆为表现人臣以国事为重,心无外物,写道:“彼其视海水之荡潏,如重茵莞席之安;视崇岛之峌当前,如翠屏之列、几砚之陈;视百灵怪物之出没而沉浮,如佳花、美竹、奇石之星罗于苑囿。”这里连用的三个排比句,表意充分,贯气充沛。

  刘大櫆的文章中,饱含雄直之气的较多,比如论说文《天道》《雷说》《观化》《骡说》等,书信《答吴殿麟书》《答周君书》等,善用博喻,排比句、长句,行文毫不拘谨,才气纵横,开阖有度,疏放有致。刘大櫆高足吴定评其师文章“倾江灌河,气盖八紘”,虽有点过誉,但也确实指出了刘文气势宏阔的风貌。当然,刘大櫆也有一些气敛神凝的文章,大多与叙事写人有关,如名篇《樵髯传》,写樵髯翁程骏的奇行逸事,有意敛气行文,仅在结尾说“余悲之而作《樵髯传》”,方才打开情感闸门,宣泄哀情。

  可以说,刘大櫆文章,既能遵守方苞的“义法”规矩,写得雅洁通顺,体现出桐城古文的共性特征。同时,他又汲取了子书的排荡奇诡、史传的跌宕起伏、汉赋的铺张扬厉、唐宋古文的错落有姿,文风变得奔放奇崛,宏肆炫烂,显示出鲜明的个性特征。这种偏于阳刚的审美风貌,迥异于桐城文章以阴柔为美的主流,别具意义。

  艰难困苦,玉汝于成。刘大櫆的人生经历坎坷蹭蹬,可谓“一生襟抱未曾开”。崎岖世路磨炼了他的性情,也锻铸了他的才气。他以其文论贡献和文学成就奠定了在桐城派阵营中的宗师地位,成为在文学史上不可忽视的人物。

  (作者系安庆师范大学文学院副教授,文学博士)

中安在线官方微博,中安在线官方微信二维码
来源: 安庆晚报  
相关新闻

中安在线版权所有 未经允许 请勿复制或镜像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皖B2-20080023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12082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