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阳工作室中展示的各种刺绣与剪纸作品。
刘阳展示刺绣产品——虎头帽。
每周末,数十名孩子就会来到刘阳的非遗工作室学习刺绣和剪纸。
门外的庐州大道车水马龙、熙熙攘攘;门内的工作台上,刀剪穿梭、针下生花,演绎着古老非遗手工的独特魅力。2016年起,作为县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萧县刺绣、剪纸的代表性传承人,“包河好人”刘阳在家门口开设非遗工作室,用双手守护着古老技艺。
传统技艺不缺匠人
缺的是传承与坚持
刘阳的非遗工作室位于庐州大道与洞庭湖路交口的金榈园金街三楼。
一进门,记者便被陈列的各种剪纸与刺绣作品所吸引:虎头鞋、虎头帽、折扇、刺绣挂件、水墨剪纸……还有很多记者说不上名字的工艺品。
刘阳今年39岁,宿州市萧县人,2007年大学毕业后,在合肥的某服装企业从事服装设计师,2016年她从企业辞职后,在家门口的滨湖世纪社区金翰居委会开设了非遗工作室。
“我从小就喜欢画画,这与我家庭氛围有关。”刘阳一边收拾刚完成的剪纸绣花样,一边跟记者说着曾经的往事。
刘阳与萧县刺绣、剪纸的缘分,始于儿时。“我母亲专门给人剪纸、刺绣,那会儿农闲时就会把做好的剪纸、刺绣拿到集市上卖,贴补家用,村里人也会不时来家里定制。”
耳濡目染下,从小刘阳便对一针一线、一刀一剪的奇妙世界充满好奇。
起初,拿起剪刀、绣针的手满是稚嫩与笨拙,无数次被针扎、剪伤,可她眼中对技艺的炽热从未熄灭。日复一日,年复一年,从临摹简单图案,到独立创作复杂作品,刘阳逐渐成长为技艺精湛的匠人。能够从小在这种氛围下学习剪纸、刺绣,对于刘阳来说是幸福的。
最终选择这条道路,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大学老师的教诲,“传统技艺并不缺匠人,缺的是将技艺传承下来的坚持,每一个匠人应该有责任将其传承下去,生生不息!”
从寥寥数人到座无虚席
剪纸、刺绣走近年轻人
工作室安静的环境,正好满足刘阳创作和教学的需要。除了周末带孩子们在此教授画画,平时她都会一个人潜心艺术创作。
“教画画只是用来养活自己,我的初心还是想将萧县刺绣与剪纸这两个非遗项目传承下去。”刘阳告诉记者,2016年那会孩子不是很多,所以居委会的场地够用了。
随着报名的孩子逐渐增多,2021年,刘阳在金榈园金街三楼租了这个场地,200平方米三间教室、一间工作室。
每到周末,数十名孩子就会来到刘阳的非遗工作室,在学习画画结束后,附赠学习刺绣和剪纸,男孩学剪纸、女孩学刺绣。
“家长不仅把孩子送来学习,还通过各种途径将我们的非遗产品宣传出去,让更多的人知道、了解萧县刺绣与剪纸。”在刘阳看来,正是因为大家的支持,给了她坚持做下去的动力。
除了教学,刘阳还主动走进社区、学校,参与各类非遗体验活动,耐心讲解每一种针法、刀法,手把手示范。
从最初的寥寥数人到如今的座无虚席,刘阳的这份坚持终于有了回报,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开始对这两项古老技艺产生兴趣。
希望刺绣与剪纸
未来能享誉全国
“剪纸、刺绣这种技艺需要时间去沉淀,像做虎头鞋、虎头帽过程中,‘捻虎须’这项我母亲的手法可谓炉火纯青,我至今都没办法达到她的水平。”刘阳表示。
在她看来,“非遗传承不能守旧,要想发展就得不断创新。”刘阳随手拿了身边的一只虎头鞋挂件举例。
“你看这个虎头鞋,现在已经很少有孩子去穿,也就没有制作的市场,这样下去很可能就会失传。”刘阳表示,此路不通就换个赛道,她将虎头鞋小型化,用途从穿着类改为装饰类的挂件,成为一种文创产品后市场就会接踵而来。
除了思路,在剪纸技艺上,刘阳还积极学习和探索。传统的刺绣图案多为花鸟鱼虫、神话传说,刘阳在保留经典元素的基础上,融入现代时尚元素。
比如,她将城市地标、流行卡通形象等设计进刺绣作品,让古老刺绣瞬间焕发出时尚活力。在剪纸方面,刘阳突破传统红纸单色限制,尝试运用彩色纸张、拼贴等技法,创作出立体剪纸作品,丰富了剪纸艺术的表现力。
“我一直有个梦想,就是让具有安徽民间特色的刺绣与剪纸走向全国。”刘阳表示,萧县刺绣与剪纸这两项指尖上的非遗艺术,尽管地属皖北,但它们也是安徽的,承载着安徽人民的智慧与情感。(记者 王峰 文/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