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节前夕,我来到凤阳县文化馆,采访国家级非遗凤阳花鼓的传承故事,体会到非遗代表性传承人的坚守与努力,感受时代活力激活非遗魅力,为美好生活和文旅融合增光添彩。
在凤阳县文化馆大礼堂,凤阳花鼓省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肖庆红带领一群孩子排练花鼓节目。鼓声阵阵,锣声铿锵,孩子们舞动手中的花鼓,踮着碎步转圈,眼里有光,脸颊带笑。在文化馆花鼓传习所的墙上,挂满奖状和照片,记录着凤阳花鼓的辉煌历史。谈起花鼓,肖庆红滔滔不绝,眼中闪烁着真挚的热爱。
30多年来,肖庆红一直致力于凤阳花鼓的传承创新。这些年,她奔波于凤阳各乡镇文化站、中小学、社区以及全国各地,还受邀赴美国、意大利等国演出,讲述凤阳花鼓故事,传授凤阳花鼓技艺。2023年,她和同事们创新编排了全国首套凤阳花鼓“工间课间操”,将花鼓表演与凤阳民歌结合,既展现优美舞姿、传统韵味,同时又能强身健体,在全县机关、企事业单位和学校推广普及。“仅在安徽省,现在就活跃着1000多支花鼓队伍!”肖庆红欣慰地说。
走进小岗村“当年农家”景区,游客的脚步为一个个别具特色的非遗工作室、工坊而停留。打一会凤阳花鼓、描一笔凤阳凤画、吹两下凤阳唢呐……是外地游客体味凤阳风情的最好方式。在紧邻景区的凤阳县小岗小学,肖庆红的学生吴晓彤这些年义务开设凤阳花鼓兴趣班,而今在夕阳下的操场上,教师张田田接替了吴晓彤,又在带领一群同学“咚咚锵”地在操练。“我们的花鼓队不断走向更大的舞台,孩子们变得更阳光自信了。”
凤阳县现有非遗代表性项目名录共计10类45项,节奏欢快的凤阳花鼓是一个璀璨的代表。非遗传承离不开自发自觉,像肖庆红、吴晓彤这样的人越来越多,保护传承机制也越来越完善,优秀传统技艺不断找到与现代生活的连接点,不但能“活”下来,还能焕发新光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