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安新闻客户端|安徽发布|省政府网微博|中安在线双微

设为首页

英文|简体|繁体

您当前的位置 : 徽文化 > 徽学 > 徽学流派

黄社:一个曾经声名显赫的社团

时间:2018-05-14 09:26:00

  □黄亦白

  现在人们对“黄社”这个名称非常陌生,在黄山地方典籍中没有只字片语,在百度网络上搜索不到,在档案资料里也难觅踪迹,但它在上世纪三十年代中期却赫赫有名,如雷贯耳。

  “黄社”是一个社团的名称,没有官方准确解释,可以理解为艺术家们自发组织在一起宣传推介黄山的一个民间组织。

  一

  上世纪三十年代中期正值民国十年黄金期的高峰时段,此时全国经济发展取得了巨大成就,文化事业更是空前繁荣。这时候社会环境相对宽松,各种言论、思潮层出不穷、竞相迸发,其中各种文化类的期刊、社团也应运而生,在当时中国经济、文化中心的上海,这种现象表现得尤为明显。据《上海研究资料》记载,1933年上海出版了178种杂志,占全国的百分之七十,成为“杂志年”;据《中国美术社团漫录》统计,1930-1936年成立于上海的书画类社团达35个,可见当时文化人在上海的活跃程度。

  就在1934年国民党元老许世英开始与皖籍同仁张治中、徐静仁及安徽省主席刘镇华筹划发起黄山建设委会,全面开发建设黄山的同时,以上海为主的一批文化名人发现了黄山的艺术潜质,准备着手成立一个民间文化艺术社团,与官方的黄山建设委员会相呼应。

  文化人对黄山的关注,既有历史上明末清初黄山画派的深刻影响,也有随着摄影技术的引入,黄山风光照片逐步面世,其绝美景观进入大众视野的因素,但最主要的原因还是1933年11月杭徽公路及1934年10月殷屯公路开通,从上海到杭州再到黄山或者从南京到黄山能够乘汽车朝发夕至,免去了舟车劳顿之苦,黄山美景可以直接进入大众视野。这些从大都市登上黄山的人,被黄山美景深深吸引。他们在震惊、震撼之际,决定采用艺术的手法描写黄山、赞美黄山、讴歌黄山。

  二

  关于黄社的成立,1934年12月11日上海《申报》有一篇题目为《黄社昨举行茶话会报告该社缘起商讨展览事宜》文章记载了其过程。该文告诉我们,由著名摄影家郎静山、《良友画报》主编马国亮、《时代画报》主编叶浅予等十余人发起,于12月10日下午2时在南京路新雅粤菜馆举行茶会,宣布成立黄社,会员有张善孖、邵翼如、许士骐、钟山隐、张大千、邵禹襄、黄宾虹、汪采白、郎静山、罗谷荪、叶浅予、钱瘦铁、陈树人、张默君、黄伯度、陈万里等十八人,到会还有许世英、张光宇、雨湘、李孚达、王个簃、江振华等共三十多人。

  缘何由郎静山、马国亮、叶浅予等人提出倡议?有一段故事在先。杭徽公路作为当时全国规划的几条重要公路之一,在通车之际,浙江省建设厅为了加大宣传力度,专门邀请了上海三大著名刊物沿线采风,终点站在黄山。其时郎静山作为《美术生活》特聘主编之一,加之另一主编钟山隐及《良友画报》主编马国亮、《时代画报》主编叶浅予,由浙江省建设厅秘书汪英宾引导,一行六人,于1934年春到黄山考察。在黄山,他们拍摄了大量照片,回上海后在三个刊物上腾出很大版面专题报道,其中8月份的《美术生活》整整刊登了6页,共20张图片。即使这样,他们仍然觉得远远没有将黄山景观表现出来,应该以更大的声势、空前的力度高调推介黄山,让世人了解黄山,到黄山游览。由此,他们产生了组织文化界人士成立黄社的想法。这个创意与在此之前已经两次到过黄山的张善孖、张大千兄弟,以及歙县人黄宾虹、汪采白商议后,得到一致赞同,于是马上着手筹备。

  参加黄社的会员大体上有四类人。画家,如黄宾虹、汪采白、张善孖、张大千、叶浅予,摄影家,如郎静山、陈万里、罗谷荪,书法家,如钱瘦铁,文学家,如马国亮、张默君,此外还有少数政界要员。这些人都是一代名流,极具影响力,其中有一些属皖籍人甚至徽州人,他们对宣传推介黄山抱有极大的热忱和满满的信心。

  黄社成立之后,会员很快达到一百多人。由于张善孖非常热心,且他在艺术圈和政界都有交际,更由于他辛勤付出,功劳卓著,黄社成员都公认他为社长,虽然没有资料表明已通过会议方式确认,但在很多场合大家都以社长来称呼他。

  三

  实际上,在黄社宣布成立前几天,活动就已经开始。第一场“黄山胜景书画摄影展览会”,地点在八仙桥基督教青年会。这个场地位于现在上海西藏南路123号,刚建成三年,是远东最大、最有档次的青年会会所,当时很多重要活动都在此举办。展览会于12月15日开办,为期三天,共展出黄宾虹、张善孖、张大千、陈树人、郎静山等人黄山题材绘画、书法、摄影作品一百余幅。展出期间观众达千人,一些国民党要员都前往参观、鉴赏,对展出的作品赞叹不已。《申报》对此次展览跟踪报道,还配发了一张达官显贵参观黄社展览的合影照片。这是黄社组织的第一个也是影响最大的一个活动。

