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安新闻客户端|安徽发布|省政府网微博|中安在线双微

设为首页

英文|简体|繁体

您当前的位置 : 徽文化 > 徽学 > 徽学流派

文庙、文昌宫 与小学堂

时间:2018-05-30 09:03:00

  ○复建后的文昌宫大成殿。

  ○官立城西两等小学堂,即位于四牌楼2010年搬迁前的合肥市育新小学旧址。

  ○今天的江淮大戏院就是当年文昌宫大致位置。

  假如我们尝试着穿梭在历史的长河中寻觅合肥教育的脉络,你会发现这是个崇尚以诗书传家的城市。今天小学校放学时的熙熙攘攘,不过是历史上文庙热闹场景的再现。

  提起文庙,许多地方都有,那里是古代的官办教育机构,和私学一起见证了中国教育的发展历程。

  翻查史料,“教育”一词最早见于《孟子·尽心上》:“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说文解字》解释说,“教,上所施下所效”;“育,养子使作善也”,教育就是教诲培育的意思。中国古代教育,除了私人广设教坛以外,官学教育起了不可估量的作用,包括中央官学教育和地方官学教育。

  从前合肥读书人常去的地方有两处,一是文庙,二是文昌宫。

  现在的文庙位于蒙城路与安庆路交口东北角,是一处复建的中国传统建筑,雕梁画栋,古色古香,散发着浓烈的书卷气。合肥市人民政府在那里竖立了一块碑刻,上面详细地介绍了文庙的来龙去脉:“学宫,宋时为景贤书院,清乾隆年间重修改为学宫,即文庙。前至前大街(今安庆路),后至后大街(今淮河路),自南向北依次建有棂星门、泮池桥、戟门、月台、大成殿、明伦堂等,另有配殿、礼门、崇圣祠等附属建筑,大成殿中供至圣先师孔子位,两厢配颜子、孟子等人之位。”

  从中我们可以得知,所谓文庙,就是学宫,是中国古代地方官学的办学形式。自西汉景帝时文翁在蜀郡设学宫开始,天下郡国皆设学宫。至汉平帝元年开始建立了地方学制度。按制度规定,郡曰学,县道邑侯国曰校,乡曰庠,聚曰序,学校名称即由此而来。东汉出现了“学校如林,庠序盈门”的局面。魏晋南北朝地方官学衰废,“空有建学之名,而无弘道之实”。

  唐代为中国封建社会的“盛世”,其前期教育事业空前发展,地方官学繁盛。府州县学的学生一般系下级官吏及庶民子弟,所以内容虽以《九经》(三礼三传易书诗)为主,但要求较低,只要达到通一经或“未通经,精神聪悟,有文词史学者”,即可毕业。宋辽金时期,除辽金亦设有地方学校之外,宋代地方官学在学校经管方面有如下特点:首先设置主管地方教育的行政官员,各路置提举学事司,掌管路州县学政;第二,实行三舍制度(上舍、内舍、外舍);第三,划拨学田,保障经费;第四,教学内容以“经术衍义训导诸生,掌其课式之事,而纠正不为规者”,与汉唐以来的地方儒学别无二致。元代地方官学制度比较完备,在各路府州县内,均有相应学校,但事实上有名无实,并未普遍设立。

  明代早在明太祖朱元璋立国之初,既在全国诸府州县普遍设立府州县学,最盛时期,全国共计有学校1700余所。清代基本上沿袭明代学校的规模。

  而“庐州府学”始建于唐朝会昌年间,宋朝时一度改为景贤书院,一直到清朝乾隆年间重修改为学宫。据有关文献记载,明朝时,四川省西充县人马金就任庐州知府后,特别重视教育,发展了景贤书院,培养才子。《中国人名大辞典》载文说:“马金所至有惠政,民庙祀之。”时称“天下清廉第一”。

  历史上,“庐州府学”几经兴替,屡遭战火。1853年,“庐州府学”被焚烧殆尽。后来,李鸿章的弟弟李鹤章重新将其修复。

  说起这段历史,不得不说到李府和“庐州府学”的历史渊源。李鸿章20岁时被庐州府学选为优贡,当时,李鸿章的父亲李文安在京为官,他立即来信催促李鸿章北上准备来年的顺天乡试。李鸿章不负父望。第二年乡试一举高中,但1845年的会试却落了榜。在父亲李文安的介绍下,李鸿章拜在曾国藩门下,学习经世之学,为以后的事业奠定了基础。开始,曾国藩并没有轻易答应李文安收李鸿章为弟子,要先看看李鸿章诗文功夫再说,李文安于是送上儿子的近作,其中有一首写道:

  丈夫只手把吴钩,意气高于百尺楼;

  一万年来谁著史,三千里外欲封侯;

  出山志在登鳌顶,何日身才入凤池;

  倘无驷马高车日,誓不重回故里车;

  即今馆阁须才日,是我文章报国年;

  马是出群休恋栈,燕辞故垒更图新;

