洋蛇灯第11代传承人邵二勇。
国家级非遗肥东洋蛇灯。
鸟瞰“洋蛇灯”很壮观。
印象
刚刚过去的乙巳蛇年春节,是首个“非遗版”中国年,国家级非遗肥东洋蛇灯万众瞩目,人民日报、新华社、央视等众多媒体纷纷聚焦,将这一传统艺术的独特魅力展现给国内外观众。
“洋蛇灯”出彩又出圈,早已不是稀罕事。它不仅是一场视觉盛宴,更是一种文化自信的展示。多年来,它一步步走出乡村,迈向更广阔的天地。
早在1984年合肥举办第一届庐州灯会,“洋蛇灯”就首次从偏僻的山村走向繁华的城市,随后数次走上央视的舞台。2008年6月,“洋蛇灯”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如今,历经600多年的传承与发展,古老的“洋蛇灯”以其复杂的工艺、独特的玩法和精彩的表演,穿越历史,生生不息。这背后离不开一群默默坚守的“守艺人”,一代传一代,从未间断。
2018年底,邵二勇从父亲邵传付手中接过沉甸甸的接力棒。作为洋蛇灯第11代传承人,他正站在新的起点,肩负着传承与创新的重任。而如何在新时代保护好、发扬光大这一门传统艺术,是摆放在他面前的一道必答题。
对话
坚守祖训,传承非遗瑰宝
合肥晚报:今年春节,肥东大邵“洋蛇灯”火出了圈,您知道吗?
邵二勇:自2020年以来,今年是最火的一年。今年是蛇年,又是首个“非遗版”春节,“洋蛇灯”是国家级非遗,受到了很多地方的表演邀请。我们在肥东撮街、包公故里文化园、和睦湖公园、长临河六家畈,合肥市区的逍遥津公园、骆岗公园以及安徽亳州一共表演了9场。等到3月1日,农历二月二龙抬头,还要再表演一场。
今年所到之处特别受欢迎,围观的人也特别多,很多外地的朋友得到消息后也专程赶来,要一睹“洋蛇灯”的风采和魅力。国内外很多媒体进行了实况报道,还有很多观众通过各种网络平台进行宣推,据不完全统计,传播量达到5000万+。
合肥晚报:听说“洋蛇灯”有“每18年舞一次”的传统习俗,这个习俗还在坚守吗?
邵二勇:对,“每18年蛇翻一次身”,这是我们邵姓家族世世代代口口相传的祖训,肯定会一直坚守下去。每18年玩一次,一次增加一节,每次赶上都是大邵村最隆重的节日。上一次玩是2019年春节,在我印象中那一年的规模和气势盛大空前,有3万多人涌来观看这一文化盛宴。那一年,蛇长136米,47节,老中青三代130多人共同协作。大年初四出灯,连续舞5晚后收灯。我们不仅在本村舞,还会去邻村,方圆两公里左右的周边村庄都会走一趟,有时甚至一夜不睡,舞个通宵。玩灯前,我们还要遵守很多礼仪和习俗,比如吃素、进香祭拜、打扫庭院,不能口出秽言等,规矩很多。
随着时代的发展,人们对传统文化越来越热衷,“洋蛇灯”的表演机会越来越多,舞台也越来越大,但在我们大邵村“每18年舞一次”的祖训不会变。
合肥晚报:听上去非常有仪式感。“洋蛇灯”已有600多年的历史,给我们讲讲“洋蛇灯”的来历吧。
邵二勇:“洋蛇灯”起源于元末明初大邵村一个美丽的传说。600多年前,一对邵姓婆媳为躲避元兵迫害,在东山一个山洞里栖息。不巧,正好遇见明兵追赶元兵,元兵也到山洞藏身,见婆媳二人,欲图不轨。婆媳反抗呼救,这时,山风大作,雷电交加,暴雨倾盆,一条数丈长的白蟒飞下山崖,直扑山洞,口吐蛇珠,直逼元兵,元兵惊散逃遁,婆媳得救,相安无事。三月后,媳妇生下一子取名“思明”。当邵思明18岁时,母亲告之其事,他知恩图报,发动全村扎洋蛇灯玩耍,纪念这一逢凶化吉的事件。
期待走出国门,舞向世界
合肥晚报:“洋蛇灯”的制作工艺复杂,舞蹈表演独具匠心,堪称一项文化大工程,那又是如何传承和发展的呢?
邵二勇:“洋蛇灯”技艺包括两个方面,扎制和玩耍。在大邵村,就是通过父亲教授子女,长辈教育晚辈的方式,通过现场扎制、玩耍的示范加以巩固。扎制的工艺复杂,绑、扎、凿、勾、翘、压、衬等方法,从蛇珠到蛇头,再至蛇身及蛇尾,扎制技巧均不相同,且难以用现代机器生产所代替,是大邵村历代民间艺人们集体智慧的结晶,全凭老艺人口传手教,师徒传承。
我7岁就跟着父亲学扎制了,制作“洋蛇灯”不仅需要技巧,更需要耐心和细心,每一个环节都不能马虎,因为这是对先辈们传承下来的技艺的尊重。关于玩耍,我们也有祖训,就是18岁成年了才能参加。过去,这些技艺是传男不传女,现在女性也参加扎制工艺了。村子里舞蛇,最好的观赏位置都是留给妇女和儿童的,这也是她们的一种参与方式。
合肥晚报:对于很多非遗技艺来说,都会面临青黄不接的断层问题,作为“洋蛇灯”第11代传承人,您觉得肩头的担子重吗?
邵二勇:感觉肩膀沉甸甸的。现在,我们这里玩灯的大多是中老年人,年轻人有的上大学去了,有的外出工作了,但是只要我们有演出,绝大多数人都会赶回来,贡献一份自己的力量。有人认为大邵洋蛇灯只是我们邵姓家族在玩,那是过去,现在也有很多邵姓的女婿、亲家加入进来,旁姓也有不少。对于老的传统技艺来说,都会面临断层的问题。可喜的是,现在国家特别重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各级政府部门也大力支持。“洋蛇灯”已经成为合肥市乃至安徽省的一张文化名片,为了更好地传承下去,省非遗保护中心通过全程拍摄、记录“洋蛇灯”扎制、玩耍、开灯、收灯全过程,以视频、图片和文字形式完整地将“洋蛇灯”非遗记忆留存下来,以便后代更好地学习传承。肥东县和包公镇也通过组织、接待学生、专家、学者、群众实地参观、讲解,以及在县博物馆展示、开展非遗进校园讲座等方式,将“洋蛇灯”这项国家级非遗不断传承推广下去。
我也一直在思考,传统艺术要想发扬光大,必须与时俱进,吸引更多年轻人的关注。为此,我们也积极探索创新,将现代科技与洋蛇灯相结合。尝试在洋蛇灯的制作中加入LED灯,使其在夜晚更加绚丽夺目;同时,利用互联网平台,通过短视频、直播等形式,向更多人展示洋蛇灯的制作过程和表演场景。
“洋蛇灯”不仅仅是一种表演艺术,更是我们民族文化的瑰宝,我们有责任有义务让更多人了解它、喜爱它。期待在不久后的将来,“洋蛇灯”可以走出国门,舞向世界,让更多人看到我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美。(记者 秦鸣 通讯员 黄燕飞 肥东文旅供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