  十多天之后的1935年元旦,第二场展览会在杭州举办。紧接着,1月9日第三场展览会在南京世界饭店举办,此时展出的作品已增加到二百多件,三天时间观众达万人,当时的主要媒体尤其是艺术类媒体予以全方位报道,大肆宣扬,对展览取得的效果给予高度评价。

  黄社刚刚成立就连连出手,频频动作,在京沪杭三大城市产生很大震动,吸引了当时上流社会的眼球,可以说一炮打响。三次展览取得如此成功,主要原因还在于国民党很多政要和主流媒体人参与其中,给予支持,让人刮目相看。

  也就在南京展出期间,1月9-10日,黄山建设委员会成立大会在南京国民政府珠宝廊振务委员会会议厅举行。应当说,民间的社团活动恰好为官方成立机构作出呼应和配合。此后,展出的部分山水画和书法作品收录在《安徽黄山建设委员会会议录》中,包括张善孖的《清凉奇观》《百步云梯》,钟山隐的《松鼠跳天都》,黄宾虹的《天门坎望老人峰》等,并注解为“黄社书画”。此本小册子再印上黄社会员盛学明拍摄的会场情景,以及近几个月来黄山建设成就照片,成为民国时期黄山建设一本极为珍贵的文献。

  三次展览之后,黄社的活动并没有停滞。此时,黄社成员公推活跃分子张善孖到南洋办展。经过一段时间的筹备,1935年春节之后的2月中旬,张善孖赴新加坡办展,为期一周。此次展品增加了林森、吴稚晖等人作品,平添了几分官方味道。展览同样取得极好效应,当地华文报刊给予极高评价,华侨巨商、大慈商家胡文虎特地捐款一万元,要求在黄山建设一个医院。接着又在吉隆坡、怡保、槟城展出,一直延续到4月份。4月13日,张善孖乘坐英国游轮返回。在轮船上,他给黄社成员写信,告知南洋活动盛况,分享展览成就。十分奇葩的是,张善孖在轮船上遇到一位英国教育家,他对黄社这批作品极感兴趣,亟欲一瞻,结果在船上又专门办了一场展览,所有乘船者包括船主都被邀请参观。张善孖到达上海后,4月22日,永安堂专门设宴为之洗尘,徐悲鸿、张大千、汪亚尘等二十余人出席宴会,场面热闹非凡。

  1935年底,黄社再次组织黄山题材作品到欧洲展览,其时国民政府新任驻德大使程天放给予了大力支持和帮助。

  按照当时的计划,黄社在黄山桃花峰麓现在的观瀑楼附近选了一块地方,准备建设永久社址,可惜后续工程建设没有跟进,此事不了了之。

  黄社的活动到1936年年中渐渐淡出,1937年之后已经悄无声息。最主要原因在于担任黄山建设委员会主任常务委员的许世英受命到日本担任大使,虽然时间不长即回国,但随着抗日战争的爆发,全民抗战形势到来,黄山的开发建设和宣传推介即被搁置。

  四

  黄社活动前后虽然仅仅只有两年左右时间,但其影响是其他社团组织不可比拟的。

  黄社的热心参与者基本上都是当时国内一流艺术家,这些人名气之大,令今人实难望其项背。一个民间社团能够在很短时间里,将这么多顶级人物集聚在一起,频频开展活动,为黄山的开发建设摇旗呐喊,甚至得到国民党当局几位主要人物同时关注,频频“垂询”,在中国历史上绝无仅有,空前绝后。

  黄社成立前后,除了举办展览之外,直接或间接地安排和介绍了很多达官显贵前往黄山考察,其中不少人就是在考察黄山之后加入黄社的。这些到黄山的考察者,要么直接参与到黄山投资建设中,要么撰文、作画、写诗宣传黄山,一时间黄山在全国的人气指数达到顶峰,形成了人人都以到黄山一游为荣耀的局面。这期间,文化名人一见到面谈论的话题就是到黄山的感受,如果还有人没到过黄山,或不了解黄山,都感到非常惭愧,不好意思与其他艺术家交流。

  在此期间,黄社成员创作了大量很有价值的作品,其中不少成了个人成名作。张善孖专为黄社海外展创作的《黄山全景图》,长330厘米,高37.5厘米,画上有晚期文人傅增湘、许承尧等九人的题跋,参观者鉴赏之后,无不为之赞叹。郎静山更是在黄山题材拍摄中发明了集锦摄影,形成个人特色,其作品《春树奇峰》获得1942年英国皇家摄影学会首奖。

  黄社活动时期恰巧处于中国文化鼎盛阶段。除了黄社本身的宣传之外,当时的媒体给了黄社活动及黄山美景以大量宣传报道。其中不少主流报刊如《旅行家》《晨风》《旅行》《中华摄影》《新生》《长虹》《益世报》《艺风》都安排大版面浓墨重彩、连篇累牍推出黄社、黄山题材作品,《柯达》刊载的“黄山游记”“黄山撷景”,《礼拜六》刊载的“到黄山去”,《图画晨报》刊载的“黄山专刊”都极有影响力。

  此时,有些书画名家虽然没有直接参加黄社,但受其感染,也纷纷以黄山为题材创作。潘天寿1936年创作的著名作品《梦游黄山图》就是一个例子。刘海粟1935年三上黄山创作的《黄山孤松图》还曾请关押在南京第一监狱的陈独秀题跋。可以说,黄山这一轮的开发建设,主要归功于黄山建设委员会,但黄社宣传推介功劳卓著。也可以说,梅清、渐江、石涛开创了黄山画派,黄社则推动黄山画派进入新一个鼎盛时期,且一直影响至上世纪五十年代。

中安在线官方微博,中安在线官方微信二维码
来源: 黄山日报  
相关新闻

中安在线版权所有 未经允许 请勿复制或镜像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皖B2-20080023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1208228