  徧交海内知名士,去访京师有道人。

  曾国藩看后觉得李鸿章有大家气魄,称其“才可大用”。1847年,李鸿章考中丁未科二甲十三名进士,朝考改翰林院庶吉士,以24岁的年龄便走完了八股考试的全过程。我们姑且不去评价这位李大人的是非功过,但这位从“庐州府学”走出的“李合肥”的确在某种程度上为当时的合肥人争了光,以至于有民谚云:会说合肥话,就把洋刀挎。

  旧时拜谒文庙是有讲究的,首先进棂星门时要行礼。棂星原本称灵星,是主管风调雨顺的。宋代时,儒家把孔子与天相配,所以孔庙中都筑有灵星门楼,用以祭祀孔子。演变到后代,人们觉得把祭祀灵星当作祭祀孔子十分勉强,又见门的形状好像窗棂,就把“灵星”改为“棂星”了。

  然后是过状元桥,规矩是依次而行,暗喻可以源源不断地考中状元;再是向大成殿里供奉的孔子牌位磕头,求其保佑求学顺利;最后是爬“笔架山”,并从状元井里汲一瓶水,传说饮后可以文思泉涌。

  笔架山的旧址就在学宫的西北角部分,是一座风化岩垒叠起来的小土山,《县志·傅郭城图》标注为“笔架山”。有关专家介绍,笔架山原是潜山的一部分,从历史遗留下来的资料和现存的地形地貌分析来看,历史上潜山的占地范围大致上应西起今环城西路的东侧,东边接近六安路的西侧,北起淮河西路南侧,南至安庆路北侧的范围内,这座小山自公元585年建立金斗城以来,历经近1500年的雨打风吹,加上地理环境变迁和人为挖山平地搞建设等因素,遂逐渐形成了“笔架山”和“卫山”两个相互独立的小山头。上世纪40年代末50年代初,笔架山已经只是一个小土包了,高约5米,宽约25米,上面还有一间小房子。20世纪80年代建设城隍庙又占用了一部分。其余部分,于1986年建设蒙城路时铲平。

  和文庙一样,过去许多地方也都有文昌宫,有的叫文昌宫庙,主要供奉的是相传掌管人间禄籍文运的文昌帝君及其化身魁星、瘟祖。文昌帝君在中国具有极大的影响,历朝帝王皆提倡天下学宫者要建“文昌宫”、做“文昌会”来祭祀文昌。文昌文化以其“崇文、重教、明理、修身、助人、行善”为主要特点,得到世人广泛认同。有的地方人们还把文昌与孔子并列,比如四川就有“北有孔子、南有文昌”之说。

  历史上合肥的文昌宫大致位置在今天的江淮大戏院那里,也是庐州城当地士绅、文人墨客常去的地方,因为文昌星君是掌管着地方文运的,读书人要想金榜题名那绝对要去拜文昌帝君的,就像现在的孩子参加高考之前,要请名师专家辅导一样,那时的学子参加乡试、会试,也绝对要到文昌宫拜一拜的。

  合肥在明朝时就有了文昌宫,后被烧毁,清末时文昌宫又被修复。大殿里供奉着文昌帝君,神像前并排摆着几个蒲团,前面是一个香案,前来参拜的人络绎不绝,尤其是到几个传统节日,以及即将举行乡试、会试的前夕,许多有钱人家还往旁边的功德箱里投钱。

  都说现在的孩子辛苦,小小的年纪就要应付那么多的考试,期中考试,期末考试,中考,高考,20岁以前,基本上是与各种各样的考试为伴。

  不过,了解了过去的各种考试,你就为生在当代而庆幸了。据说合肥有一位前清秀才,考白了胡子也没有高中皇榜,倒是他的孙子20多岁就留洋英国,回来后在洋学堂里谋得个教授的差事,终于为家里光宗耀祖了。老秀才撰写一副对联贴在自家的门上,上联是:县考难,府考难,院考尤难,四十八年才入泮;下联是哲学好,理学好,医学更好,二十四岁就留洋。

  文昌宫在1905年时被改造成官立合肥城东小学堂。首任堂长名叫金巽甫,他接受了许多新思想,办学认真负责,注重人才培养,德高望重,城东小学堂也被誉为“乡校楷模”。后来,为纪念合肥籍的辛亥革命上将范鸿仙,城东小学改名为鸿仙小学。

  合肥的近代教育始于清朝末年,当时西学东进,废除科举呼声日益高涨,朝廷为了维持统治地位,不得不顺应潮流,先是宣布实施所谓的“新政”,后又颁布了《钦定学堂章程》,要求各省广设中小学堂。1905年那一年,合肥几乎是同时创办了三所新式小学,即私立育才初等小学堂,官立城东两等小学堂,官立城西两等小学堂。

  如今,只有官立城西两等小学堂还在,即合肥市育新小学。

  今天,中国的家长尤其重视孩子的教育,了解一点合肥的教育发展脉络,应该不无裨益。李云胜

中安在线官方微博,中安在线官方微信二维码
来源: 合肥晚报  
相关新闻

中安在线版权所有 未经允许 请勿复制或镜像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皖B2-20080023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12082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